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572章 :攻占星球(1/2)

超级卫士部队已经将星球上面的外星族群控制中心。

团团围住。

在这个星球上有大约1万名外星人的部队。

这是外星真正人类的部队。

看起来他们的武装能力也算是一般。

和超级卫士这样的所谓地面部队的噩梦。

相互比较起来,要远远的落后于超级卫士的打击能力。

超级卫士部队,连续攻破了对手两道防线,消灭了至少三千多名外星人的不对。

剩余的六七千人躲到了山洞里面。

这很显然是外星人早就做好的山洞内的防御体系。

只要外星人所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他的整个星球中央控制系统的位置。

超级卫士这个部队主要就是要消灭它的中央控制系统。

因为外星人的地面部队大多数除了外星人族群的人类部队。

剩下的就是自动作战部队。

他们的自动作战部队依靠的都是中央系统的控制。

和远征军所使用的超级卫士。

控制系统完全不同,远征军的超级卫士是智慧生化机甲系统。

他们的内部早就铸轧了一个只有意识形态的外星族群。

也算是林东的第二联邦。

这只外星族群没有真正的固态。

有意识波的动能。

所以平时的时候是看不到这些外星人的样子的。

他们就是依靠依附在所有的机甲装置里面进行操控。

而且这些意识形态外星族群。

都非常高的智慧能力,可瞬间修改掉超级卫士中央处理器。

适合他们的意识流控制形态。

而且这群外星族群,早就经过了人类的智慧,知识的灌输。

远征军在东派的领导下,非常善于使用战术战法。

这也是由于东派历史遗留下来的丰富经验和兵法策略。

这些兵法策略都交给了这群无状态的意识形态外星族群。

他们替换了原来的火种分子。

进入到超级卫士的身体里面。

在制造超级卫士的同时,就可以将这种意识形态的外星人灌入到制作体内。

林东并没有把这群意识形态的外星人看作是真正的与人类同等的智慧生命体。

在以前地球远征军的指令中,不得损害与人类同等级的智慧生命体。

当时是西派控制的远征军。

而到后来,林东坐上了六芒星总部的元首,建立了远征军军事委员会,再到后来改编成为银河系联邦委员会。

彻底的脱离了地球的控制。

形成了和地球同等级别的两大委员会。

然后由于丧尸病毒的爆发。

导致地球损失过大,丧失了大量的作战能力。

最后林东将地球委员会降级到一个星系级的管理委员会。

所以地球委员会以前的大量指令都作废了。

现在完全都是由。

银河系联邦委员会下达指令。

而林东又是银河系联邦委员会元首,实际上就是他自己下达指令。

所以现在对于这种无物体状态的。

意识形态外星族群。

林东并不把他们看作和人类同等。

因为他们的生死概念和人类完全不同,这些无固态的外星意识形态族群,他们所谓的生死就是能量波的消失。

像刚才在外空进行突击六号星球的地面防御当中。

至少有30%的超级卫士被摧毁。

如果按照人类的生死观念来说,就等于有大约9万名战士被消灭 。

伤亡超过9万人的话,这是一个很震惊的数字。

但超级卫士是非生命体的智慧化机甲装置。

而这些无固态的意识型态外星人又不作为人类对待。

他们随着超级卫士在空中被摧毁,自己的能量波就散发在空中当中。

只要新的超级卫士。

放到这片空域里面。

保留出来搭载个空间。

散乱在周边的能量波,就可以恢复到新派来的超级卫士体内。

这等同于这些意识形态,外星人又重新获得了新生,所以林东不把他们看作人类那样的生死。

这等于是说只是扔掉了9万个超级卫士。

花费了一些可以13金属矿石,或者是非固态金属矿石。

现在这座小山坡上的剩余的六七千名外星族群战士。

可就是真正的外星人生命体。

他们死一个就是一个。

而包围他们的足有两个师的超级卫士部队。

现在这些超级卫士部队开始为住山洞用猛烈的火力把对方压回到山洞里面。

外星族群当然不明白这是什么样的作战手法儿,超级卫士将他们押回到山洞,目的就是要将两座山都彻底的封死。

先往山洞里面放置大量的超级微型机器人,尘埃云。

超级微型尘埃云是消灭地面生物部队最佳的手法。

也是可以摧毁大量舰队的最佳手段。

由于这种尘埃于会导致自己的装置和舰队误伤。

所以林东已经很久不再使用这种尘埃云在空中作战。

主要是使用它封堵山洞地下工事和一些无法大面积进入的防御体系。

如果使用花生豆进行攻击的话。

对方是外星智慧生命体,不是那些虫族。

不会傻乎乎的顶住这些花生米,而会四处逃窜。

所以花生米攻击地下的防御部队,效果并不理想。

况且花生米没有自身的动力,很难坚持长时间的攻击。

但超级微型机器人组成的尘埃云则不同。

他们在山洞里面会慢慢的在整个山洞里进行漂浮。

只要发现山洞里有异样的生命,多核基因信号就会展开攻击。

消灭一个外星人类部队。

是十分容易的。

所以超级为什么把山洞门口的这些外星族群士兵?

用猛烈的火力压制回到山洞里面,然后立刻准备。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