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逃脱者可获生机(转贴)(2/3)

二、创新高前一定有一波像样的调整。

不确定的是,创新高的时间,是年底还是明年。关键一点是,创新高的点位,是从3600点起跳,还是从3000点或者2800点。

而更为重要的是,拉动指数创新高的股票,是现在的工行、中行,还是未来的中移动,中石油、联想、华润或者中国电信?

也许股市真的创新高,可是,很可能与你的股票无关。你的股票也许在股市涨至5000点甚至6000点时,只是个旁观者。

也许垃圾股真的能涨,可是,那是像今年的香港题材股行情一样,质本洁来还洁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所以,由于政府手上的牌太多,以至无法对后市做出准确判断。最好的办法,是顺势而为。

对了,坚持;错了,认错。在市场面前。大家永远是个小学生。

最终决定命运的,不在于你是错是对,关键是你对的时候赚了多少,错的时候亏了多少。

连利文摩尔、艾略特、索罗斯、罗伯逊、格拉汉,这些人都曾在市场面前认错。

即使是政策制定者凯恩斯都数度破产,你我算个啥?

思考主力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仓位调整。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撤退,以什么样的方式,撤离哪些山头?又会将红旗插上哪些高地?

剔换哪些仓位迎接中移动?现在权重股的估值高了吗?二三线的重仓股估值高了吗?

未来新的股票增量总值可能超过现在的存量,这对市场影响有多大?

在今年的龙头股券商和地产之后,下一波的龙头还是他们吗?银行股有能力再做一波大行情吗?

筹码的转换过程,就是财富的重新分配过程。

新政策如备兑权证一旦推出,股指期货一旦推出,融资融券一旦推出,权重股将占据市场的大部分成交量。正如香港和海外一样。

小资金可以天天进出,大主力会怎样对待?

未来的投资文化可能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试图预测短期大盘虽然是最没有意义的经济损耗,但是,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预测错了,你怎样应对。

人们不应该先制定计划,然后让形势适应计划。而应该让计划适应当前的形势。我认为胜败取决于最高指挥部是否拥有这种能力。

这话是巴顿将军,这位指挥诺曼底登陆的统帅所言。

毫无疑问,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关键是形势比人强。

如果将股市比作战场,参战者应该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和国外大不同的是,政府同时扮演了作战主力军和调停人的角色。

本轮行情的主力,也就是正面作战的部队,应该是基金。这是阳光下的战场,每一次阵地战或者侧翼战,都有清楚的痕迹。

下一波主力拉动大盘的龙头,肯定不会是目前的基金重仓股。

茅台,苏宁,这些最多获利近10倍,且没有外延式增长的股票,是基金借机出货的最好时机。

龙头股肯定不是来自于自身业绩的增长。小公司业绩可能增个几倍,但是,如果大象也这样,那肯定是经济或者产业增长出了问题,过热的大棒一定会把企业砸晕了。

如果理性地估值,未来的龙头来自于央企整合。这是产生数百亿近千亿市值的板块,也符合国家借资本市场做出国际级别大企业的战略,这也是中国未来能够抵抗金融危机的必然布局。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是目前股市存量的机会。

更大的增量机会,源自于红筹的回归。由于筹码的成本相近,大家向上的做多动力是一致的。

大资金肯定在等待这一天的来临。目前,所有的策略似乎都在寻找这两个最后的牛市盛宴。

绝大多数基金重仓股,都完成或者接近完成了牛市价值区域的主升浪。所谓的价值投资,就像做多平何者,难道香港的平安保险是虚幻得可以假装它不存在吗?

但是,以后的上涨,来自于基金的幻觉。就像美国70年代的漂亮50。

最后一波,肯定是对市场情绪的估值。目前尚未得出结论的是,政策对这波情绪性行情的制约程度到底有多大,这也是主力不敢轻动的关键。

由于基金可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权重股策略,由于权重股流通盘太轻,基金完全可能向做多权重股再往下做空,然后等待红筹股回归。这是利润最大化的作战方式,气势最雄伟,最诱惑人,但也最伤人。

但是,也可能是横盘等待。对政策顶恐慌,令茅台们可能又要横行数月。

基金重仓股不深跌,指数跌幅不深,时间换空间可能是最后的抉择。

不过,任何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可能都是错的。

往四周看,全球股市都在创新高。

往上看,4300点的政策顶真有点吓人。资金的龙头,甚至上市公司利润的龙头都是被别人拧着。

往下看,1000点的低位真有点像深渊。仿佛随时都能将人吞噬。

往前方看,红筹央企们正准备上市,从来只见新人笑,有谁知道旧人哭。

往后方看,很多兄弟已倒在牛市的沙滩上,属于他们的时代浪潮,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在股市中,每个人也许只是一粒尘埃,谁知道哪一阵风过后,哪一个支点在哪?

价值投资者可能早早就找到了落脚点,只是大多数从仍在风中。

目前,价值投资者言必谈巴菲特,并且将他与苏宁、茅台挂上勾。

巴菲特的精髓是什么?

简单地盾,是买进持有。行业最好的股票,最可能低的价格和最可能长的持有时间。

可是,这只是表面功夫。

巴菲特是华尔街的另类,也就是说,他与股市投资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巴菲特更多更好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尽管他不直接经营企业,但是,首先,他的选择企业风格,决定他不用直接经营。其次,即使选择错误,他有有能力,有办法让企业重新回到正轨。

可口可乐,本来是一家他不用操心太多的企业,但是,可口可乐一旦想像百事一样多元化,巴菲特绝对不允许。所罗门一度快要破产,最终巴菲特亲自任总裁,将问题解决,投资重新赚钱。

巴菲特本向具有极强的企业经营能力和产业判断能力,对宏观面的把握更是超强。

更进一步说,巴菲特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企业价值的追随者。这和华尔街基金经理不一样,和林奇也不一样。

巴菲矿的风格,决定了所投资企业的风格。普通的基金经理,没有办法改变企业的命运,但是,巴菲特在很大程度上有这个能力。

正如苏宁一旦出事,基金经只有恐慌。说像当年从伊利中逃离一样。谁能出手为企业带来生机?谁能阻止企业的胡乱行为?

在中国学习巴菲特,理念可以,但要践行要参与企业管理的层次,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基金经理本身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精力。二是,企业仍是强势,资本还是弱势者。

巴菲特可是一家家企业的董事,你是啥?

最终让你赚钱的,一是判断趋势的能力,二是纠错的能力。

巴菲特判断的是长期趋势,所以会在2003年非典时买进中石油。在最悲观的时候,资产可能还会低估,但是,和长期的均值相比,回报肯定更大。

绝对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判断中短期趋势,所以,市场成交量会这么大。目前,市场很多个股的趋势和指数的趋势出现明显的背离。

这是一个暂时的波动还是永久的分叉口,应该是需要判断的。市场的情绪目前因此显得极为混乱。

手中股票价格被腰斩后,部分投资者对亏钱的恐惧,导致了蛇蛟效应在牛市中放大。这种效应会蔓延至蓝筹股吗?即使真的咬上,政策的创口贴会不会为其止血?

这是变数。比如突然批准发行新基金,放行股指期货?

目前,最理想的方式,是蓝筹股最后的假摔,完成向3400点的突破。但是,时间的在调整行情的尾段。

近期的走势,应该是抵抗型下跌,甚至不排除做出三头四头等更为复杂的形态。

虽然个股的熊市已出现,但是,在对指数在半年内仍将创新高这一判断未改变的情况下,远离市场,虽然可能是一种安全的方式,但是,也可能错过最后牛市狂舞台时的利润。

想想看,当年日本的股市市值是全球的4成多。全球10家大银行有7家来自日本。这是最后的疯狂。如果泡沫按其自身的运行方式,结果一定是这样。

只是政策面带来的更多的变数。

在任何一个超级牛市中,起跳前的俯冲,通常都是惊人的。

从5月29日4335点以来的调整,是对998点以来的修正。由于股改还有每股送3股的收益,实际投资者的平均收益近4倍。

乍一看这是惊人的数据。但是,如果从2001年2245点来算,投资者6年来赚得并不多。而深成指最高涨至14576点,较2005年6月的2590点涨幅的确有点大,可是,早在1997年5月,它已达到过6103点。

咱老百姓其实在股市上并没有赚过很多钱。

日本当年的股市泡沫的高峰,是国民的集体暴富。当时,日本的口号是“一亿中流”。即在2亿人口中,有一亿是中产阶级。当时,日本的国民工资水平已超过了美国。全球的奢侈品市场都因为日本人的暴富而价格飙升。

可是,咱中国人还在为猪肉涨价而愁。

中国猪肉贵了吗,真的是不贵,是咱们的收入太低。而养猪的收入更低。

日本、美国等诸多国家都曾经历股市的暴涨和暴跌,但是,国际级企业一定在暴涨时形成,即使股市暴跌,他们的技术还在,市场还在。股市的暴跌让丰田、三星、通用、长江实业这些企业垮了吧?在金融风暴中倒闭的只是金融企业,制造业通常是受益者。在牛市中卖出股权,在熊市中买回股权。

可是,咱们缓慢的融资进程,不仅导致流通股本小,股市投机气氛重,而且还阻碍了企业的繁荣,阻碍了股市的长远走牛。阻碍了咱们从股市中分红。

将中国电信、中石油、中海油这些企业赶到海外上市的,难道是中小散户?还不是一帮家伙为了手中的筹码不迅速贬值,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现在回头看,在将大企业弄回市场之时,竟然最先的政策是调高印花税,而不是让红筹回归,这种市场一热就加税,给那帮家伙太强的警示,散户则成了牛市中的受害者。

在资本市场助推国民致富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资本的效率。

无效率的资本市场,这在2005年前一直都是。好企业环企业都不能融资,大家一起沉沦。

今年上半年的垃圾股暴涨行情,实际上早就应该制止,这种行情本质上是资本的浪费,只是消息操纵者和庄家的私下分红,老百姓很难从中赚钱,国家也很很因此强大。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