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百零二章 儒家众圣上(1/2)

战国,列国伐交于战事,继春秋之后,也确实是该给当下的时代确定一个正式的称呼了,虽然战国这个称呼当前时代的词汇,早就在不少人物的口中流传,但事实上,并没有人,并没有任何一位史官,在其中写下这两个字来。

没有史官同意,意味着并非正统。

“战国之词,当在此次儒门大会之后,由各位圣贤转托大史、太史、西史、南史,再由四史氏分别会见各国史官,自周敬王后,春秋灭,至如今当下之世,可称为‘战国’!”

这只是一件插曲,儒家的圣人随口便定下了这次需要传递给外界的一些信息,这次儒门大会,整个天下都在等着结果。

七十二圣人,前世后世的儒门诸子,究竟谁家是正统,需要拿出来给天下看一看。

没有国家用儒家的道理,但这不代表儒家的势力不强大,用不用道理是另一回事了。

就像是天下没有人会否认仲尼的地位,知道他是周礼最后的守道者,但是这并不妨碍诸国君王对他敬而远之。

因为儒家的道理,不适合战国。

程知远一言切中要害,诸子不免开始回忆自己的作用,八脉自然是各有侧重,不是完全尊奉于仲尼之道,而是在其中添加自己的思想发展而来。

有人看向子夏,在诸子之中,对仲尼之道更改最多的,其实不是子思,而是子夏。

子夏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希望儒门能与世同进,并且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也导致他和一些人的重大分歧,譬如颛孙师、子思。

“我没有错,时至今日,我依旧知道我想要什么。”

子夏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是眼睛瞎了,但我的心还澄澈,不敢说如赤子,但却绝对是如夕阳般的颜色。”

“夕阳?

子夏先生,这光明于众生的太阳落幕,这可不是好比喻。”

古圣中,曹恤开口,并不认为子夏的道理适用于当世。

曹恤,世人称之为子循。

“子循啊,子思能把你从洪河请出来,看来也是下了大功夫。”

子循道:“做官一世,红尘喧嚣,困顿难受,故隐于山野,本不愿复出,奈何...

天下礼崩乐坏,乐土不复,不得不来。”

“子夏先生,你觉得你是正统吗?”

子夏失笑:“难道这里有人认为自己不是正统的吗?”

子循道:“不,子夏先生,你错了,不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否是正统,而是正统,至今没有决断。”

“我的看法,众人皆不得仲尼真传。”

子循指着子思,曾参他们道:“即使是子思,也不过是在拾人牙慧而已,他拿起的,是仲尼曾经放下的,但是仲尼都放下的东西,怎么能称呼为正统呢?”

“正统是什么,我们今日争斗的,不是流于表相的东西,我觉得程子说的很好,儒家存在的意义,儒家在战国的作用.......

这是决定谁为正统的关键所在。”

“那么,追根溯源,儒,是什么?”

子循问子夏:“先生以为是什么?”

子夏答道:“儒本柔也,是懦也,却非是惧而生,所谓懦字,心之所需也。”

“儒者,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子循笑而不语,在子夏说完之后,南宫适接话: “儒制邦道,有道不废;儒制邦法,有法不戮;君子躬稼而知天下!”

“乐土哉!”

澹台灭明笑道:“天下也大有,天下也大同!

君子之行,泽及当世,名垂青史,乐于黄泉九幽之下,无憾矣。”

“异!”

有人开口,八脉之中,颜回一脉,颜回本人因为重病并没有到,出声的是公皙哀。

公皙哀,字季次。

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与颜回的道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完全契合,故而同属一脉。

“儒有大人之儒,有君子之儒,有小人之儒,有犬马之儒!”

公皙哀道:“所谓大人之儒,以天地为居,以山河为几,以众生为亲,我曾听程子在新宫有言,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为大人之儒也!”

“所谓君子之儒,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行仁走义,以仁义为己任,以道德为己绳,不妄动,动必有道,不徒语,语必有理,不苟求,求必有义,不虚行,行必有正。

此为君子之儒也。”

“小人之儒,所谓小人之儒,子夏先生曾经为人阴郁,报复心重,遭到仲尼训斥,彼时子夏先生便是小人之儒了,行的是儒门的道理,走的是儒门的路子,但是所作所为,既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之儒,却又处处放不下意气,无远见而贪图小名,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则矜其才名,此为小人儒也。”

“没有大才,靠自吹自擂而已,却又自卑。”

公皙哀的话并没有让子夏恼怒,反而让子夏觉得有些怀念,昔年他刚刚拜仲尼为师时,便是这副模样,是仲尼一直在教导他,让他成为了后来的“西河圣人”



而他与子张最早的冲突,大概就来源于此,当时颛孙师在儒门内有很多朋友,而子夏则性格孤僻不喜群居,双方因为交友的问题偶尔做了一次辩论,虽然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学,但最后依旧不欢而散。

“最后一种,犬马之儒!”

公皙哀看向各位圣贤,忽然冷笑道:“这种儒,我拿不出例子,但是,我可以用墨家的例子来举一下。”

“墨翟何等大才?

昔年仲尼哀而避世,墨翟与杨朱争雄,彼时,天下不归杨则归墨,彼时连孟轲都不敢抬首相走,是因二圣之说喧沸于天下,无他容身之地。”

“但即使如墨翟这般大才,最后麾下也教出了胜绰这种无义的败类,这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说,我拿不出犬马之儒,是因为儒不被列国所接受,那么墨,是各国都希望拉拢的,胜绰便是犬马之墨了,但大家都知道,墨翟是反对无义之战的。”

“胜绰三次帮助项子牛发动不义之战,让墨翟勃然大怒,派遣高孙子前去捉拿,并且将他革出墨家门户。”

“这种人,学到了诸子的道理,却不遵守,反而用这种道理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甘愿成为他人门下走狗,毫无底线坚持可言,这种人,便是‘犬马’。”

“犬马之忠,世人赞誉,但为何到了我们这里,就是骂人的话?

原因,忠的对象不一样。”

“犬马忠诚于主,我等忠诚于道!”

公皙哀认真道:“我认同子夏先生所说的话,君子当不忘昔席之言,即使我们尊贵了,也不能忘记曾经的理想,而澹台先生所说的,南宫先生所说的,乐土,你们是要用自己的道理,帮助那些贪婪的君王,你们真的觉得,他们会遵守诺言吗?”

“法家忠诚于法,不惜以身试法;墨者忠诚于义,为利天下而死不旋踵。”

“我儒家呢?

忠于仁,奉于义,赞于孝,读于春秋,希冀于大德,以周礼当作矩,以周乐作为尺,首先一个,仁字当先。”

“而我要说的,是世间君王,皆不仁,俱如禽兽耳!”

“儒者,一个仁字,而不是什么立邦规矩,立邦法度,先行仁,再言天下!

不然就是助纣为虐,与禽兽同舞!”

公皙哀言辞激烈,直指南宫,澹台,做出捧饭碗的动作:“诸位,包含曾参先生在内,莫不是都要披着仲尼的死皮,叼着已经腐烂发臭的骨头,去向君王献媚而行那犬马之事吗!”

“季次!”

曾参豁然直视他,气焰暴动!

“何为犬马,若希望为犬马,在秦国时,便不会有秦商身死之事了!

你懂得一些皮毛,也便敢在这里大放阙词!”

“这种乱视听,已入诡辩的话,也配称儒!

君王皆禽兽,我等俱犬马,那你是什么,石缝中的青苔?

亦或是河底污泥里的虫子?

谷仓外扒拉的相鼠?

看到阳光,却又距离自己很近,得而不得,故而嫉妒万分?”

曾参骂人是不带一句脏字,确实是气的不轻,而公皙哀却同样不退,大笑道:“是非与否,我只是一问,答与不答,皆看汝等,与我何干?

你不答也罢,这里还有人,接着讲,接着听!”

“儒.....”

漆雕晖叹了一声:“十二个字而已,若懂,皆懂。”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窃以为,只要做到这十二个字,便可自称一声儒而不惧天下流言蜚语了。”

他的话言简意赅,同样也是当初漆雕启与仲尼谈话时所说的答案,漆雕氏一直尊奉至今。

孟氏之儒来的是万章,他不算圣人,仅仅是一位贤者,但是因为孟氏之儒在儒家内部同样很有口碑吃的开,所以借了东风,也活了很久,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古人。

他是孟轲的首徒,而孟轲,并没有到来,颜回不来是因为病重,盗跖已经去看他,而颛孙师是因为血战雁门与恒山武士同拒匈奴而来不了,至于孟轲,并不知道原因。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