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罗斯切尔德家族史(2)(2/8)
皮博迪,是断然不敢大量吃进美国债券的。
乔治.
皮博迪一生没有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他为此煞费苦心,终于决定邀请年青的朱尼厄斯.
摩根(JuniusMorgan)入伙。
在乔治.
皮博迪退休以后,朱尼厄斯.
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并将公司改名为朱尼厄斯.
摩根公司(JuniusS.
MorganandCompany),仍然设在伦敦。
后来,朱尼厄斯的儿子JP摩根接掌了公司,后来他将美国的分支改名为JP摩根公司(J.
P.
MorganandCompany)。
1869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在伦敦与罗斯切尔德家族会面,摩根家族完全继承了乔治.
皮博迪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关系,并将这种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880年,JP摩根开始大量资助重组铁路公司的商业活动。
1891年2月5日,罗斯切尔德家族和英国的其他一些银行家成立了秘密组织“圆桌会议集团”
,美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牵头的就是摩根家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圆桌会议集团”
更名为“外交协会”
(CouncilonForeignRelation),英国改为“皇家国际事务协会”
(Royal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
美英两国政府的许多重要官员就是从这两个协会中被挑选出来的。
1899年,J.
P.
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到英国伦敦参加国际银行家大会。
当他们回来时,J.
P.
摩根已经被指派为罗斯切尔德家族在美国利益的首席代理人。
伦敦会议的结果就是,纽约的J.
P.
摩根公司,费城的佐格索公司,伦敦的格伦费尔(Grenfell)公司,巴黎的摩根.
哈杰斯.
希公司(MorganHarjesCie),德国和美国的沃伯格公司(M.
M.
WarburgCompany),和罗斯切尔德家族完全联系在一起了。”
[注3.
3]
在1901年,J.P.摩根以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并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巨无霸,美国钢铁公司(UnitedStatesSteelCorporation)。JP摩根被当时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据国家临时经济委员会(TemporaryNationalEconomicCommittee)的报告,他仅拥有自己公司9%的股份。看来,声明赫赫的摩根还只是一个前台人物。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老约翰.
洛克菲勒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被人们冠以“最冷酷无情的人”
。
他的名字自然是和大名鼎鼎的标准石油公司密不可分的。
他的石油生涯开始于美国内战时期(1861-1865),直到1870年他成立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时,生意做得仍然属于一般水准。
自从得到克里夫兰国家城市银行的一批种子贷款后,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尤其是在恶意竞争方面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想象力。
在他非常看好的石油精炼行业中,他很早就悟出石油精炼虽然短期利润极高,但由于没有控制的激烈竞争,终将陷入自杀般的恶性竞争。
办法只有一个,毫不留情地消灭竞争对手,为此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具体方法是,首先由其控制但不为人所知的中间公司提出低价现金收购竞争对手,如果遭到拒绝,竞争对手将面临惨烈的价格战,直到对方屈服或破产。如果还不奏效,洛克菲勒最后将祭出拿手绝招:暴力破坏。殴打竞争对手的工人,放火焚烧对手厂房等,几个回合下来,幸存者寥寥无几。如此霸道的垄断行为,虽然引起了同行的公愤,但也招来了纽约银行家的高度兴趣。酷爱垄断的银行家非常欣赏洛克菲勒的实现垄断的高度执行力。
罗斯切尔德家族一直煞费苦心想控制日益强大的美国,但屡屡失手。控制一个欧洲的国王比控制一个民选政府要简单得多。美国内战以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开始部署控制美国的计划。在金融业,有摩根银行和库恩雷波公司,在工业界还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代理人选,洛克菲勒的所作所为,让罗斯切尔德家族眼前一亮。如果在金融方面给予大量输血,洛克菲勒的实力会远远超出小小的克里夫兰地区。
罗斯切尔德家族派出他们在美国最重要的金融战略家库恩雷波公司的雅各布.
谢夫(JacobSchiff)。
1875年,雅各布.
谢夫亲赴克里夫兰去指点洛克菲勒下一步的扩张计划。
雅各布.
谢夫带来了洛克菲勒想都不敢想的空前支持,由于罗斯切尔德此时通过摩根银行和库恩雷波公司已经控制了美国95%的铁路运力,雅各布.
谢夫拟定了一个由影子公司(SouthImprovementCompany)出面,给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提供非常低廉的运费折扣,在这个运费折扣压力之下,没有几家炼油公司还能够继续生存。
洛克菲勒很快就完全垄断了美国石油行业,成了名符其实的“石油大王”
。
3.策立美联储的前哨战:1907年银行危机
1903年,保罗将一份如何将欧洲中央银行的“先进经验”介绍到美国的行动纲领交给雅各布.谢夫,这份文件随后又被转交给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后来的花旗银行)总裁杰姆斯.斯蒂尔曼和纽约的银行家圈子,大家都觉得保罗的思想真如醍醐灌顶,使大家顿开茅塞。
问题是美国历史上反对私有中央银行的政治力量和民间力量相当强大,纽约银行家在美国工业界和中小业主的圈子里口碑极差。国会的议员们对银行家提出的任何有关私有中央银行的提案都像躲避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想通过有利于银行家的中央银行法案势比登天。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态势,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开始被构想出来。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1907年1月6日发表了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DefectsandNeedsofOurBankingSystem),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后不久,雅各布.谢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和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一样,银行家们早已瞧出经济过热发展中出现的严重泡沫现象,这也是他们不断放松银根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整个过程形象的说就像银行家在鱼塘里养鱼,当银行家向鱼塘里放水时就是在放松银根,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在得到大量的金钱之后,各行各业的人就开始在金钱的诱惑之下日夜苦干,努力创造财富,这个过程就像水塘里的鱼儿使劲吸收各种养分,越长越肥。
当银行家看到收获的时机成熟时,就会突然收紧银根,从鱼塘中开始抽水,这时鱼塘里的多数鱼儿就只有绝望地等着被捕获的命运。
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抽水捞鱼却只有几个最大的银行寡头知道,当一个国家建立了私有的中央银行制度以后,银行寡头对放水抽水的控制就更加得心应手,收获也就越加精确。经济发展与衰退和财富积累与蒸发都成为银行家科学饲养的必然结果。
摩根和他背后的国际银行家们精确地计算着这次金融风暴的预估成果。首先是震撼美国社会,让“事实”说明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社会是多么脆弱。其次是挤垮和兼并中小竞争对手,尤其是令银行家颇为侧目的信托投资公司。还有就是让他们垂涎已久的重要企业。
时髦的信托投资公司在当时享有许多银行不能经营的业务,政府监管方面又非常宽松,这一切导致了信托投资公司过度吸纳社会资金并投资于高风险的行业和股市。到1907年10月危机爆发时,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摩根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在欧洲的伦敦与巴黎之间“度假”
,经过国际金融家们精心策划,摩根回到美国。
不久,纽约突然开始广泛流传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KnickerbockerTrust)即将破产,流言像病毒一般迅速传染了整个纽约,惊恐万状的存款市民在各个信托公司门口彻夜排队等候取出他们的存款。
银行则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受到两面催款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MarginLoan),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
到10月24日,股市交易几乎限于停盘状态。
摩根此时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了,当纽约证交所主席来到摩根的办公室求救时,他声音颤抖地表示如果不能在下午3点之前筹集到2500万美元,至少50家交易商将会破产,他除了关闭股票市场将别无选择。
下午两点,摩根紧急召开银行家会议,在16分钟里,银行家们筹足了钱。
摩根立即派人到证交所宣布借款利息将以10%敞开供应,交易所里立即就是一片欢呼。
仅过了一天,紧急救助的资金告罄,利息再度疯长。
八家银行和信托公司已经倒闭。
摩根赶到纽约清算银行,要求发放票据作为临时货币以因应严重的现金短缺。
11月2日星期六,摩根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计划,“拯救”
仍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摩尔斯莱(MooreandSchley)公司。
该公司已陷入2500万美元的债务,濒临倒闭。
但是它却是田纳西矿业和制铁公司(TennesseeCoalandIronCompany)的主要债权人,如果摩尔斯莱被迫破产清偿,纽约股市将完全崩溃,波及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