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07章:釜底抽薪(1/2)

仅仅只是在3000米中空层下。

就损失了大约30%的战斗机。

剩余的7万架战斗机。

仍然朝着上层空间。

不断地加速飞行。

但是,越是飞行到上层空间越是被大量的微粒子组成的密集垃圾云所覆盖。

同时,损失的战斗机数量,也开始成倍增加。

很快达到8000米高空之际。

就已经超过50%损失。

这时候已经看到了大批的密密麻麻的无人机。

足有上亿的数量。

它们一直沿着上空的一条边线开始俯冲下来。

这条边线就是垃圾云边线。

因为依靠地面引力造成的下降惯性,所以他们始终处于上部空间。

在使用自己的行动造成的动力气动。

更加加速了垃圾云的下滑。

因为垃圾云是覆盖性的。

所以,躲避?

那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微粒子是人类目测无法识别的。

同时,雷达根本无法识别这样的微粒子。

只要是战斗机打开雷达锁定。

就会遭到更多微粒子吸引。

这就是雷达电磁效应圈造成的,小范围引力因素造成的。

所以,大批打开雷达的战斗机。

不断地被微粒子四面攻击。

于是抵抗军前部战机群。

火速关闭雷达。

改用了纯光秒系统。

这就是等于这些战斗机。

完全退化到了20世纪30-50年代时代。

那就是不仅仅是降维打击了?

都是无维度打击了。

因此,残余的大约3万架战斗机。

基本带伤的开始迎战1亿左右的无人机集群。

这一次与第一次北部迎战还有不同是。

无人机下来时候,就已经开火射击。

而处于地处迎战的战斗机。

首先就是因为垃圾云干扰。

导致首先失去了优势制空站位。

这对于空战时候。

十分重要的。

因此,大批的无人机一面攻击。

一面开始分散朝着地面跟着垃圾云快速下降。

超过了3000米高空。

就会进入常规的地面引力超强区域。

所以,这个时候超微粒已经加速到了超过音速。

后面的一大片大约3000万架无人机。

跟着闯过了最后一层的战斗机拦截。

进入了中低空的导弹,火炮拦截区。

瞬间无人机开始大量分散。

随后顺着微粒尘埃云直接进入了全球的各地放空区。

随后,无人机开始转换对地打击模式。

瞬间开始转变为涵道旋翼机攻击模式。

于是,在2000米空中,大批的无人机开始悬停。

然后到处扫描发射导弹,光子炮,激光炮。

打击那些雷达,信息中心。

防控导弹阵地,光子炮塔。

激光炮塔等。

其余的一部分无人机 跟着还是攻击机模式,直接俯冲打击。

随后地面就开始疼起来一团团的火球。

接连的防空塔被火炮击中摧毁。

这些光子炮是不可能摧毁坚固的混凝土钢铁骨架。

他们主要是摧毁那些光子炮上层的发射塔上部。

这些地方都是软化机构建筑。

因为他配合光子炮的转动。

而3000万架下来的无人机中,还有大约500万架是B型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可以转化专门对地突击打击无人机。

突击打击无人机。

使用的光子炮是含有炮弹的穿甲能力的光子炮弹。

所以,打击下部的防空塔基座是依靠这些无人机完成的。

这样的大批分散打击。

等于整个南半球上到处都被无人机在扫荡打击。

而且它们不会进入单兵控制的低空与超低空打击。

进入超低空之前。

都有数万架无人机悬停,作为机动打击基地。

这种战术式打击模式,是无人机无需依靠人为再次输入二次指令修正就可以完成的。

南部的基地开始大批的被摧毁。

一旦这些基地被摧毁殆尽。

那么天上的那些战斗机。

就等于全部都是自杀飞机。

因为这些战斗机主要是依靠化石燃料战斗机。

与21世纪战斗机唯一动力区别在于加入了部分的核磁动力辅助。

所以,可以实现更长时间的留空。

但是,人总需要缓解和休息。

所以,一般战斗机要求不超过连续作战3小时。

但是,上面已经开打了大约1小时。

而南部的地面基地已经被摧毁殆尽。

跟着大批的无人机朝着北部而来。

剩余的大约7000万架战斗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