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四章:大风(1/2)

在荀彧献的囚中对中,客兵平原的刘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一个是在政治上的。

既然你曹操要匡扶汉室,再造共和,而不是什么革故鼎新,那你就需要一个刘氏宗室作为旗帜,这样才说得过去。

青州之地,刘姓王很多,比如曹操旁边就是一个济南王。

但这些都不能让曹操满意,而刘虞则不同,其人是宗室有名的长者,还做过宗正,本就德高望重。

而更重要的是,刘虞手下还有一支万人的精兵,其步骑之精锐,是曹操比不上的。

在这个时候,团结更有实力的盟友,无疑是现阶段最正确的选择。

所以曹操就请陈群去出使平原,传达他想和刘虞结盟,并推刘虞为盟主的意思。

陈群是荀彧举荐的,他两的关系是总角之好。在两人都是幼年的时候,双方的长辈就抱着他们一起认识了。

两个月前,陈群收到荀彧请他去济南出仕的书信。

彼时陈群正随其父陈纪组织宗族回迁许昌。这也是颍川大乱之后,大部分世家豪族正在做的。

毕竟战争已经结束,他们要重新回到原先的家园,祖宗坟茔和基业都在那里呢。

当时陈群曾劝过其父,让他带着宗族迁移到徐州。陈群认为颍川为四战之地,安平之世自然交通四方,但乱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宗族还留在许昌,必然要遭兵灾。

而在当时的士大夫群体中,普遍认为徐州是避乱之地。

当时的徐州,百姓殷盛,谷实差丰,流民多归之。其周边郡县的名士大族纷纷迁移到了徐州,比如青州名士郑玄就带着宗族南下徐州,并被陶谦分拨田土重新安置。

所以陈群在分析了局势后,就建议其父东去徐州,以避战乱。

但其父陈纪却摇了摇头,他反问了一句:

”如天下大乱,又有何地能幸免呢?东去徐州,人离乡贱不说,难道徐州就能在乱世中独存?而且,此地有祖宗坟茔,家族郡望,姻亲旧故。在这里,咱们才叫陈氏。至于战乱保身之道非是避,而是迎雄主。你可知道这里面的道理?“

陈群恭敬受教。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陈群收到了荀彧的书信。

对于这个离开了三年多的好友,陈群还是分外想念的。这些年,二人的书信一直没有断过。

他知道荀彧身陷牢狱,虽然荀彧告诉他,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但陈群心里还是不太放心。

总觉得好友宁愿居于囚牢,不愿意脱身,是想为其父的死赎罪。

但等陈群看了这一次信里的内容,他才终于确定,监寺的生涯并没有摧残好友的意志,反让他更加审视如今的天下。

好友在信中说,他已经找到了能平定乱世的雄主,希望陈群能来济南助他一臂之力。

收到信的陈群没有任何犹豫就开始收拾行囊,他对其父辞别时说:

“大人,儿要去济南出仕,文若说找到了能平此乱世的雄主。”

陈纪沉默了,他开口的第一句:

“你知道济南相曹操是何人吗?”

陈群颔首,他解释道:

“曹孟德阉竖之后,我辈不耻。但儿信文若。如果文若都认为曹孟德有平此乱世之能,那就一定是。”

最后,陈纪到底还是让陈群走了。

如陈群这样的,还有其他五人。他们当中每一个人在收到荀彧的书信后,都没有任何的犹豫,决定去济南出仕。

要知道,如他们这些名家子弟,为了保障家族安危都普遍是在本地出仕的。

比如陈群要出仕,要不就在颍川,要不就去王允那边。如果看不上这两边,也可以选择继续在家养望。

几乎很少会选择离家到外州出仕的,因为这非常容易为家族带来祸端。

但陈群等六人还是去了,原因没多复杂,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荀彧。

而当陈群、戏志才等人跋山涉水来到东平陵后,曹操立马对这些人委以重任。

比如陈群一来就被曹操委托出使刘虞的任务,当时曹操不过就见过陈群两面。

一面是迎接颍川众的酒宴上,一次就是曹操委命的时候。

你说曹操是知道陈群能力不凡吗?不是,是因为曹操信任荀彧。

无论是陈群、戏志才等人,还是曹操对于他们,双方的信任都因一个人,那就是荀彧。

因为不了解陈群的能力,所以在听到这次事办得不顺利,曹操皱着眉:

“这是怎么回事,刘虞为人我知道的,他不应该会拒绝和我同盟啊。”

荀彧解释道:

“据陈群送回来的消息说,一开始大家谈得还是挺顺利的。但当刘虞看到檄书上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八个字后,当即就问了一句:‘这是要兴谁家之汉室。’”

曹操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里,他反问了荀彧一句:

“陈长文没回来?”

荀彧张了下嘴,不动声色道:

“长文说联盟一事并未落定,他还有机会。”

这个时候曹操才点了点头,算是对陈群的态度有了认可。

老曹并不是急功急利的人,交代任务后非要手下立马给结果。事情办不办得好,有种因素在里面,但你办事的态度却要有。

如果遇到问题你陈群就回来,那是实心办事吗?

但还在,陈群没有让他失望。

于是,曹操就让荀彧继续说。

荀彧用他的口才将这件事的始末讲得很明白。

刘虞也是想和曹操结盟的,但他对于曹操的政治意图充满了怀疑。你曹操说什么匡扶汉室,成就霸业,你曹操什么意思呢?

是说你曹操要如韩信那样辅助高祖一样匡扶汉室,还是说你曹操要做霸主?还是你曹操压根就野心勃勃,要自己做那汉室主?

又或者是两者皆是,先以匡扶汉室为号召,壮大力量,成就霸业。然后等到条件成熟,你曹操再来个禅让?成就你的帝业?

所以,这就是刘虞当场问的那句:“成就谁的汉室。”的原因。

问出此话的刘虞当即就对曹操充满了警惕。

因为如果你要成就的是齐桓一般的霸业,那你不需要来找我刘虞。因为无论是西京还是东京,皆有皇帝在位。

而你现在要以我刘虞做盟主,要推我做皇帝,那说明什么?

就是你曹操想让我做傀儡,假意实现你的霸业,然后再找机会自己嬗变称帝。

毫无疑问,刘虞虽然人厚道,但他不傻。他在朝庭十余年,玩的就是政治。

从这一来看,你曹操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也想诓他?

而陈群也知道刘虞这个问题的复杂,在没有和曹操细致确认过,他是万万不敢随意讲的。

不然将结盟事告吹还是小,要是因此落了话柄被打成乱臣贼子,曹操就被动了。

但事情的转机却来了。

当天夜里,刘虞的儿子刘和却偷偷找到了陈群,在和陈群的一系列谈话后,知道曹操是真心要奉刘虞为盟主,平定青徐,然后以青徐之力再造共和。

于是心里有底的刘和自己去找其父,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让其父应下这个事。

知子莫若父,当时刘虞就反问了儿子一句:

“你莫不是要效世祖?也想争一争这天下?”

刘和的脸一下子就红彤彤,不敢多言。

刘虞却没有训斥他儿子,就问了一句:

“你觉得世祖与高祖谁得天下难?”

刘和想了想,小声答道:

“想来还是高祖吧,彼时可有西楚霸王在。世祖却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敌手。”

半是放心,半是失望,刘虞叹道:

“错了。世祖得天下要比高祖难多了。只因为世祖赴河北肇基之时,这天下已有汉帝,那就是更始帝。彼时,世祖与他已有君臣名分。而天下反莽者,皆奉刘氏为主。而当长安士吏杀王莽,传首于更始帝所都之宛,则天下人心已归更始矣。”

见儿子还是不懂,刘虞已经放弃了,他简单说了句:

“汉室之德兴在乎天,应乎人。如世祖这一刘姓之人都反更始,那天下还有谁不能反?我刘氏还是受命之主吗?所以,纵然世祖才智皆高于更始,犹不敢背离。你刘和什么才情,也敢要犯上?”

这个时候,刘和已经被其父的气势吓得汗涔涔的了。

但他嘴里仍不服输,而是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