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政府现代化(2/3)

其实就是对而今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何夕说道:“因为,这一道体制,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

“首先朝廷管理能力,官吏分流,其实朝廷之中真正做事的是吏员。

而吏员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甚至在政治上受到歧视。

很多吏员只有犯罪才能有足够的收入。

这一点,陛下应该是知道的。”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车前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所谓之牙,就是衙。

是衙役的意思。

各地吏员,简直如狼似虎,荼毒百姓。

虽然这些人权力不大。

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却是权力大到无边了。

根本没有办法对抗。

朱元璋当年四处行乞,见过听过不少此辈的恶事。

即便他当了皇帝,好几次肃清吏治。

但是下面到底肃清了几分。

朱元璋也不敢有太乐观的猜想。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官吏一体。

让官员从吏员之中选拔出来。

让能真正做事的人。

成为大明重臣。”

朱元璋一听这个建议,就直皱眉,说道:“让吏员当官,倒不是不可以。

但是此辈道德败坏。

不直大臣体。”

在洪武一朝,各方面都缺人。

吏员升任官员的有不少人。

如果吏员连续九年考绩不错的话,是能当官的。

虽然当不了什么大官。

后来科举兴盛之后。

却再也没有了。

原因很简单。

科举体系需要大量的官职。

怎么可能让吏员出身的官员侵占啊?

朱元璋对吏员整个团体都是歧视,这与之前,车前店脚牙,无罪也该杀,也是对应的。

“陛下。”

何夕说道:“如果所有吏员逢进必考,怎么样?”

朱元璋一愣,说道:“逢进必考?”

“对。”

何夕说道:“吏员之所以被歧视,是他们整体上来说良莠不齐。

但是必须。

说县令是亲民官,但是真正接触百姓的是什么?

就是这些吏员。”

“治国就是治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而今整个吏员体系,有礼义廉耻可言吗?

或许有一些。

但是决计不多。”

“如果整个吏员体系的问题不解决。

大明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吗?”

“要解决吏员问题的。

一方面打破官吏之间升职的隔阂。

一方面要提高吏员整体的素质。

而天下之间,素质最高的就是读书人。”

“将他们引入吏员体系,用一段时间,更新换代。

让他们成为大明的新鲜血液难道不好吗?”

“猛将必发于行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如果有人能从吏员一步步到了部阁,必然是人才。”

朱元璋听了之后,然不住以手击股,心中暗道:“对啊。

我怎么没有想到。”

在朱元璋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好替代科举的手段。

为什么这么说?

科举最大的功能是什么?

是拉拢读书人。

给予百姓上升渠道。

而今让读书人从吏员做起。

虽然得罪了很多士大夫。

但是拉拢更多的普通读书人。

天下读书人中。

到底是士大夫多,还是普通读书人多?

自然是后者。

让这些读书人有出路。

他们就不会闹事。

而那些士大夫就闹不出什么事情来。

而且即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

大明素质最高的人群是什么人?

是读书人?

在绝大多数百姓都是文盲的情况下。

能识字就已经不错了。

而读书人不管读什么书。

都是可用之才。

而大部分底层读书人其实很实际的。

他们对朱子学,理学,乃至是儒学,并不是太在乎的。

什么道统所在,也不是太在意的。

朱元璋对于宋濂这样有才华,有气节,但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读书人是又爱又恨。

而如果用这种办法选拔出来的读书人。

在办事能力上定然没有说的。

而在其他方面估计也没有那么执着了。

不过,几乎转瞬之间,朱元璋就想到一个问题。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