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到杭州(1/2)
第四十二章 到杭州 太子很关心何夕的安危,特别抽调了宫中侍卫护卫何夕。
就是这些銮仪卫了。
而今的锦衣卫还是初创,在服装形制上与宫中侍卫相差不大。
故而郭桓第一眼认错了。
不过,郭桓发现自己认错之后,依然为之一振。
毕竟,不是谁都能拿宫中侍卫当护卫的。
他知道何夕的来头大。
但万万没有想到来到如此之大。
等百余宫中侍卫占据码头左近的要害位置,甚至将一些杭州士卒把守的位置给强行占据之后,何夕才在两个人的护卫之下,从船舱之中出来了。
一个是徐保儿。
另外一个是太子派的东宫百户王千里。
徐保儿虽然年轻,但是徐正的义子,宫中的事情,宫外的事情,谈不上门清,但也都有了解。
更是带了侍女照顾何夕的饮食起居。
至于王千里自然是护卫何夕的安全。
何夕本人不愿意如此大动周章,但朱元璋不允许,太子也不允许。
朱元璋自然要保证对何夕的绝对掌控,不会让何夕脱离自己的控制范围的。
至于太子,是真将何夕当弟弟看。
自然要为他安排妥当。
何夕一出来。
郭桓立即上前行礼说道:“下官拜见何秘书。”
何夕立即上前搀扶,说道:“郭大人,何出此言。
何夕不过区区秘书郎,如何敢称上官?”
秘书监的制度这一段时间也完善了不少,秘书令乃是三品。
而秘书郎乃是七品。
何夕身上的官职就是秘书郎,说起来,不过七品而已。
如何是布政使的上官。
郭桓说道:“何秘书是代表陛下所来,岂不是上官。”
郭桓的回话也是一点破绽都没有。
何夕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绝。
郭桓说道:“何秘书旅途劳累,还请赏脸,让下官为你接风洗尘。”
何夕看着郭桓,说道:“好。”
郭桓立即叫来不少轿子。
请何夕上轿。
何夕说道:“给我一匹马。
以人为畜,仁者不为也。
郭大人你说是吧?”
郭桓脸色一僵,片刻之间就恢复正常了,说道:“何秘书所言极是。
来人,换马。”
一行人来到,布政使衙门之中。
浙江布政司衙门,浙江按察司衙门的头面人物都到了。
郭桓一一介绍。
何夕却发现浙江都指挥司,也就是浙江军方,却没有一个重量级人物。
何夕问道:“浙江都指挥使何在?”
郭桓说道:“秘书郎有所不知,浙江地面不太平。
处州等三省交界之地,常有莠民作乱。
延安侯统领浙江,江西,福建三省,正围剿山贼。
浙江的兵马几乎全部在处州。
而都指挥使正在延安侯帐下听用。
不在城中。”
何夕点点头,说道:“原来如此。”
郭桓这么一说,何夕想起来了。
正如后世刚刚建国之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剿匪战争。
而大明也是如此。
特别是在南方。
这种战事一直持续了好多年,才渐渐安定下来。
虽然之后,明代镇压各地民乱,是有镇压农民起义的性质,但是在明初这一段时间各地频繁的镇压活动,不能单单算是镇压农民起义。
未必没有建立统治的意味。
元代对地方的管理是相当粗陋,各地地方豪强横行。
独霸一方。
很多地方豪强进入大明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世家大族。
但是有些偏远地方的地方豪强就未必有这么聪明。
大明虽然建立了十几年了。
但是很多人还活着元朝。
毕竟他们的前半生都是在元朝。
习惯了元朝的近乎放纵的宽大。
很多事情,都觉得不是事。
朝廷却要问罪,那是管得太多。
越是偏远闭塞的地方,越是如此。
土霸王当惯了。
那么服朝廷管?
甚至元朝都没有管过他们,你朱重八来管,更是依赖天高路远,山高水长。
觉得大明不会兴师动众。
但是朱元璋是何等人,对这些人自然好不手软。
延安侯唐胜宗就是专司负责平定地方大将之一。
除此还有南雄侯赵庸等数人,在各地剿匪平乱。
不过这些平定匪乱的大将,其实都是政治上的失意人。
原因无他,平定这些山贼。
根本没有多少功劳。
打赢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平定山贼,那是应该的。
但实际上?
这些积年老贼一个个都狡猾得很,又处于群山之中,地形所限,动不得大兵。
甚至有很多当年群雄的残兵败将在其中,战斗力未必弱了。
寻常将领,还真未必能打下来。
一个不好,就阴沟翻船了。
唐胜宗也是如此,虽然是淮西旧将,但是当年与李善长走得有些太近了。
李善长一下台,他就被牵连了。
闲居了好些年,也是平定各地民乱上,朱元璋发现这些山贼都是硬骨头,一点肉都没有。
才想起唐胜宗这位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