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秘密(1/2)
除了这幅精美绝伦的壁画,我发现在自己的手电光亮所及处,摆满了书架,这些书架虽然有了年头,但决计不会是什么上三代的东西,若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怕是早已化作了灰尘。
这些书架材质相当考究,皆为黄花梨硬木,一排排延伸到光线的尽头。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近千支简牍和十二万字帛书,郭沫若称为“无可比拟的大丰收”
,与这儿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简直是一座图书馆。”
眼前的恢宏气势难以用“震惊”
形容,“这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秘密藏在这儿?”
这么大的洞穴里,死气沉沉,我身上骤然发寒。
我“啊”
的狂吼一声,声音异常响亮,给自己壮胆,发泄完煞是痛快。
我从左边开始巡视,沿石壁走,石壁上没有壁画,斑斑驳驳一览无遗。
到尽头转向另一边,走了几步,一扇红色木门反射着光亮,特别显眼。
用劲一推,电筒照去,一瞬间像遭雷击。
只见一个穿着华丽的人背对着我。
我下意识地手就抖不停,盯着咽口吐沫。
那人着一身汉服,影子清晰,坐在桌前像在看书,一动不动。
时间仿佛静止,心要跳出胸口。
“什么人?!”
我直接就喊了出来,声音发抖,手心全是冷汗。
但是那人仍然是一动不动。
“你到底是谁?!”
我又问一遍,还是不动。
于是,我便把电筒调到最亮,对准他头,慢慢走到侧边,脸颊渐渐显出来。
“操!
竟然是雕像,石头的!”
我这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石像。
我走到跟前仔细瞧,这身衣服确实华丽漂亮,历经千年光鲜如新,“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若说那马王堆的辛锥千年不腐已经是神奇,那素纱禅衣精美绝伦,但是这件衣服较之那素纱禅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石桌上摊开一卷书简,蝇头小字刻得工整。
虽然是繁体,但基本能看懂。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秘密?”
我把桌前照得一片雪亮,把书简从头摊开,第一根竹片上刻着——《金篆玉函》。
“靠,竟然是《金篆玉函》!”
我不由得大吃一惊。
相传这《金篆玉函》乃是黄帝留下来的秘籍,一直藏于昆仑山的雪顶之上。
后被姜子牙无意间觅得,他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旺周八百年。
战国时传到了鬼谷子手中,他将秘术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些人都成了彪炳史册的将相奇才。
到了汉朝,张良于黄石公老人手里得到秘籍,兴汉四百年。
但张良心机颇深,他将《金篆玉函》拆分删减,使后人难窥全豹。
后经历朝历代能人神人增减修补,现在流传于世的,已经面目全非。
根据残本,千百年来形成了各类派系,总体上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玄学五术 。
其中“山”
最深奥、最神秘,又分成仙、道、幻、灵、兵五术。
“山”
是秘术中最难达到的境界,严格讲,它是凡人修仙的学问,现在看来这是地地道道的“迷信”
。
明朝时一个叫何野云的“山”
术大家投奔陈友谅,被拜为军师。
《明史》称此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水五行无不知晓,世称‘跳蚤仙’,陈亡后遁世”
。
朱元璋有仇必报,登位后疯狂剿灭“山”
门一派,焚毁书籍,从此“山”
术失传。
“老祖宗为什么要将此书流传下来,到底有何玄机呢?”
我仔细阅读,很多地方晦涩难懂,百思不得其解,只得跳过去。
“祈禳!”
我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惊讶为之更甚。
所谓“祈禳”
,就是祈禳之法,“祈禳”
的精髓是“续命”
,上古传说中的“续命”
术从这里来,这与龙骨蕴含着无穷的“永生”
力量,算得上是系出同源。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夜观天象,看到自己的本命星暗淡无光,大限将至,便摆下北斗七星阵,施展祈禳术,向天续命,要连续做法七天七夜,做成则增寿一纪,多活十二年。
但在最后一天,主灯被魏延无意间踏灭了,诸葛亮当场吐血昏厥。
苏轼在诗中感叹“辟兵已佩露符小,续命仍萦彩缕长”
。
玄学界多认为“续命”
属于邪术,违背天理伦常。
现在在东北,仍有擅长“续命”
的术士,令人唏嘘感慨不已。
“原来这世界上真藏着永生的方法,这祈禳之术虽为道家之法,没有龙骨那么邪乎,但是此法或许真的可以续命长生,老祖宗们将此书简藏于这里,为的就是不要将此物重见天日,被用心不良之人利用,引发浩劫。”
“这种‘续命’之术说起来和‘开鬼眼’、‘黑龙熬汤’这些东西一样都是邪门歪道,所谓长生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存在,那也并非是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
如果让心术不正之人滥用《金篆玉函》,我宁愿把书毁了。”
“不过,要是真的毁了......”
我还是犹豫了起来,心想道,“想这宇宙之大,人类不过是浩渺之中的一粒沙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解开,这《金篆玉函》乃是人类指挥的结晶,要是毁在我手里,那罪过就大了。”
我看了许久,看得两眼都看累了,站起来伸个懒腰,没在意竟坐了这么久。
眼角一瞥,这身衣服工工整整穿在石像上,确实古怪。
“看这石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是个老头......
不对,这人会不会就是黄帝?”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产生。
“这壁画和《金篆玉函》不可能是巧合,一定有什么关联。”
相传黄帝一百岁时,独自一人再上崆峒山。
到山下,以膝代步,往山上爬。
砂石如刃,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
至今在崆峒山下,还能见到这种石子,当地人称作“血儿石”
。
当他膝 行至半山腰,广成子派金龙把他接到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