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二十二章 由来(1/4)

二十二章 由来 徐一凡问得突然,脸上却是笑眯眯的。

李大雄脸色一变,转眼又是行若无事。

只是握紧了自己手中酒杯。

看着徐一凡在这边,托着盘子的曹天恩就赶紧跟了过来。

这领事担足了心思,连烟瘾都强撑着了。

拼命在吃油油的德国猪手顶住。

生怕这二百五在总督宴会闹出什么笑话儿出来。

赶过来就听见了徐一凡半截儿的问话。

顿时脸上表情就有些僵住。

几个人沉默在那里,徐一凡的眼神只是在李大雄脸上打转。

李大雄咬着牙齿,并不说话儿。

徐一凡慢悠悠的道:“我知道你们李家是望族,前前后后的顾虑良多。

想用几个钱打发我这个恶客走路……你摸摸自己胸口,问问良心。

以前是怕没人管,你们忍了。

现在有人管,你们又在想些什么?

忍让到了最后,你还想来一个红河溪么?”

李大雄脸色又是一变,仍然没有说话。

正僵持的时候儿,楚克带着德坦恩已经赶紧晃了过来。

楚克眼神一扫,李大雄身边的洋妇赶紧拉了他一下儿。

李大雄咬着牙齿微笑:“大人,我们是商人,筹饷的事情,请尽管放心。

其他的,在下实在什么也都不知道。

还请见谅。”

曹天恩偷偷的在后面扯徐一凡的手肘:“大人………”

楚克在身边微笑:“阁下,这泗水牛奶沙爹,感觉如何?

在欧洲是没有这样的风味,只怕阁下也觉得新鲜吧?”

李大雄已经悄悄的鞠躬离开,徐一凡回头冲着楚克微笑:“嗯,牛奶不错,就是里面儿的小牛肉,不知道是不是火候不到。

怎么尝出血的味道出来了?”

他笑着拱拱手,对曹天恩道:“曹老哥,麻烦贵属,就安排兄弟的随员吧。

今天一路劳顿,总督大人又盛情招待,实在是心领。

兄弟得去歇歇了。

哪天借着贵馆,我也设宴招待一下总督大人。”

楚克僵在那儿,扯着嘴唇保持风度微笑。

一路过来,就早已看徐一凡不顺眼的副官德坦恩中校,看着徐一凡那随随便便的样子,手中的酒杯就差点儿要摔过来。

徐一凡抱拳拱手,用德语一声告辞。

又礼数周全的鞠躬。

转身就走。

楚克微笑还礼,又示意副官替自己送客。

直到一行人去远,看着德坦恩中校回返,楚克一直冷冷的站在那里。

表情冷峻。

“总督大人,要不要将他们的领事馆监视起来?”

“两条巡洋舰在这里,我们也不好做得太过分了……希望这次不会发生太多的事情吧。

殖民地的公职生涯,真是减少人们寿命的好地方……”

在回领事馆的路上,徐一凡就再没有摆那个步行的谱了。

和曹天恩挤在一辆漂亮的双轮马车上面。

曹领事的随员早悄悄的递上两个烟泡儿过来。

曹天恩趁着徐一凡眼神左顾右盼,袖子掩着一口吞了,直着脖子咽了下去。

顿时就出了一口长气。

几十名随员默默的跟在马车后面,在洋兵洋警察的护送下直奔领事馆。

街道上面聚集的土著青年一转眼就少了许多,不少华人店铺也悄悄的拆了半边门板,看看四下风色。

徐一凡目光四顾,总算将头掉了回来,看着曹天恩微笑:“曹大人喜欢摆弄这个玩意儿?”

曹天恩苦笑:“其实没有瘾,只是摆弄着好玩儿罢了……”

这二杆子的眼睛还真毒!

徐一凡点点头,笑道:“这泗水如此局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李大雄,又是哪般人物?”

曹天恩只是苦笑:“大人,这个您就不要管了吧。

李家已经开口出到三十万两银子,哪任来筹饷的委员,也没有这样的面子。

您大可以风风光光的办完差使了。”

只要离开洋人的地盘,不用担心徐一凡惹事之后。

曹天恩就不怎么惧这个钦差道台了。

铁打的领事衙门流水的钦差……一旦回国,谁管他东你西。

徐一凡冷笑笑:“好,老哥既然藏着掖着,我也不多问。

反正我是钦差宣抚委员,有着正式的照会来着。

我就摆开仪仗,四下访去。

洋鬼子还能拦着我不成?

惹动交涉,全是你老哥的干系。”

这就是赤裸裸的耍无赖威胁了,曹天恩想甩袖子翻脸。

但是又没这个道理。

毕竟体制在这儿,徐一凡是钦差啊!

真给他惹出什么事情来,负责当地交涉的领事衙门还不是要顶缸?

谁把这个家伙推到自己这儿来的?

骑马跟在车子左右的楚万里低头忍笑。

他听到了全部对话儿,徐一凡这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家伙让整个僵化的官僚体系吃了不少哑巴亏。

计较吧,不知道怎么应付,不计较吧,又没办法。

出道到现在,几乎无往而不利。

只是现在耍耍痞子腔能应付,将来上位,位高权重之后,还能这么挥洒自如么?

他在马背上面直起腰,瞧瞧自己肩左肩右的兄弟李云纵,他却是骑在马上,面无表情。

标准军人的模样儿。

车中曹天恩长叹一声,终于源源本本的将事情道来。

华人社团,一直以来在办华校上面和殖民地当局和土著有着太多的纠纷。

华人社团,也的确掌握了南洋大部分的资源财富。

殖民地当局一直希望将这个善于创造财富的团体当作可以随时挤榨的奶牛。

从来就不希望华人社团过于强大。

包括华人凝聚力极强的教育传统也是如此。

为了平衡当地的统治。

殖民地当局从来不肯拨款给予华校建设。

华人就自筹资金,每次为华校劝捐,虽然被华人自己嘲笑为华人的第二种个人所得税。

但是从来没有短缺过,只有加倍的份儿。

荷兰方面,还要在每年春季审核华校资格的时候卡脖子。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