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四百二十五章 制造机会(2/2)
除解、省、殿三试之外,还有比试。
比试是解试之前的资格试,又称为“引试”
。
比试在京师由兵部委官监督,在缘边地带则由帅司主持,分为武艺与程文两项。
“解试”
由兵部主持,考试分作弓马武艺和程文试。
其中程文试考兵法《武经七书》或谋略策问。
所谓“省试”
,即兵部试。
兵部试武艺常分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器械刀、枪等。
一般先试弓马,弓马不精者被淘汰。
程文包括策问和墨义。
所谓“墨义试”
,即讲释《韬》《略》《孙》《吴》《司马》诸兵书大义,“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说解释义理明畅者为通”
。
(《建炎以来朝野杂技》卷一零)所谓“策问”
,即以时务边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题,限七百字成文。
真宗咸平年间已有过“殿试”
,但未成定制。
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亲试武举十二人”
,可视为殿试之始。
殿试虽然也有阅视弓马武艺一项,但以策问为主。
宋代武举与唐代相比,增设了程文一项,唐代的“翘关”
、“负重”
之选,宋已不列入武举科目。
宋之武学始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五月,经三月而废序。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复建武学。
“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
,当时对武学入学的资格作了不同规定:在京无品位的低级吏臣、门荫子弟、平民,经京官荐保及考核得入学;由地方官员荐举武举人得免试入学。
这种由在职官员奏举武学生员的方法直到元丰年间依旧循用。
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诸州置武学,京师武学生员多由地方考选升贡。
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州县武学既罢,复用元丰法收录武学生员。
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于临安府重修武学。
兵部又呈武学条格,摒弃荐举免试的旧例。
从此,参加入学考试就成为取得武学生员资格的唯一途径。
武学分上舍、内舍、外舍三级,考试标准据等级而定。
庆历至熙宁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77年)武学教师称教授,训文武官员中知兵法者担任。
元丰(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改制后,改教授为博士,并增设武学谕。
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
。
学制三年,经考试而授职。
武学的开设,提高了习武者的理论修养,促使武艺与兵家谋略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
曹评的话语打断了陆垚的思绪,他开始介绍起今天的比武擂台赛的规则。四十人在擂台上进行武功比拼,虽说富绍隆是有小队的,但是在其他人看来,这场比赛是一个四十个人的乱战。一旦被打车到擂台之外,或者说是自行离开擂台,即视为淘汰,是没有办法再继续回到比赛场上的。最后留在场上的那个人就是优胜者,也就是可以成为曹菡的夫君的人。
看热闹的百姓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趣。要知道,虽说这擂台地方很大,但是要想在四十个人的乱战当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方式下能够留在最后的人,自然就是势力最强的人。
曹评宣布完规则,看了看在场的观众,看样子他们对这个规则都十分满意,随后,曹评先一步离开了比赛的擂台,去到了阁楼的二层,看样子就是要宣布比赛开始了。
此时的陆垚也是立刻吩咐方庄给手下们使眼色,要开始行动了。
wap.
/75/75022/2836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