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试探(2/2)
刘本浑身一震,说道:“属下知道。”
毛骧说道:“去办事吧。”
刘本立即退了出去。
毛骧细细看了好长时间账册,随即丢到一边,暗道:“这郭桓有些本事。
这账册简直是滴水不漏。
不知道,何夕能不能查出来什么?”
------ 何夕打开手机之中的计算器功能,不住地计算。
身边的账册翻开一页又一页。
不过一个小时,已经将总账算了一遍。
不过结果让何夕沮丧。
整个账册一点问题的没有。
当然了,这或许是最大的问题。
何夕想起本福特定律,也叫首位数定律。
也就是查假账的一种办法。
简单地说,在所有数据之中,以1开头的数字,在所有数字之中比重最大,而且大得多。
而人为的数字,并没有这种特征。
何夕用计算机重新统计了一番。
每一个出现的数字,相差不大。
而出现最多的数字居然是二。
从此何夕断定,眼前的账册是一本假账,而且是做工精良的假账。
甚至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是真的。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何夕即便知道是假的,那又如何啊?
不能以此指正郭桓造假啊。
毕竟何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仅仅是因为这个定律很好玩,才记下来了。
但是为什么是这样?
这就说不清楚了。
即便这个定律符合很多场景。
但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
不能因为何夕一面之词,就定人罪吧。
须知郭桓的案子一旦翻出来,死的人决计不是一个两个。
是不知道多少人。
这判决要服众。
何夕起身徘徊。
心中暗道:“或许,只能借助太子的人脉了。”
何夕拿出来太子的名单。
官职最高的就是浙江按察使王忠。
在十几年前,朱元璋因为科举出来的人才不行,废除了科举,恢复推荐制度。
而王忠就是通过太子的推荐,成为官员的。
也正是因为他出身东宫,在很多事情上,太子也给予关照,再加上,洪武年间大案频发。
给很多官员腾出位置来了。
于是,十年之间,成为浙江按察使,也算是朝廷重臣了。
----- 何夕请来王忠。
两人相对品茗。
何夕说道:“这一次来之前,太子嘱咐我,到了杭州,一定要问候王大人。
王大人是太子的心腹。
太子依为臂膀。
大家都是自己人。”
王忠带着几分欢喜,说道:“太子殿下还记得王某人?”
何夕说道:“岂能不记得,这不让我带话了。”
王忠起身,向南京方向行礼说道:“臣王忠谢太子隆恩,君父远在南京,还牵挂于我,我实在惭愧之极。”
何夕连忙将王忠搀扶起来,说道:“心意到了就行了。
王大人好生为朝廷办事,就是报效太子了。”
王忠这才起身,两人再次坐定。
何夕一边倒茶一边问道:“王大人,做浙江按察使多少年了?”
王忠说道:“已经有三年了。”
何夕说道:“如果我记得没有错的话,浙江布政使郭桓,也三年了吧?”
王忠说道:“郭大人比我任期更长一些。
有四年了。”
何夕说道:“哦,这么说来,王大人与郭大人共事多年啊。”
王忠已经察觉到一些东西了。
只是话说到这份上,他也不能不回答。
而且这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王忠说道:“共事三年有余。”
何夕说道:“那么,王大人觉得郭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何夕这个问题,看似是很中性,但是答案已经在其中了,何夕之前还称呼郭桓为郭大人,而这里却直接称呼名字,须知在古代称呼人名字,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既然何夕这样问了。
他想知道什么。
也就清清楚楚了。
他要的是郭桓的黑料。
wap.
/91/91296/20079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