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76章:新的空间(1/2)

由于在第一次与外星人交战的时候,林东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辉煌科技。

这等于对于林东来说,就算是一次失败性的扫荡。

而现在外星人已经逃进了。

距离这里大约有30光年的一座新的星云里面。

要想到达这座新的新余,有一个最大的前提。

就是在其中的道路上。

由于可爱地方要经过一道活跃的黑洞。

这道黑洞表面的引力波正在不动的流动,很容易就把舰队卷入他自己巨大的引力场。

由于这样的引力波四面的滚动,人类通常把这样的黑洞叫做活跃黑洞。

这种活跃黑洞。

对于像林东这样的舰队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他有可能一下子就把林东的舰队一口全部吞没。

所以要想到达30光年就要跨越这片活跃黑洞。

而且因为它是活跃黑洞,所以它的伸缩以及变化每一次都是不同的。

因此上,这给您中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不过林东的探测器倒是绕道飞行,穿越过去了。

他们已经在远地轨道的范围发现了一颗编号为0090号星球。

在这颗星球的周边又发现了大规模的外星人的舰队,足足有30万艘护航母舰以及大约有30个亿的。

密集的无人机编队。

不过这只外星人的舰队跟刚才的看起来似乎好像是完全一样。

因此上林东判断,这就是那只被自己赶走的外星人的主力舰队。

但是他们是如何穿过了这片活跃黑洞的?

这很叫人奇怪,如果采用时空隧道传输,那么很容易就遭到黑洞的拦截。

为了避免南极,就要绕过黑洞向远距离的斜线方向传输,再绕道回来进行正式的传输。

这样就要多走上数十光年。

不过到目前为止,林东也只能这样朝着前方前进。

好在这样。

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定点传输光线模式将自己的舰队首先定点,绕过这片巨大的活跃黑洞。

而为了节省距离和空间,要试探性的到达黑洞的引力外侧边缘。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如果距离黑洞的引力外侧边缘太远的话,那自己的绕道距离就太长了。

当然,反过来说,如果太近的话,就等于自己朝着黑洞的引力活跃波动里面飞去了。

那就是自取灭亡,整个舰队都可能被黑洞瞬间吞没。

所以林东要不断的进行扫描测试,然后不断根据扫描测试的结果,探明最远距离黑洞引力波的边缘是哪个位置。

找到了这个位置以后,林东这才命令自己的舰队开始进行定点传输。

由于上一次吸取了外星人的定点传输技术光束这种先进的科技,所以现在的林宗也可以指向性的传输自己的舰队。

很快他就开始绕过了整座的活跃黑洞正面。

第一个远地点。

恰好就是绕着黑洞边缘最外层的一道距离光线传输过去。

当自己出现在第一节点的位置上的时候,林东透过自己母舰的窗户看到了这片巨大的黑洞。

现在黑洞距离它只有大约三光年的范围。

这点范围对于黑洞巨大引力来说已经完全到达了边缘的极限。

在黑洞周边附近至少两光年多的距离上,完全都是它的引力波覆盖范围。

那里几乎是一片空旷的黑暗 ,没有任何的可生存的迹象。

包括任何的星体或者是星云以及光线都不可能在这片引力波下存活。

看到这一切,林东的心里也感觉到有一些微微的颤抖,毕竟面对最近距离的巨大黑洞,引力波。

就算是林东这样的星际探索经验丰富的老手。

也不免为此感觉到一阵阵的紧张。

舰队终于越过了这片黑洞的引力波。

开始朝着正前方的方向斜插过去。

返回到原有的传输轨道上面。

继续使用。

对点是。

光线传输。

这一次一下就穿越了。

30光年。

是以前人类最长节点的。

1.

5倍。

到达了外星舰队,距离作战点大约有1500万km。

在这里林东立刻停止了进行传输。

他命令自己先投的1000艘作战母舰马上命令自己的舰队开始展开。

弹射出大量的无人机。

但是无人机没有开始进行。

主动攻击导弹的发射,不过进行了全部的裂变。

1000亿架无人机在前方组成了一片浩瀚的海洋。

整片的阵线与绵绵流长。

把整个对面外星人的阵线完全的可以包裹进来。

而且这还不算。

准备要发射的2000亿枚导弹。

一旦开始发射主动攻击导弹之后就会形成3000亿个攻击单位。

林东相信没有现在哪个已知的外星族群。

能够拥有或者阻击这种超过3000亿个作战单位集群的目标。

所以他觉得只要自己的无人机和主动攻击导弹全部在阵线上展开。

那么对手这群外星人就算有复制手段。

他们也无法全面复制自己的这片庞大的集群。

特别是外星人会集中自己主要的攻击力量。

来攻打这篇对于他们发起进攻的无人机和主动攻击导弹的海洋。

在这一点上无疑是被林东猜中了。

外星人的舰队马上命令自己的无人机开始进行。

凌空裂变。

原来他们的无人机也可以在空间当中进行分子裂变。

而且裂变的速度相当的惊人。

只是在眉眼晃动之间。

对方的无人机就从六个亿瞬间变化成为两千多亿个目标。

然后兵分三路,形成三个像山字一样的形状。

用三段非常尖锐的。

箭头直接冲击林东无人机和主动攻击导弹。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