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四个现代化(2/3)
却没有推陈出新。
西方有一个学派,就是百科全书派。
这些学者都是参与过百科全书的修订。
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其实很多后人的思想,都在古代找到渊源。
但是独尊儒术,很多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
而且书籍的问题,很多思想也都在故纸堆中。
后世科技发展了。
才一一收集。
比如有韦庄有一句诗。
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成锦绣灰。
可以说韦庄平生之至。
但是臣敢肯定,陛下询问身边大学士们,是不知道。
因为这是在后世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所发现的。”
“世上早有失传了。”
“而元灭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书籍失传。
更是有多少学派不在。
陛下,想要发展新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复古求新。
所以,以修大典为名,收集天下藏书。
然后进行整理。
将现代学术思想融入其中。
推陈出新。”
“这就是臣的整理国故。”
其实整理国故这个想法,可不是何夕想到的。
不过何夕最大财富,就是很多后世哲人的想法,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不知道是多少人智慧的结晶。
“好。
太好了。”
朱元璋双眼放光,一脸兴奋几乎按捺不住了。
朱元璋听了何夕这么多想法。
唯独这个想法,最入朱元璋之心。
原因很简单。
其他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大动干戈,很多事情一个做不好,甚至会引发叛乱。
哪里有何夕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
在朱元璋看来,属于反复审视,从长计议的存在。
唯独,这一件事情,正好解决了朱元璋现在的问题。
朱元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
是君臣之间的不信任。
朱元璋很明白,治国总要有一个主导思想,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朱元璋虽然雄才伟略,但毕竟不是大学问家。
在这方面,不能自己创造一套理论。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对后世毛先生的理论,特别喜欢,要反复揣摩一样。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君师一体的。
朱元璋对这些文臣所秉承的思想,其实不喜欢的。
正因为这种不喜欢,才有在士大夫看来,是正人君子的宋濂,宋讷,刘三吾,都是清廉死节之臣。
乃是国之柱石。
但是在朱元璋这里不怎么受待见。
无他,道不同,不相为谋。
彼此能看对眼,才怪。
但是他之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也更没有能力创造一套理论。
只是忍着。
他本来就准备妥协了。
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选择。
而今毛先生的思想,给了朱元璋的选择。
但是朱元璋对毛先生的思想,也不是要满意的。
真不满意,毛先生的思想之中,可没有皇帝的位置。
不过,无所谓,《资本论》这本书。
是指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但并妨碍资本家学习用来赚钱。
只是毛先生的思想,只有在改造之后才能为他所用。
但是如何改造。
是朱元璋一直在想的事情。
但是何夕名为整理国故,实际上偷梁换柱的想法,实在是妙计。
别的不说,这个事情,放在朝廷之上,根本不用朱元璋推动。
就能通过。
因为这实在太符合,洪武年间的思-潮了。
什么思潮,那就是复汉。
朱元璋在很多方面都在清理胡族遗风。
恢复汉-风。
在服装,礼仪,车架,武器。
等等方面都恢复汉唐之风。
甚至在典章制度,也有明显地效仿汉唐的风格。
而何夕这个整理国故的思想,明显契合而今的风潮。
是拿出去就能用的事情。
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要有用的多了。
何夕说道:“陛下缪赞了。”
朱元璋说道:“还有什么?”
何夕说道:“其实最后一点,就是教育了。
只是教育耗费太大了。
估计需要百年之功。
所以臣只说一点,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开始的蒙学,到县学,府学,一直到国子监的学习体系。
统一的教材。
未来普及开来,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在得人。
唯有得人,才能做好事情。
而人才是怎么来的。
自然是培养出来,如果大明有一天,没有文盲。
我大明的国力与而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