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章:B5000型(1/2)
计划基本制定完毕,就是首先对于A1,3,9三个卫星星球进行星际毁灭攻击。
对于人类来说那时候的军事科技已经到了可以摧毁任意尺寸大小的星球能力。
而这种武器并不是王宇他们所知道的“星际炸药”
。
而是“B5000型”
星际战略导弹。
它采用了“热磁聚能核爆”
弹头。
同时使用了新型的“缩影技术”
这使得这种导弹可以一次搭载,10枚分控制导弹头。
而切每颗弹头当量都可以达到1000万吨级。
但是体积则是21世纪时期的1/5。
同时具有分散与智能化制导技术。
导弹在地球本部发射,人类早就不是在使用火力空气推进系统。
这种结束于21世纪晚起的落后的推进技术。
这种是一种新型的“磁悬浮贯通式+折跃磁暴退进系统”
。
他的发射技术也是十分独特。
就是首先在人类地球基地,发射架上搭载一枚导弹。
这种全新的发射架。
首先会把一种磁悬浮粒子速,快速的射击到远在近地轨道的漂浮式固定平台。
而导弹则是装置在密封的封装箱体内。
然后当粒子束与发射平台上的接受器连接后。
再利用粒子速的磁悬浮推进能力,把导弹运输到发射平台上。
随后在次进行二次密封箱分离。
导弹进入射击打击状态。
这时候弹体上的发动机系统仍然处于预热状态。
随后在发射台上使用“重力弹射”
系统 将导弹弹射到合适距离,发动机随后点火,导弹瞬间进入折跃时段。
导弹的折跃可以连续跨越5-10个星区。
也就是说从地球最远射程可以理论上达到1万光年以外的任一星空。
因此,在人类当时认知的空间概念中,管这种导弹叫做“全领域导弹”
。
导弹发射成功以后。
经过折跃可以达到指定目标区域。
进入目标区域后,在距离合适距离上,也就是距离目标大约500-1000公里,导弹进入分离状态。
10枚弹头 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分散轨迹 ,进行分散。
期间,人类通过星际中转站,一般是设立在银河系其他星系上的。
实施二次矫正调试。
直至导弹弹头可以完全覆盖目标的任何角度。
随后,分导弹头进入自主道航寻的中。
这时候,弹头进入“串联起爆预热”
阶段。
由于宇宙中大气层十分系统,分导弹头利用自身的核磁微型动力系统,可以最远距离飞行至目标距离,大约是500-1000公里。
在1000公里范围上,基本进入无可拦截状态。
而无论是阿帕奇虫类的酸液炮的250公里近地轨道。
还是卡拉奇虫类的电磁炮远地轨道420公里。
都无法拦截导弹本身 而一旦进入分导状态下这两种无控指导的自然炮,模式的拦截。
根本对于体积十分渺小的分导弹头来说。
等同于可以忽视不计。
因为采用了大量的微缩技术。
分导弹头每颗体积只有现在21世纪人类203mm火炮炮弹弹头大小。
这样的体积。
在太空环境。
而且还是没有精确制导拦截下。
可见两种虫类的拦截炮也就是基本无效了。
所以,强大的分导能力,再加上每颗弹头的巨大摧毁能力。
这使得这种5000型导弹被人类称作“星球毁灭”
技术。
这种技术人类在“公元2500年银河战争”
期间,曾经位于银河系上1700多颗拥有阿帕奇虫类的星球。
实施过“星球毁灭”
。
最大的星球高达太阳系木星的2倍体积。
但是最多只要2枚5000型导弹就可以把这颗超级巨大恒星,一举摧毁。
对于像拥有极端气候模型的星球。
例如太阳。
在执行这样的任务重,每颗分导弹头,以及导弹自身,就会加装一层热温度防护外衣。
这种防护外衣本身就是按照近距离温度研制的。
采用了太空非金属“异形”
物质制造。
这种异形物质十分奇特。
它具有金属的一切本质特征。
但是,却没有金属的熔点。
以及冰点。
同时它的柔韧度,质量却跟纸张与塑料制品类 似。
这就是导致地球人类联盟。
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装甲战车。
所以,现在地球人类联盟按照西蒙会议提交来的报告。
准备了5枚这样的5000型导弹。
因为要考虑到的是发射失败概率。
所以,必须要采取备份技术。
也就是至少2枚导弹处于备份预备状态。
随后,地球人类联盟总部,把讯息传送到西蒙指挥室的大屏幕上。
西蒙以及胡副官和诸位师长。
都看到地球方面导弹正在开始准备。
而攻击的那几颗卫星。
也是经过西蒙他们开会讨论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