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六百零七章 没事聊聊

这几天,御史们把递交上来的新状纸分门别类的研究。

陈乐天见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也很高兴。

有时候会让刘大明去街上买点美味而精致的小食来给他们吃。

起初这些御史们是拒绝的,但耐不住陈乐天威逼。

陈乐天说,你们要是不吃就是看不起我陈乐天,嫌我陈乐天是个做生意的商人,兜里的钱臭。

御史们说,绝不是,我们不能吃陈大人您的,这是咱们御史台的规矩。

陈乐天说什么规矩,规矩再大也得吃饭,你们要是说只干活不吃饭那我没话说,这点吃的喝的值个什么钱,就算说到陛下面前这也不是坏事,陛下肯定还会夸我会做事,我这是提振你们做事效率的...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御史们也不能再坚持,吃就吃吧。

反正中丞大人交待过他们,除了关键的点要把握住之外,小事要听陈御史的。

陈御史这个人做事是不循常理的,你们不可在小事上跟他纠结。

他们当时听了这话很疑惑,中丞大人从来没见过陈乐天,难道仅仅凭奏章里面写的,就能看出来了吗,中丞大人真是太厉害了吧。

而果然,在到达这里后,在没多久的相处中,他们就知道了陈大人正如中丞大人所言,做事不循常理。

他们更加佩服中丞大人的料事如神了。

吃着陈乐天几乎隔一天就有的些吃食,他们竟然一天不吃就会有些不习惯。

问过刘公子,这位蜀地有名状师说这些都不贵,咱们十几个人吃一顿只要二钱银子。

主要是得能找到,像这种带有葡萄味的桂花糕,成都只有一家做的最好吃,就是城北的青青铺子,而且这家铺子每天只限量供应并不多的这款桂花糕。

因为味道好,所以想买的人都要早早去排队才能买到。

而不巧的是在下正好认识这家店的掌柜的,所以让他留些给我。

大家挺感动的, 不值多少钱,但费心费事啊。

休息的时候,陈乐天会在那跟他们聊天。

多数都是聊些家长里短,陈乐天会跟他们说说自己在京城的事情,小时候的时候,从军的事情,回京后的事情。

充分表达了对他们的信任。

他们有时候会跟陈乐天请教一些问题。

比如说今天上午,休息的时候,一个姓黄的御史问陈乐天:“蜀地贪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乐天说:“这个问题挺大的,我只能说我自己的看法。”

喝口水道:“首先要明确一下,蜀地的贪腐只是相对于咱们大宋比较清明的地方来讲的。

若是跟梁国魏国比,蜀地倒也不一定就比他们贪腐严重。

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第一,蜀地官员自古如此,即便是再清明的时代,我们翻阅史书,都能在蜀地看到比较多的贪腐的影子。

也就是说,好像从习惯上就能看出来蜀地人做事其实并不是很守规矩,不太在意很多细节,反过来说的好听点这叫不拘小节。

在咱们老百姓里,不拘小节不一定是坏事,得过且过也挺好。

但是在官场上,如果还抱着这种心态,那么大家都是差不多行了没什么大不了就算了,不认真不较真,官场上的风气还能好吗?

第二,蜀地高层本来就不清明,除了没有军事自主权,连人事任免虽然名义上由朝廷来做,但实际上还是蜀王府任免,朝廷做个样子同意一下就行了。

而蜀王宫这样的高层本身就不在乎什么清正廉明,只要不给朝廷添麻烦就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至于人生那就是得过且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而已。

这样的话,上行下效,那么下面的官吏们还有好的吗?

第三,就是制度问题,但因为有了前两条的铺垫,我想,就算咱们再找一个完美的制度,一到蜀地,被这样一些的官员拿来施行,也绝对是施行不好的。

最后还是该怎么样就怎样,形同虚设。”

如此长篇大论,陈乐天说罢再次端起茶杯喝上几 口。

黄御史想了想,点头道:“总的来说制度是由人施行的,人决定的制度能否贯彻落实。

陈御史说的很对,但在下还有不懂,制度的存在如果没有意义,但要制度何用呢?”

“好,你问的很好。”

陈乐天拍拍手,其他御史其实一直都听着在,此时都看向陈乐天,陈乐天道:“制度,的确需要人来施行。

再好的制度没有好的人去执行都是我枉然。

但是,人能控制制度的施行,同样的反过来,制度也可以控制人。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试问,如果没有御史台制度,朝廷会变成什么样?

反之,没有诸位这样真正一心纠察百官的人,御史台制度也施行不了,但没有御史台制度,诸位这样的栋梁之才又如何能得以被举用?

不能只依靠制度,也不能没有制度。

我个人认为,制度的可行可靠与否,在某些层面来说是可以决定施行制度的人的思维的...”

御史们听了都皱眉思索起来,他们都是聪明人,立刻就想明白了之前自己一直没有想过的,他们的存在让御史台不会成为空而无用的衙门,而御史台又让他们有了可用之所。

好的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压制人的贪婪,提高官吏清廉的积极性。

“我们倒是没有这样想过陈大人果然是洞见极深,让我等虚长几岁之人汗颜。”

张御史拱手道。

陈乐天心想,我这些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未知来信里的东西让我比你们多了数不清的见识,那些闻所未闻的理论说出来得吓坏你们。

嘴上谦虚道:“张大人过奖了,我也是道听途说罢了。”

张御史心想,道听途说能听来这样的东西?

我们怎么就没这么好的运气?

只当做陈乐天是谦辞。

如此一来,包括张御史在内的十位副使,对陈乐天是越来越心悦诚服了。

从一开始的不太相信,到现在的颇为信任。

其实只用了几天时间而已。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