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04章:攻城掠地(1/2)

林东率领自己的特混舰队。

在深邃空间里面开始打击第二只外星人的部队。

他命令亲归顺自己远征军的第六同盟军。

在正面与外星人的舰队进行作战。

用自己多余对手的数倍力量的无人机集群。

死死地与对方纠缠作战。

让外星人的主力舰队无暇他顾。

与此同时,林东带领自己的特混舰队绕过双方阵线。

向外星人所在星球背后深遂深处的空间前进。

因为林东已经发现这支外星人的舰队使用的作战模式,还是能源战争模式。

因为能源战争模式需要有大量矿石支撑,才能满足他的作战消耗水平。

因此上林东又要搞一次宁堵城门,不堵水口。

在前方的作战战事,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你来我往,左右互攻。

打得不可开交,不过。

蒙特人现在已经也进入了林东赋予的光分子时代。

他们的母舰舰队不断地发射无人机。

再让无人机不住地发射自己的主动攻击导弹,完全以几倍数的力量。

建立庞大的无人舰队集群,用这样的数字压倒对方的阵线。

双方在前沿对战的时候,无人机和主动攻击党占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几十万个亿。

简直就是铺天盖地,将50万公里的战线已经布满了全部的无人机,主动攻击导弹。

而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外星人的主力舰队集群全部集中在阵线前沿抵抗。

第六种,蒙氏发起了猛烈攻击。

就在这个时期,林东的舰队却从背后。

开始各个击破外星人,那些能源星球。

能源星球上驻守的部队并不多,有的能源星球是几颗星球围绕一个军事基地。

林东刚刚在左侧方向上打掉了对手的一个人造太空空港军事基地。

缴获了这里1000艘作战母舰,摧毁了这里的所有的空港防御系统。

紧接着占领了左侧三做矿业星球。

将上面俘虏的大约有一共150万外轻族群。

立刻传送到自己的。

小行星基地上面。

每座旷野星球外星人一共可以放下50万的工作人员。

总数加起来150万,被运输到自己的小行星星球上面。

随后,林东特混舰队的另一支分队集群又将其他四颗星球全部攻占。

这里又捕获了,至少有200万的外星族群。

不过现在的小行星基地已经无法再安置超过三四百万的外星族群,因此上他们将这些外星族群用传输光线转送到自己西北阵线基地。

在这里进行思维灌输以后,然后在进行关押。

这大约400万的外星族群。

除了从中提取了大约只有一小部分。

已交给了三院,作为研究中心使用。

将其余的400万被俘获,并且已经经过了思维灌输的外星族群,交给了第六同盟军。

归属在他们的旗下,作为一只少数族群。

因为林东认为。

眼前这只外星族群的科技。

没有能够为自己提供可弥补缺陷的技术。

现在他对于这样的外星族群,不会再采取全部消灭的政策,而是将这些外星族群。

补充给自己的其他同盟军族群。

作为同盟军族群,今后可以输出劳动力的一种资源。

这样一来,林东将这只外星族群周边最近范围内大约一光年左右的周边。

总计约有七八颗矿业星球全部攻占。

占领了这七八棵矿业星球以后。

就在这七八棵矿业星球围绕的一个半圆形的马蹄环型的阵线。

在这里,林东布置了50个亿的发射节点。

环绕这些星球,将这些星球全部穿接起来。

而八颗星球上面的矿坑全部被临时封堵。

再加上又在上面,每一个上部署了20万的超级卫士。

和强大的自动地面防御系统加上远程导弹攻击系统。

在组合上周边连接起来的。

50个亿的发射节点单位。

形成了一座半圆形的包围圈阵势。

半圆形的包围圈正式将发射大量的。

男主信号把对手的传输通道彻底切断。

于是,林东又率领自己的联合特混舰队。

继续向深邃的西部地区前进。

东边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座距离外星人星球大约一光年范围的半圆形防御阵线。

阵线的内部是八颗星球,作为的相关节点。

其他周边由50亿个发射节点进行同步串联。

现在林东的目标就是要继续打击外星族群主,星球后侧。

西边位置的那些矿业星球。

外星族群的舰队虽然已经感知到林东在自己周边不断的作战骚扰这些矿业星球。

本来是打算抽调前方作战的母舰舰队进行回防。

不过因为前方的第六同盟军的攻击态势一波猛过一波。

接连不断,所以对方无法抽调主力舰队往回进行增援。

只得派遣自己的。

驻扎在母星上的防御舰队前出,对林东的这支突击舰队进行打击。

林东已经发现敌军的一只从母星上面出来的舰队。

大约有5000艘作战母舰。

并伴随有1000亿架无人机。

他们攻击的目标正视自己的背后。

打算从自己的背后直接包抄自己两翼。

再叫前方的星球防御基地进行拦阻,这样的话,想前后夹击自己的特混舰队。

对于这一手林东,虽然不是非常惧怕。

但是必定背后有敌军的5000艘作战母舰尾随进攻。

他自然也要迟开应对。

因此上林东命令自己的500万架无人机向背后发射50亿个节点。

用这50亿个节点,单位平行挡住前来攻击的。

外星人的作战母舰集群。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