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61章:釜底抽薪(1/2)

正当那边六号基地在猛烈交火之中,这边海王星阵线已经完全被远征军的舰队压缩到最后一到边缘防线。

这是海王星最近的近地轨道边缘,他的背后就是海王星密集的大气层所笼罩的空间。

驻守在这里的刚刚补充完毕,大约有3500万氦星人的无人机舰队。

又遭受了前方突击过来的红外光波的不断打击。

3500万架氦星人的无人机集群,正在拼死的发射光子炮,用来密集抵抗发射过来的红外光波。

但是害羞人的舰队早就发现这些红外光波根本就不惧怕自己强大的光子炮的攻击,而且将光子炮彻底消化在自己的光波里面。

于是,这些发射节点更加像星球的近地轨道,压缩过来。

他们向前压缩红外光波的探测光线,就向前快速延伸。

极高温度超过了5000万温度以上的红外光波外沿。

他们所过之处可以说寸草不生,片瓦无存。

一切漂浮在他们前方的太空微粒子。

包括无人机集群。

不都化成了一片细微的尘砂,沉入到了雨的深处。

红外光波是不讲人情的,他们不接受任何敌人的缴械投降,所以你在他们面前只有2条路。

要不然你就拼死和他们对抗,要不然转身就跑。

而且你还要跑得很快才能躲过这些强大的红外高温高压光波。

刚刚补充完毕的3500万,嫁外星人的舰队很快就遭到了红外光波外延的扫荡。

第一层面大约有1000万架无人机,就在红外光波的扫荡光线之下,灰飞烟灭,变成了一片尘埃。

而且从海王星的测背后右上来相同数量的数亿个发射节点单位。

他们和正面攻击的发射节点集群是一样的,也顶着自己脑袋上强大的核外光波快速向海王星的背面推进。

并且他们和前方形成了两个半圆,两侧的尖头部分。

正在快速的向中间靠拢。

也就是说会形成一道环绕整个庞大的海王星周边围绕成一个类似赤道的原型。

做到圆形的包围圈上下还有高低达到各自有超过100万公里的宽度。

这样就形成了上下有100万宽度能直面环绕整个海王星星球赤道包围上来的铁桶一样的包围圈。

在这包围圈当中,就是氦星人驻守在海王星2000艘作战母舰。

他们一面向自己的中央舰队集群,紧急呼叫请求支援。

一面又将自己舰载机最后一批的无人机全部弹射出来。

这是最后一批母舰搭载的无人机系统。

这些氦星人的舰队。

可不是林东那些光分子作战母舰可以不断地发射自己的基础无人机,然后在附近空域进行光分子裂变。

他们就是最原始的制造型无人机,把无人机的机体制造完毕以后,安装在自己的母舰弹射窗口。

大约每艘作战母舰也就只是只有大约1万到2万架无人机。

2000艘作战母舰加起来的总数也不过只有四五千万架无人机。

单独这个数量听起来倒是蛮多的,不过面对远征军强大的红外光波。

这点无人机的数量简直就是微乎其微,还不够红外铁桶塞牙缝的数量。

最后一批大约2000万架无人机,从舰队母舰周边飞起来。

又加入到 前方无人机舰队阵营当中。

这就形成了大约至少有5000万架无人机密集的排列在前方,准备向冲击过来的红外光波进行直接攻击。

这种手段林东早就见识过,曾经她与威廉朋克的舰队交战的时候。

克星人就采用过这种无人机撞击红外光波的手段。

自己也曾经采用过这种作战方式,那是第一次与西北的外星族群作战的时候。

林东的舰队当时遇到西北外星族群发射的红外光波,自己当时还不太清楚,使用自己的冷冻光线对抗。

无奈之下,只能命令自己大批量的无人机撞击这些红外光波,好在当时对方的红外光波密集程度远不及远征军改造以后的红外光波。

因此上将这些红外光波壮出来,几个缺口自己的无人机舰队?

这才闯入了缺口,马上发射主动攻击导弹,将对方的发射节点摧毁。

随后突破了对方强大的红外光波阵线。

不过那一次无人机舰队集群大约30个亿,全部陪葬在里面。

好在是发射出来,至少十个亿的主动攻击导弹,摧毁了对方全部的发射节点。

自从缴获了这些红外光波技术之后,林东将它们进行了密集化的改造,所以现在林东的远征军所使用的红外光波密集程度超过了原来外星人使用红外光波的10倍以上。

况且这些红外光波的厚度也超过大约至少原始红外光波的10倍。

由于它的宽度和厚度以及攻击密度都增强了十倍以上,这样对方的无人机,依照自身的长度尺寸,就算是可以撞击到外延。

但是无人机无法抵抗外延超过2000万温度的高温。

这个温度比太阳风暴的温度还要高几倍以上。

所以无人机根本就达不到降温的效果。

在以前最原始的红外光波的高温也不过只有800到1000万度。

而且密集程度比较稀松,中间会有一些低温度的缝隙。

只要无人机的数量达到一定攻击程度,利用这些低温度的缝隙,就可以实现逐步的降温措施。

所谓降温措施,就是无人机用自身的机体撞击这些低温缝隙。

低温缝隙肯定是用温度融化无人机的机体,而每一次的融化,就使得温度降低一个层级,一次次的连续撞击,几十亿架无人机同时冲上来?

就可以把其中某些低温裂缝撞开,撞成一个符合无人机存在的温度空插。

后面的无人机接着穿过这个通道,进入到对方的防线里面。

瞬间发射自己携带的全部主动攻击导弹。

利用自身所打开的通道的距离,让导弹穿过通道进入到对方防线背后。

无人机就完成了他最终的攻击使命融化在通道里面。

新上来的无人机,顶着前方无人机的碎片,继续在这样的工作,这样一架架的无人机,相互接连,最后将低温缝隙彻底的降温成为一条缝隙通道。

而那时候外星人使用的原始红外光波,其发射功率也没有林东改造后的这么大,所以发射功率小就无法快速充电,这些缝隙的低温。

最终导弹穿过了这些缝隙,绕到了发射节点的背后,对于那些外星族群来说,自己的发射节点背后就是一片空打,随后就遭到了这些导弹的轰击。

导弹摧毁一片发射节点之后,红外光波顿时出现了一 道巨大的缺口,这一下整个的阵线彻底崩溃。

因为瞬间就会有数以万计的无人机朝着这个缺口汹涌的扑面而来,无人机的飞行极具速度。

可以高达0.

76倍光速。

如此高的速度穿越一道仅有几公里宽度的光波,自然是眨眼之间而过。

只要一批量无人机钻过了,这道红外光波屏蔽墙到了内部的后面就可以掉头发射自己的全部主动攻击导弹。

而当时林东的无人机作战的时候,自身并没有使用过光波无人机,他当时的无人机仍然处于能源战争当中。

因此上他那时候的无人机可以搭载12枚主动攻击导弹。

其中有两枚主动攻击导弹是用作对地攻击。

可以打击地面轻型装甲目标和轻型防御工事。

而另外的十枚导弹都是主动攻击导弹。

不要打击对空飞行目标,所以每一架钻过来的无人机,瞬间在空中将十枚导弹全部打出来。

自己又可以在内部再生产12枚同样的导弹。

保证自己持续在空中作战的实力。

这样通过这个被冲开的通道飞入进通道的无人机的数量,逐渐从几万贾达到了1000万贾,形成了大约超过。

一个亿以上的主动攻击导弹集群。

这些主动攻击导弹掉头,朝着这些外星人发射出来的。

当时用来发射红外光波的发射节点,背后攻击。

另一部分主动攻击导弹,却直接朝着对方无人机集群开始攻击。

这主要是迫使对方无人机集群向后溃退,给自己的无人机集群攻击敌军母舰舰队制造空间。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