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缘由(1/4)
时代在进步,科技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火花的闪现,越来越多的城市被开发了,曾经的田园变成了重工业区,农民们的田地被规划在一起进行了大棚种植。
南陌是个小城,主城区小倒是管辖的市镇大,随着时代变迁也慢慢迈入了现代化。
不过,重工业在南陌的三个主城区是很难找到踪影的,被开发的地方大多是郊区和管辖的市镇。
如今的南陌,还保留了以往不少的韵味。
人人都爱这个小城,都说啊:小城的雨来自于过往。
走在细雨纷纷的小城中,就像是走在了过去和现在,从蜿蜒的历史走向黎明,从黎明走向深邃的黑暗。
历史是什么呢?
历史像是一首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小曲,飘扬在南陌的每个角落。
人人都爱南陌,不忍心去破坏它,风雅山新修了,也不过是新建了一个孝心桥一个停车场两个公共卫生间。
经过几次修理保护的东山,还不是只增添了东山广场和环山山路的路灯,哦,顺便把亭子(除了最高处的几个亭子)维护了。
就连不在主城区的凌云山,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只是在山间少树木的一处修建了游乐设备:没有独立的楼房卖水卖饭,或许有些小店,更多的是凌云山上的老人们,搭了个小棚子卖着简朴的食物。
老人们这些年知道游人爱好之后,除了拿手的油茶米粉,还增添了些许烧烤方便面。
在南陌的街头走一走,偶尔能看见历史的断壁残垣:一片旧瓦从古朴的房屋上落了下来,无声无息激不起半点灰尘。
没有人知道这瓦片筑于上上世纪末,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或许房屋故去的主人曾经向人说过,‘这里原来是唐王府,只是随着几次变乱,慢慢地萧索了’。
这就是南陌吧,一个从风雨飘摇中走过来的战士,慢慢地老去。
他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子,看着他们蹒跚学步,看着他们慢慢地奔跑,看着他们悄悄地走向成熟。
老人也终有真正老去的一天,这个时间因为南陌人们的留恋,无限延长着。
可是啊,经历过战乱的房子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洗礼,房子拆了又建,在南陌人的留恋中没有全变成高楼大厦,可是,以往的土房子也慢慢地消失了。
早些年,无名小山下住着很多居民,房屋大多是简朴的,还有不少的农房。
村民和城民在这里没有丝毫纷争地住着,而几十年前,一所小学也应运而生。
没有高大上的设备,一开始的时候桌椅都有些破旧。
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桌椅稍稍翻新了,可比起同时期的小学还差了不少。
只不过,老师不在意,学生们也没有怨言,他们都在这所普普通通甚至于有点简陋的小学中快快乐乐的学习和生活着。
师生们和睦相处,可爱的学生,捣蛋的老师,就像是没有一点点的辈分差别,师与生是真正的朋友。
小学有个温和的名字:和平鸽。
从和平鸽小学毕业的人大多怀揣着当人民教师当人民警察当白衣天使的梦想,若是问他们,他们会说这是老师教的,也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做的。
造福于整个社会,培养优秀的未来花朵。
和平鸽小学的学费一直收的很低,城民们有点小钱,村民的生活渐渐过得好了,可学费一直没有随着物价的上涨疯狂上涨,小学也没有乱收费的现象。
用校长的话说,‘学校是用来学习的地方,是培养少年天才的地方,莫要为了钱起了纷争’。
所以,就连最基本的让学费跟上时代步伐的举措都没有去做,只是在人们共同富裕的情况下才会提高一点。
学校老师的工资不高,可也没有人有怨言,年轻的他们是因为热爱选择了这份工作,因为热爱坚持到年老。
他们没有私心,不会想买大房子买好车,更不会想着大富大贵位高权重了。
和平鸽小学坐落于无名小山山脚,无名小山山路崎岖不好修路,而海拔总共也就一百多米高。
南陌人一向坚持保护最自然的环境更不会乱来了——无名小山不好修路吧,想要修成完全的环山路就得对它进行大改。
一百多米高的小山上有三条小溪,是不是还得修桥?
所以啊,几十年间无名小山没有明显的变化,山下的民众们时不时地上山游玩也是走出了一条三人并排的路径。
而随着和平鸽小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的孩子去了山上玩,孩子去了,或多或少有人陪同,所以去无名小山的人更多了。
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慢慢的,主路有着四五人并排一米多宽,至少最中间的半米路下雨也清晰可辨。
还有一些上山的小径,都是人们走出来的,像是血脉一样环绕着整座山,山前多山后少,到了小溪处,被蜿蜒的溪流折断了,过了小溪,路又浮现了出来。
那个时候的晚上没有灯,游人们常常只在山下青石上坐到夕阳西下,就拍拍屁股回了家。
小学放学的孩子跑到山上的几个小树林里玩耍,有的人爬树,有的人捉着昆虫,见天黑了,也就回了家。
倒是对这座山最熟悉的村民可以做到晚上轻车熟路,可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再熟悉的村民一直这么走着夜路,也会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
不过小山上没有危险的地方,最多就是身上都点泥土,回家洗了就是了。
那些年,小学生们在无名小山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
随着南陌慢慢的开发,无名小山游人的现状也在变化着。
和平鸽小学的优秀受到了上层的重视,有人发话让和平鸽小学搬到城市中心去那里会有新校区直接让他们落脚,无名小山虽然也在主城区但正好是人少偏僻的地方,就像是一条街的东西两面,东面繁华西面荒芜。
无名小山处于荒芜的西面,却是比繁华的东面更有韵味。
去市中心?
校长与老师们商量了几次,老师们说啊市中心啊多好啊,工资高了设备也好了,可是看一看山脚下的人们吧,他们有的人靠山而活,若是离开了的话最近又没什么小学那些人怎么办,况且与他们平日里都熟悉了突然走了还舍不得呢!
校长想的也是如此,所以就婉拒了,不过上面的人好,说若是愿意,市中心随时都有和平鸽小学的新校区。
这一次搬离的计划被扼杀在了摇篮,消息后来不胫而走,山脚的民众们纷纷说要给学校送锦旗,可是听到的校长说就学校那破样,挂个锦旗不是鲜花插在朽木里么?
送锦旗还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不如多买几个作业本,所以最终也没收下多少,有的人坚持送,也就收了。
可这样的情况还是没能坚持多久,随着零三年的大雪压垮了不少农房和学校的几间房子,学校的搬迁就是注定了的(具体搬迁时间不定):山脚下的人们因为大雪环房了。
有的人看着倒塌的农房叹气却是微笑着说也是时候换新工作了,坚持种田的人接受了种田福利用新时代的机器开始大棚种植了。
还有的人则说都新世纪了还一直靠山吃山是没本事的表现,要跟着时代进步,学习学习文化学学新知识。
有的老人说小辈们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也会在城市中定居,也该走了。
所以啊,没有太多的犹豫,和平鸽小学就搬迁到了市中心的繁华地带,老师们一如既往地坚持着简朴,工资高了点,骑的还是自行车。
年纪渐渐大了的他们是不会学开车的,有钱了偶尔骑摩托都会‘炫耀炫耀’。
而随着校区的变化和平鸽小学也招了新老师,素质肯定没有老教师那么高,可在老教师优良品质的熏陶下,也大多养成了好习惯:不去攀比,不爱慕虚弱,自信自立,与人无害,尊重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
可是啊,少有人发现,无名小山像是慢慢变得孤独,那一米多宽的主路被杂草覆盖,一年过后,小径看不见了,主路还剩下了中央的半米在坚持。
三年过去了,一眼望过去,就看不见路了。
就像是有着两幅画:一幅画里,杂草很少,新生的绿草才漫过孩子的脚,山上,到处都是游人,有的人坐在青石上述说着彼此,有的人在小树林间跳来跳去,有的小孩子跳到了树上,随他一起来的父母连忙喊着让他小心点,还有的人穿着凉鞋跳到了小溪间,捕捞着小溪中少有的草鱼。
另一幅画中:杂草丛生,有的草已经长至腰间,小树林的树木更加茂盛了却是没有了环绕的声音。
青石上,空空荡荡。
溪水中的草鱼多了起来,随着溪水流向江河,或许半途而返重归小溪。
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长了些高了些,绿草更绿花儿更红了,为数不多的果树上结着硕大的果实。
只是。
无名小山没有了人影,连曾经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都早早地消失了踪迹。
无名小山,变得孤独了,少有人去关注。
有的人回忆过往到了这里来,却发现已经没了上山的路。
这里也是在主城区啊,可是就像是被人忽视掉了,人们都知道有着这么一个纯天然的小山,但因为最基础的餐馆商店都没有就没来了。
是的,随着零三年的搬迁,无名小山四处的街道也慢慢没了人,零三年的大雪不仅仅是淹没了山脚,也淹没了附近的老房子,所以随着搬离的第一声号角,越来越多的人去了别处。
而这里没有资源,也就不会有商家入住,倒还是有老闲农有时推着破三轮装着瓜果在山脚处歇了歇,老人的眼眸不知在望着什么,歇息了一会儿,就又走了。
爱冒险的人来到这里,可无名小山总共海拔也才一百多米,把小山逛了个遍,也就不来了。
至此,小山上的人越来越少,无名小山,也越来越孤独了。
几年前,少年郎回忆着小时候和友人去过的无名小山来到了此处,当时的他看了一本破旧的古书,笑笑这真是一处福地啊,所以,有的时候,就会来这里玩玩,练练意拳。
初中毕业的暑假,时间多了,去的次数也就变得频繁。
而四月在小树林中遇见了一个稍大几岁的女子一样练武着,也就认识了。
女子看少年郎练武,身手不错,提出要切磋切磋。
少年郎应允,在他看来,女的有什么厉害的,所以一开始切磋的时候放了一个太平洋的水,然后,因为粗心大意自信过头被迫来了一次抗击打训练。
后来几次切磋稍微找回了场子可又想到好男不跟女斗,找回场子的时候就意味着女子有了不满,只能让她动动手找回场子。
后来,少年郎干脆一直让着,切磋呢打个平手就行了。
女子也知道少年在让着她啊,但就是享受和少年郎一起练武的时光,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因为少年练武的意因为少年不同于常人的心境吧!
慢慢的两人熟悉了,在一个忽然闯入的少年的帮助下还彼此加了联系方式。
今日,又是一起练武了,不到七时两人在小树林中相聚,先是切磋了而后各自练各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