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文思院(1/2)
第四十章 文思院 毛骧一愣,说道:“陛下,臣愚昧,郭桓的事情,不是已经查清楚了?
只需一声令下,锦衣卫捉拿即可,何须派人去一趟?”
朱元璋语气平缓,好像一个长辈,说道:“毛骧,你是朕的子侄,朕也不瞒你了。
这何夕是朕当年故人之后,可惜故人西去。
俺定然好好照顾何夕。
这一次杭州之行,就是试试何夕的材料。
如果足以委以重任,将来也好安置。
如果实在不是那一块材料。
荣华富贵养之,也大就行了。”
“我要你去,做三件事情。
第一,不管出现什么事情,都要保护何夕的安全。”
“第二,给何夕暗中指点,如果何夕查不下去了。
就给他一点线索,总是要让这一件事情好收场。”
“第三,将何夕在杭州的一举一动,都报上来。
朕要看看,何夕到底有几分成色。”
作为掌控天下情报大权的毛骧,其实对何夕的身份并不相信。
只是毛骧担任锦衣卫指挥使这么多年,太知道什么叫做,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想的不想,越是在锦衣卫指挥使上,越是知道,知道太多是没有好下场的。
陛下既然说了,是故人之后。
那一定是故人之后。
毛骧说道:“臣遵命。”
毛骧犹豫一会儿,压低声音说道:“陛下,那么臣在城中的差事。”
朱元璋沉默了一阵子。
他自然是知道毛骧在京师是什么差事。
检查百官,寻常他指点人选的罪名。
往很多功臣宿将府邸之中埋钉子。
其实,此刻的朱元璋并没有大杀功臣的想法。
他这样做,不过是内心之中有浓重的不安全感。
下意识地防御手段。
而今想起历史,被他逼死诛杀的老兄弟。
朱元璋一时间有些迷惘伤感之情。
他说道:“让蒋献负责。
不得携带,也不得轻举妄动。”
他虽然对历史上自己杀了这么多老兄弟感到一丝迷惘与伤感。
但是在决断的时候,朱元璋是绝对理智的。
虽然他不想这样的局面。
但是如果这样的办法能解决问题的。
他是不惮于使用的。
------ 第二日一早,何夕就被太子叫过去了。
太子打着哈欠,说道:“父皇刚刚交过来的差事,我一看,就是你的建议。
说说吧,该怎么办?”
何夕看桌子上有一张纸,上面写得对有功工匠的赏赐。
大抵就是每一个出力的工匠,赏赐宝钞若干,多的数千贯,少的也数百贯,大明宝钞贬值也是一个过程。
而今宝钞是一个是价格,何夕也不知道。
不过,他相信而今大明不会在赏赐上打折扣的。
也就没有多看。
只是,有一行字却让何夕重视。
何夕说道:“文思院是什么?”
太子说道:“文思院乃唐代皇家机构,负责工匠精巧之事。
有很多精品,宫中就有几件,打在唐文思院铭的。
不过,”
太子似笑非笑地看着何夕,说道:“文思院从唐代到五代两宋都有,但是大明是没有这个机构的。”
“你看怎么办吧?”
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庞大的太监机构,可以说对整个宫廷机构进行了重塑。
唐宋传下来的很多机构都合并到新机构之中了。
自然没有了。
何夕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说道:“陛下真是这么说的吗?”
太子说道:“不这样,我能叫你吗?”
何夕沉吟片刻,说道:“以臣之见,文思院等与翰林院等同,作为朝廷顾问机构。
比如修水利,造海船,修驰道,等等大事,朝廷在决策之前,都需要向各行各业的翘楚咨询一二。
同样也作为赏功,比如这一次督造铠甲有功的工匠,如果之前,当如果赏赐?”
太子说道:“赏赐官职。
让他们在工部任职。”
这倒也是真的,大明前期,是有很多工匠成为官员,一般都在工部任一个小官。
甚至有高明的,升到过工部尚书。
但后来这种情况就很少了。
何夕说道:“殿下,真认为,这些工匠能胜任官员?”
太子一愣,说道:“在工部任职尚可。”
太子也不觉得工匠们能胜任其他官员,但是在工部督造兵器,或者督造大工,却是可以的。
何夕说道:“殿下所言极是。
但是臣认为这样用屈才了。
这些工匠们真正的才华是在技术方面。
让他们成为官员,本末倒置了。
不如让他们继续研究技术,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而今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是铁矿开采速度。
一旦大规模使用新式炼钢法,就会需要大量的生铁,而今库存的铁矿虽然不少。
但是臣估计敞开来用,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就能用完,到时候需要的铁矿数量非常多。
朝廷如果用军队开矿,恐怕要动用十几个卫所。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这也是陛下一直没有维持大规模开采的原因,太消耗人力了。”
“但是这个问题,在技术上有没有解决方案吗?”
太子一听,顿时动容。
采矿本身就是极大消耗人力物力的行业。
如果真有一个办法,能剩下十几万人,甚至更多人力物力。
那将会极大地减轻朝廷负担。
太子身子微微前倾,说道:“何弟这么说?
可是有办法?”
何夕说道:“臣暂时没有。
不过,太子殿下不应该指望这些难题都由我一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