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任务(1/2)
重生后的张浩南有个好习惯,那就是早间新闻、午间新闻、新闻联播这三样就算当时没看到,都会回头看录播。
抛开丸红公司背后还有富士财团不提,只论它本身,也是倭奴五大商社。
不过一般人接触到这家公司最多的还是基础建设投资,但张浩南自从做了食品加工之后,却知道这家公司还是国际二线粮商,一直在谋求突破到“ABCD”的层面。
当然,受限于国家主权不完整,丸红公司这种努力和尝试,终究只是做无用功,但它尝试的过程中,肯定少不了碰撞。
以后略有名气的“大富豪啤酒”,其实背后也有丸红公司的身影。
丸红公司此次访华之前,其实就盯上了不少国内不少地方优质粮食相关类企业,啤酒只是其中之一。
之前跟张浩南斗了一场的津门奋进投资,也同样有丸红公司的身影,同时已经准备扩产饲料生产规模,并且想要跟“大桥养猪场”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张浩南把荣小平往死里怼,其实也歪打正着,把丸红公司的中国代表吓了一跳。
其实张浩南并不清楚的是,在今年八月份,也就是暑假期间,丸红公司曾经跟两江省接触过,想要尝试收购一家地方食品出口企业,“沙城食品”位列其中,但最终被合资的,只有彭城、崇州的两家公司,“沙城食品”这家企业,被省里以“成立时间短,历史底蕴浅”为由给婉拒了。
当然是不是怕狗咬人,这就是另外一回事。
不过今天张浩南看到新闻,就想起不少事情,琢磨着要不要干。
轻轻地拍着女儿的背,她就像是一只巨大的蚕宝宝,睡到脸型都起了变化,其实张瑾并不会趴着睡,趴着睡的时候很少,但只要抱在张浩南怀中,她就趴着黏住了,睡得很香。
腹式呼吸很有节奏地起起伏伏,大概跟摇篮差不多。
伸手拿起一份资料,看了看扔下,换了一份拿起来,连续换了几份之后,张浩南这才看到了自己想要看的东西。
这是一份多个县级市本地啤酒厂的调查报告,不是“沙城食品”做的,是魏刚在京城朋友给他的,就是希望魏刚凭借个人关系,看看能不能化缘,从江南地区搞点钱过来投资,盘活这些地方啤酒厂。
如果没有张浩南,魏刚会去松江找资本,但有张浩南,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沙城食品”。
最下面还有魏刚的一份建议,他认为与其参股,不如直接收购,管理上缺人可以从沙城、姑苏的酿酒厂直接借人,老规矩,工资双份。
同时这次魏刚强烈建议张浩南贷款。
其实张浩南对酒厂毫无兴趣,“沙城食品”在建设各地农村供销合作社时,当地的传统酒厂,都想“沙城食品”帮忙打开销路提升档次。
奈何帕夫洛夫家族本身就有相当规模的罗斯国烈酒市场份额,当然不全是帕夫洛夫家族的,他们家主要还是“打工皇帝”为主,如今已经开始给瓦洛佳打工了,但这不妨碍他们只是工具家族。
赚不到轻松的大钱,张老板是真的没兴趣。
卖啤酒要解决的环节,光怎么流通就是一个大难题,再加上批货发货过程中肯定要发生有活力社会团体的暴力冲突,赚几个钱搞得跟梁山聚义一样,委实没意思。
不过魏刚很少这么郑重,可见京城那位朋友,就算不能在新闻联播上露脸,起码也能在露脸的几位面前行走。
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编修也爱喝啤酒吗?
其实现在姑苏地区的啤酒,在“元大昌”还有绿通散酒卖,俗称“零拷啤酒”,但过个几年,就会一扫空。
普通老百姓会以为是为了干净卫生而杜绝,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里面涉及到的博弈没有什么深度,就是单纯的钱。
本地酒厂的渠道替换,远比啤酒本身更加值钱,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以世纪之交为例,假如一瓶水啤两块钱,退瓶子五毛钱,那这就好啤酒,那一年喝上三十升不成问题。
精酿、生啤还是其它各种“洋气”的品类,其实根本不重要。
便宜能入口,还能配合小菜爽一爽,它就是合格的。
沙城的啤酒诞生在十六年前,就普普通通的运营下去,是不愁关门倒闭的,但事实就是要退出市场。
姑苏、梁溪的地方啤酒同理,也不仅仅是两江省,其余省份大同小异。
魏刚并不心疼酒厂的产品是否还能不能卖出去,如何保留酒厂岗位,以及将税收留在本地,这才是他要考虑的。
只有当品牌具备扩张性,具备创造突破性效益的时候,他才会在意。
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
魏刚传真过来的文件,其实跟酒厂没有什么关系,主管单位其实是粮食系统,毕竟酿酒脱离不了粮食,纯靠酒精加香精也不是不行,不过成本其实比粮食酿造还要高。
调制酒的风味,还的的确确是个高科技,没点科研实力还真玩不转。
“姐夫,看什么呢?”
樊素素端着一盘自己做的蛋糕,走到了沙发旁,挖了一勺喂给张浩南,然后盘腿坐到一旁,见张瑾睡得可可爱爱,手指戳了戳肉嘟嘟的脸颊。
“老头儿想要弄个地方酒类品牌,黄酒没什么希望做成全国性的大牌子,啤酒要是政企联手,倒是可以弄一弄。”
“啊?还要弄啤酒啊。”
“估计他觉得这是个机遇吧。”
此时姑苏地区的啤酒厂还在运营,但要是“沙城食品”出手,收购十几家啤酒厂,还真就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关键还没啥风险,只要“沙城食品”溢价合适,谈是很好谈的。
“我先把情况跟老丁说一定,他做了调查再说,反正不急的。”
生意肯定是个大生意,毕竟两江省八个月啤酒销量跟海岱省是持平的,在行业内是个啤酒消费大省,几个亿的市场潜力肯定有,未来几十亿几百亿也有,但还是那句话…麻烦。
这种博弈说白了就是分钱,上头拿多少,地方拿多少,老厂拿多少,新厂拿多少…
国营厂内部协调也是要成本的,就算让工人下岗,起码生活费要准备一笔吧?
买断工龄的那点钱,也不能说一毛钱都不给,这些都是事儿。
张浩南不想惹一身骚,魏刚显然也不想,所以传过来的文件,每一页都很有份量。
将手机递给了张浩南,樊素素又喂了一口蛋糕给他,然后将散落了一地的文件捡起来收拾好。
“丁总,魏市长又下达了任务,希望弄个啤酒牌子出来,只要答应,就会去跟周围地方啤酒厂谈收购。”
“要花很多钱啊。”
“钱不是问题,全是贷款。”
以“沙城食品”现在的资产规模,一口气贷个三亿不成问题,就是企划书要让人赶工一下。
“张总,是任务?”
“接了就是任务,不接也没关系。魏市长估计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会有什么风声?”
丁永有些不解,至于说突然间要搞个啤酒牌子出来?
全国各地哪里没有地方驰名商标?
不过丁永自问自答了起来:“会不会是跟入世有关?”
入世最先遭受冲击的,其实就是食品相关,不过因为有国家调控的底子在,才没有被冲烂。
猪肉牛肉,其实也是其中之一。
入世之后一个最大特色,就是能够进口非常廉价的肉类,没点底子的省份直接被冲烂,全靠国家总的调控,才避免了很多系统性风险。
人们在二十年后常见的很多熟食连锁,只要是牛肉,九成九进口的。
只有底子厚的餐饮业老店,才能炒个牛肉都用本地黄牛。
啤酒说到底也是粮食,所以酒类饮品能抗住冲击的,有一说一,还真就是白酒黄酒这种。
但黄酒已经越来越小众,白酒自然就凸显了出来。
可即便是最顶级的酱香科技,也要跟嘉士伯合作一下,虽说并非染指酱香科技本体,但互相借一点影响力,那也是七八十亿的规模。
丁永因为对外业务做得越来越多,视角也很少只停留在国内层面上,当即从入世角度来思考可能遭遇的挑战。
“会不会是这种情况,魏市长或者魏市长旁边的人,判断会出现收购潮,所以想要提前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管他怎么想的,我只考虑一件事情,好不好弄,好弄那就跟了,这任务接了就是。万一不好弄,一个县的分销渠道都要打出狗脑子来,那还弄个屁,随便开个小厂糊弄糊弄算了。”
好吧,既然老板都这么说了,那就听老板的。
丁永于是便道:“那就稍微接触一下,我安排人出差拜访做个调研。”
“可以,态度要端正嘛,不要搞得不情不愿的。他现在肯定是已经准备好出去考察了,等他从欧洲回来,扔给他一份调研报告就行了。还是那句话,麻烦扔给他,他要是能摆平,那就接。摆不平不鸟他。”
作为魏刚的老部下,丁永顿时觉得老领导退休被当作工具人…还真是挺不容易的。
还是老板狠啊,难怪自己只有做二把手的命。
而且老板不仅仅是对老同志狠,对年轻人同样狠,“沙城食品”秋季招聘弄了一票应届生,现在全在农村一线。
技术岗的在一线实践外加做技术,行政岗的要在供销合作社定点驻留做一阵子助理,就算会计…一线实习也是应有流程。
也得亏“沙城食品”没有把供销合作社的当地办公地点弄成铁皮房,否则很多城市里长大的,那是根本受不了。
这年头很多农村还有露天粪坑,光这一项,就足够秒杀所有城里人对“田园牧歌”的一切美好想象。
两三天是新鲜,两三个月…那就是折磨。
两三年…这大概就已经算是服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