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十章 傅友德请战(1/2)

第二十章 傅友德请战 何夕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件事到了他身上。

他只能出列,当着所有人的面,将梁王杀使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清楚。

这件事情,何止是何夕没有想到。

徐达等人也没有想到。

这样的会议,看似规格不高,但其实最为重要,比朝堂上的一些大会都要重要。

这样会议上的决定,在大朝会上,是不容反驳的。

朱元璋会不惜一切代价推行下去。

因为反对者,都会被朱元璋看作反对他的权威。

这是要见血的。

六部尚书都没有得门而入。

何夕反而被专门叫过来参加。

这本身就不寻常。

而今还让何夕发言,让很多人不得不想起,何夕乃是陛下的私生子的传言。

虽然这些人都很明白,算算何夕年龄。

应该是陛下称吴王之后。

不应该有什么流落于民间的私生子才对。

但是何夕这等恩宠,明显不一样啊。

难不成,何夕的母亲有别的身份,有违伦理,见不得人。

这才被送到民间。

一时间,很多在揣测,何夕的母亲是谁的夫人?

毕竟如果不是丑事。

以朱元璋当时的地位,何至于连一个孩子都不敢认。

甚至有人推算,按照何夕的年纪,他应该在晋王之后,周王之前,与燕王年纪相仿。

如果叙序的话,不知道是四皇子,还是五皇子。

今日之后,这则谣言,恐怕会更加深入人心了。

其实这谣言也就何夕不知道,毕竟没有会将这样的谣言问当事人。

朱元璋却是知道。

锦衣卫在大明能瞒得过朱元璋的并不多。

他却有些纵容这谣言。

不知道存了什么样的心思。

不管这些人内心之中有什么念头,当何夕讲完之后,事情还要放在正事上。

朱元璋说道:“徐达,你觉得这一件事情该怎么处理?”

徐达沉吟片刻,说道:“梁王不识天威,朝廷自然该惩戒。

只是臣久在北平,没有在西南征战过,倒是颍川侯平蜀功为第一,西南卫所有很多是颍川侯所建,对西南情况,再了解不过。

是否动兵,还是请颍川侯说说吧。”

颍川侯就是傅友德,这是大明开国的时候,加封傅友德的封号。

从徐达这一番话里,也能看出徐达的为人风格。

对于徐达来说,而今已经是功勋第一了,再有功劳,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故而徐达在军中处世最公正,而多次推功于下属。

只是徐达越是这样,将士们越是想为徐达所用。

徐达作为军中第一人。

在西南真的没有眼线吗?

他对西南的情况真不了解吗?

却是未必了。

不过,徐达说的没有错,傅友德对西南的确了解。

大明军中几乎有一个惯例,几乎是谁建立这个卫所,谁对这个卫所就拥有影响力。

而傅友德当年伐蜀之后,收纳降兵,建立不少卫所。

这都是傅友德的人脉与潜势力。

不会真以为大明开国将帅,与和平时期的将帅是一个影响力吧。

真要是如此,朱元璋为什么临死,要将这几个老帅带走啊?

他失心疯了吗?

傅友德与徐达不一样,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见徐达给了机会,心中感激,更不愿意错过,说道:“陛下,臣以为梁王不识天数,不识顺逆,有辱朝廷,当伐,而且可伐。”

朱元璋说道:“傅卿,细细说来。”

傅友德说道:“承陛下天恩,这些年来,太平日子,西南也积蓄了不少粮草。

而北伐所用粮草,大部分是北方的。

少部分是从南方调集。

而西南方向的粮草,根本派不上用场,将西南的粮草调到北方,其中耗损。

恐怕数倍于粮草本身。

故而西南粮草本身不会为北方所用。

臣以为,西南战事,不会影响北方战事。

同理,调集西南卫所军北上,根本不合用,且不说千里调兵,对军心士气的耗损,单单是北方的天气,很多南方士卒都受不了。

臣以为同时打云南,打蒙古,可以一起来。”

朱元璋轻轻敲击龙椅,不置可否。

说道:“继续。”

这个理由不足以说服朱元璋。

无他,傅友德看似自圆其说。

但是他露了一点,西南的粮食或许不用运到北方,却可以填东南的粮食缺口。

大明两处用兵消耗太大。

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

不好收拾。

如此比较,还是次第用兵比较好。

从朱元璋定天下的九字国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骨子里是比较沉稳的。

不喜欢冒险。

否则有人提出这个建议,朱元璋也未必采纳。

云南是一定要打的。

不管梁王是怎么想的。

他如此打大明的脸,就留他不得。

但是什么时候打,却是可以斟酌的。

将不因怒而兴师的道理,朱元璋岂能不懂。

傅友德心中有些急。

傅友德当年也是当过一路主帅的将领。

他在徐达麾下这几年,他可算是看明白了。

有徐达在,他顶多是徐达麾下一路兵马主将,决计不能总帅印,专征伐的。

傅友德自然没有将徐达拉下来,自己上马的想法。

也自己根本不可能。

但是而今攻云南梁王一战,让他看见挂帅印的可能。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