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科举制度(2/3)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等。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科举放榜后为学子们举行的庆祝的宴会,在唐代、五代、宋初称为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改为在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陆垚想到这里,不由得已经开始有些头大了。虽说自己有着穿越者这个身份的优势,只不过,跟一些这个时代的穷酸文人们凑到一起,陆垚真觉得到时候恐怕自己会坐立不安,估计都不知道说些什么。
不过好在,至少欧阳修、苏轼苏辙应该都会出席,到时候陆垚还是找一些自己熟悉的人跟他们聊天吧。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
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
,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
,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
。
“连中三元”
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
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
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
。
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
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
应该说,陆垚最后的目标,就是成为天子门生,也就是,通过殿试。当然,若是能走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他自己一定会取得科举及第的成绩。
虽说在陆垚看来,这次的考试是一个开卷考试,自己有着充足的时间去做准备,不过,也不要小瞧了那些为了这次考试准备了许久的其他考生。更何况,这些人的压力,比起陆垚来可能要小上不少,对陆垚来说,自己的终身大事,还有陆府的地位,都和自己这次科举考试的成绩息息相关。
弥封、誊录,时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糊名之法最早出现在唐朝,唐初在吏部诠试授官时,所试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知贡赵上交首次在进士考试中采用糊名弥封的办法取士。
考生姓名弥封后,考官仍能认识其笔记。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设置誊录院,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试官审阅,此后省试、发解试也次第推行誊录制度。此外,北宋还进一步加强了科场纪律,实行严格的搜身法规,考察内兵卫罗列,巡行监视。北宋时举子入场挟带作弊之风颇盛,举子“重裘而进,便于怀挟”,“挟书为奸”者颇多。北宋力求堵塞各种权门舞弊之徒,自然要严肃考场纪律。
这些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后期,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好在,赵祯这个时候,这种监考制度还是执行度非常高的,至少在陆垚这次考试过程中,想要作弊,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到这里,陆垚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欣慰的,别的不说,就拿现代的大大小小各种考试来说,作弊者真的是不计其数,从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最出名的,就是所谓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了,直到现在,每到考试的前一个月,甚至于两三个月前,各个学府的门口就总会出现这么一帮人,会小声的问你,四六级包过,需要么?
又或者,每个教学楼内,也都开始有小广告的张贴了。
虽说科技在进步,但是这些投机取巧者们的手段也在进步,现在看来,古代的这种考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监考的严厉程度可要比现代的考试要严格多了。
最关键的,还是说处罚的手段,要知道,在古代如果真的被当场发现作弊,那最大的处罚,可是要杀头的,或者,终身禁止你考试。这样的惩罚,可比现代只是警告或者通报批评的处罚要强太多了。
北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代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虽说这是一件好事,不过陆垚已经做好打算,若是自己取得了一个好名次,获得了机会,一定要建议赵祯取消这个典礼。
很简单,当着所有考生的面直接公布所有人的成绩和名次,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人来说,自然是内心无比激动,他们可以肆意的去嘲讽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人。
而对于那些排名靠后,或者说直接落榜的人来说,这会是多大的打击呢?要知道,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最后获得成功的人,也不过是那么一小部分罢了,实在没有必要去为了这么一些人,去打击其他人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朝加强了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地位和重要性。熙宁四年(1071年)宋神宗与王安石正式推行科举改革:科举只设进士一科,将原来的明经、学究等科(泛称“诸科”)都撤消并入进士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考试,改试经义、论、策;殿试仅试策一道。王安石改革科举的重要目的是统一思想、学术。
科举考试前期重在诗赋论策,后期重在经学,王安石废诗赋考经义,正是这一转变的枢纽。元、明、清以程朱一家之说严酷统制知识分子思想,也由王安石用《三经新义》、《字说》等统制学校、科举而开其先河。 明清科举所重的“八股文”,正是直接从王安石制定的“经义“演化而来的。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司马光等人的反对。
想到这里,陆垚不由得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想法。现在王安石还没有举行变法,按照他的年纪来说,应该也不过就是在地方做一个地方官罢了。若是自己哪日得到机会,将王安石请过来,再让他和苏轼好好交流一番,说不定,双方可以化敌为友。毕竟两个人都是陆垚十分崇拜的历史人物,陆垚可不想到最后这两个人发生什么大冲突。
而且,王安石的变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的,所以,陆垚此举,也等于说是在救王安石。
宋神宗死去,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当宰相,推翻了科举改革,仅保存了新法以经义取代墨义的部分。元祐四年(1089年),由于经义取士推行了十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年,许多士人已不长于诗赋,因此宋朝又将进士分为诗赋、经义两科。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病死,宋哲宗亲政,又恢复了王安石所定的科举规制。
北宋取消了吏部铨试。
但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举人,给士子们在省试上增加了一道难关。
不少人省试通过了,殿试却遭黜落。
宋人的《邵氏见闻录》与《燕翼贻谋录》等书记载:“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
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
皇帝用殿试取黜士人,那么落第者的怨愤必定直接指向皇帝。
有个叫张元的士人,多次殿试落第,愤而投奔西夏,帮西夏出谋划策,西夏军连年侵宋,宋军迭遭惨败,闹得北宋君臣不安,大臣们都怪殿试黜落士人。
于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正式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
, 此后举人通过省试后,就算稳拿进士,殿试只排列名次。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达四百五十余人。唐朝总共取进士总数才六千多人。宋仁宗对进士名额做了限制,规定每科不超过四百人。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达一百三十多人。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
宋代科举是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
吕蒙正、范仲淹、欧阳修等寒士在科举及第者中是极少数,而且他们也并非贫苦农民出身。
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的确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
三苏父子本是四川眉山县的殷实人家,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携儿子进京赶考,苏轼兄弟虽金榜题名,然而家当也开销的差不多了。
次年苏洵之妻病死眉山,父子三人奔丧回籍,家中已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
的惨景。
这还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
小户人家岂敢问津如此科举?
北宋科举名额的扩大几乎把全社会的读书人都吸引了进去,科场竞争激烈,士人头白身衰,出入科场,死而后已。
而在唐代,科举还不是士人的唯一出路,还不足以吸引整个知识阶层。
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但考试内容的不合理却因此更加突出,诗赋、经义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科学尺度。
像王安石、苏轼兄弟、范仲淹这样兼长文学与政事的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
唐代“通榜”
办法允许考官有较大的自主权,只要考官正值,就能选出那些虽不长于文词却德才兼具的士人,唐代政绩卓著的卿相大臣比宋代多。
而宋代科举一决于考卷,便使不长于文学的才能之士难于出头,而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人可能选在高第,例如黄庭坚、张九成等等。
而弥封、誊录这些法律随着南宋政治腐败而日益受到破坏。
北宋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而全面扩充科举取士名额,由此形成后期封建社会的一大普遍弊端,即严重的冗官问题。
由于宋代进士录取额是唐代的十多倍,为了安插众多科举入仕者,宋朝大幅增加官僚数量,两宋的官吏队伍空前庞大臃肿,行政效率极低。
宋代科举取士之滥,造成官冗之弊,许多官员侯缺久,生活苦难,一旦到任,“侵渔求取“(侵夺索取别人的所有),“无所不为”
(什么坏事都做),剥削无所不至。
后面明清的科举历史就可以不用看了,其实纵观整个科举制度,对于陆垚这种阶层上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而在陆垚看来,这科举制度的最大弊端,还是在于寒门子弟虽然考试的参考人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增多,可是到最后能够进士及第的人,来自寒门的,却是少之又少。
一定要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讲完了历史,陆垚开始研究起了考试的科目。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现在的时间,还没有到王安石变法的阶段,所以,对于这些科目,陆垚还是需要都了解一些才好。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策问(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