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0章 露天方便(1/2)

回到房间,我看到华雯和谢亚敏两人蓬头垢面的坐在床上。

“二傻,厕所在哪里?

我们要去厕所。”

华雯问我。

“下午的时候我就问过,村委院子里没有厕所,人们白天晚上都是出大门到边上的田地里解决的。

你们到门口给门卫说一声,他会给你们开门。”

我说道。

刚才我回来的时候和门卫抽了一支烟,然后问了一下,防洪的人还都在堤坝上没回来,有人回家拿了被褥,大家轮流在毛驴车上睡觉。

“啊,外面那么黑,这村里条件怎么这么差啊。”

谢亚敏说道。

华雯到没有犹豫,她拿起手电就要出门。

“是啊,男的到无所谓,露天就露天了,我一直不明白这儿上班的女的怎么办,要是一个女孩子在农村工作就真的有些不方便了,白天连个遮挡都没有,晚上到处都黑乎乎的。”

我有些感慨的说道。

“少废话,你陪我们两个去,都是被你说的,我有点害怕了。”

华雯说道。

“你们就外面菜地得了,反正天黑着。”

我建议她俩。

“那和门外面有区别吗?

你赶紧前面带路,憋死老娘了。”

华雯豪气冲天的说道,估计有点急了。

我带着两个美女出了大门进到右边的地里,这里种着一片玉米。

我转过身把手电关了,想着让她们放心,结果引来谢亚敏哆哆嗦嗦抗议声:“别,别关手电。”

“二傻,你就站这儿等会儿,你不能走,背过身去,但手电还要帮我照着,你千万不能回头看。”

华雯说道。

回房间的路上,两个美女一左一右紧紧的抓着我的胳膊,一直进到屋里才看也不看我的又嘻嘻哈哈的往睡袋里挤。

也许是干了大半天的活,也许是我又加了一床被子的原因,我一直睡到第二天天亮才自然醒。

华雯她们的床上已经空了,阳光正穿透飘浮的灰尘洒在砖地上,睡袋也不在房间里,我坐着清醒了几分钟才起身出了门。

在院子里洗脸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华雯的普拉多不在院子里,她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车出去了。

我估计她和谢亚敏是去了叶尔羌河边,于是我往河边跑去,在乡村的早上跑步非常的舒服,空气新鲜。

远远的我就看到了河边热闹的场景,也看到了华雯的车和挤着一起的驴车。

由于是冰川溃坝型的洪水,此时洪水早已经褪去,河里露出了大部分的河道底部,远远的弯曲的河流看起来仍然很浑浊。

人们正在加固昨天被证明有点薄弱的地方,华雯则和一个农民聊着什么,看到我就挥了挥手叫我过去。

“二傻,这个大叔以前是开铲车的,他刚说要是有挖机和装载车,这些工作量很快就能完成。”

华雯看见我就对我说。

“我觉得也是,可能也就一个下午就能把所有活都干了。

这里的河道宽,只要把堤坝加固就可以了,河道我不知道要不要挖一挖,反正他们现在没有挖河道。

村里之前为什么不用机械?”

我问华雯。

“以前整个绿洲都需要防洪,山里也需要,涉及好几个县,几百上千公里的河道,因此人员和物资都分散的比较厉害,大量的地方只能依靠群众的力量。

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仍然需要村民来做这些工作。

如果发现问题或需要支援才会找上面。

这个村的领导是自治区来的,你说他会不会不太懂防洪这样的工作,我要不要去反馈一下村民的意见。”

华雯问我。

“我觉得还是不要给领导找麻烦了,我们两个外人能想到的事,别人应该早就想到了,可能有其它原因。”

我说道。

“不行,我要找机会聊聊看。”

华雯说道。

我在车上找了半个馕吃了两口,问华雯吃过东西没有,华雯说一直没吃,我就开车到小巴扎的打馕铺子去买馕,打馕的是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他塞给我两个馕坚决不要钱。

“我知道你们,听我哥哥说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还给了我们村物资,馕就请你们吃了。”

打馕小伙说道,我不想占这个便宜,他又坚决不收钱,我看到他用的一个玻璃杯喝水,就到边上商店去看了看,买了两个满灰尘的塑料喝水杯送给他。

再回到河边的时候,我看到谢亚敏在自己拍摄村民们干活的场景,就拿给她一个馕。

“先吃点吧,这里早上只有馕,需要我帮忙吗?”

我说道。

已经换了自己衣服的谢亚敏使用黑卡拍摄显的很老练,看起来是专业培训过的。

我居然很猥琐的想她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换的衣服,自己是不是睡的太死错过了什么?

“哥,先不用,等会我再出个现场报道,你帮我举着相机就行。”

谢亚敏说。

等她们啃完半个馕喝完半瓶水的时候,我已经沿着河边的小路来回跑了五公里的路,我很久没有跑步了,我突然觉得我应该重新开始跑起来。

“华雯,你找书记聊过弄块实验田的事了没?”

我问华雯。

“聊过,书记说欢迎我们来,但是有条件,就是我们必须把要做的事给具体明确下来,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农民怎么配合,需要村里怎么配合,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想要达到的目的。

包括我们打算投入多少都要写清楚。”

华雯说道。

“那你是怎么想的,我猜你还没有做出决定,拿这里的农民做实验可能不太合适,主要是这里离喀什太远了,我们一直在这里有难度,人不住在这里又不能时刻跟进。”

我说道。

“是的,起码住的条件太差了,刚才有一个干部还过来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呢,他说他想搭个车去县里洗个澡。

说已经有两个月没洗澡了。”

华雯说道。

“那么就先不急,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呢,这会儿麦子也收割了,就算找到地也有点晚了,我们不如找更有质量的,比如保温大棚。”

我说道。

这个时候,我们正好走到了正在指挥几个年轻人打木桩的书记边上。

华雯开口就问书记:“马书记,为啥不用机械化施工,那样不是又快又好吗?

我看别人的工地用挖掘机一压就能把桩打进去。”

“佟老师,我们也想,那样效率高,这里面首先是设备的问题,这附近没有大的工地和矿山,挖机很少。

就算有也都是要钱租的。

水利部门自有的设备都在其它重要的地方在用,我们这里上点人力就够了,你也看到了我们这段河不算是防洪的重点。

只要确保堤坝没事就可以了,这么宽的河道,水如果能漫过这堤坝那个量是没法想象的。

另外,我们也没懂水利技术的人,机械施工效率虽然高,但怎么干是关键,我们现在依靠的是经验和人力。”

书记说道。

华雯听完陷入了沉思,我更加感觉这些最基层的人们确实不容易,就拿晚上睡在驴车上来说就够辛苦的了,还好这里的河道情况很好,没有太大的危险。

“书记,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好奇,我想知道村民们上过学的人大概有多少?”

华雯试探性的问。

“没关系,你们想了解什么就随便问。

我来之前也有心理准备,但真了解情况后也是体会到了压力。

这些农民确实是文化水平比较低,年轻的基本都上过学,年龄大的就够呛了。

我们有具体的统计,但是数据我要查一查。

老年人几乎都是文盲,中青年大多数能读书、看报、算账,但水平比现在的小学生好不了多少。”

书记说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