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杖责(1/3)

第五十五章 杖责 “陛下所言极是。”

何夕说道:“陛下深得申韩之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申韩之术?”

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你的意思是俺偏离正道?

朕对于贪渎之事,那一次没有三令五申。

彼等取死有道。

何错之有?”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这是法家主张。

很多人将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与现代的法制思想画上等号。

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就拿这一句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就是一种法家的流派之一。

堪称帝王心术,那就是不明确说明,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

君主或者帝王保持神秘感,随即可以借口任何问题,来打击臣子。

让臣子对主上保持敬畏感,堪称战战兢兢。

但这样做的确是不是正道。

这种情况下,那一个臣子对皇帝有忠心可言?

无非是碍于淫威而已。

何夕说道:“陛下以霸道治天下,重典治乱世。

自然没有错的。

只是,陛下也说了,欲以杀戮警戒天下臣子,然杀之不尽, 诛之不绝?

这就说明此治吏之道。

已经出现问题的。

陛下开国以来,死于贪渎擅权之辈,何止十万。”

“然前仆后继,为由断绝。

陛下难道不该深思?”

朱元璋陷入沉思之中。

何夕暗暗松了一口气。

劝谏朱元璋是需要技巧的。

朱元璋是何许人也。

是那种心中自有章程,内心坚定之极,只有认准的事情,即便杀得天下人头滚滚,也会去做的。

想要改变朱元璋的想法,太难了。

不过,朱元璋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更注重实际。

想从理念上改变朱元璋,近乎不可能。

朱元璋龙袍下面, 裹着一颗老农之心。

有着朴素的价值观。

想要百姓安居乐业,厌恶官僚,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

想要说服朱元璋,就要从实际出发。

朱元璋未必是想大开杀戒。

而是,在朱元璋看来,遏制大明官员贪渎的行为,非大开杀戒不可。

而今看来效果也不是太好。

这也是朱元璋的困惑所在。

朱元璋心中一动,暗道;“莫非,后世有什么办法可以杜绝贪污了吗?”

朱元璋说道:“何夕,你的老师有什么高见吗?”

何夕一愣,心中暗道:“我的老师是那位?”

好一阵子,何夕才想起来,他似乎有一个老师。

大智禅师,也明白朱元璋言外之意。

朱元璋想问的不是大智禅师,而是后世有什么办法惩治腐败。

何夕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想起贪官们满屋子的钱,已经那些天文数字的般的贪污款项。

以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办事员。

都能贪数百上千万。

何夕不知道该怎么给朱元璋介绍后世反腐的先进经验。

何夕只能说道:“老师不曾教诲。

不过, 陛下不管怎么说,朝廷体制乃陛下所创,陛下自己不遵守。

何以垂范万世。

人头不是韭菜,砍掉了不会再长出来的。”

“还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心中冷哼一声。

朱元璋能有如此大成就,很多事情他都想了不知道多少次。

就贪污这一件事情。

朱元璋为什么要大开杀戒。

甚至很多事情都有滥杀之嫌。

在他看来,这是矫枉必须过正。

很多人本能的觉得,元朝与明朝之间有鲜明的界限。

其实不然。

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说的,他的朝廷之中有大量的元朝旧臣。

李善长,刘伯温等人都在元廷任过职,不过大小而已。

至于下面的不知道有多少了。

而元朝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是一个极端腐败的政府,甚至将腐败正大光明地摆出来的。

交多少钱,能当什么官,都是明码标价。

他不下狠手,不杀得这些官员两股战战,怎么可能清廉。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想再与他们说这个问题了。

他目光一转,看向徐正。

徐州点点头,表示已经安排好了。

朱元璋说道:“好了。

不用再说了。

此事朕心意已决,令秘书监传旨内阁。

令他们承办便是。”

太子立即跪倒在地,说道:“父皇,郭桓之流,死有余辜。

然浙江士林之中,多有无辜被牵连着。

即便有罪,也罪不至死。

还请陛下开恩。”

太子想办法劝说朱元璋,最后也只能走到这一步了。

朱元璋对这场景熟悉得很。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