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卷五 贞观七年(2/3)
这事儿李承乾知道,倒也没有在意,毕竟这家伙这些年也的确为大明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
“杨县令客气了。”
吐蕃使者笑道,“我们此番虽然是出使大赵王廷,但主要的目的还是来和浇河郡通商的,听闻大明重新划分了五郡十三府,想来各府各郡未来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我等也想看看,未来能和浇河郡做什么生意。”
“对对对,杨县令莫要客气。”
另一使者也是笑道,“出了大赵,我等就不是什么使团了,而是各国商团。”
他们这话倒也不是谦虚,而是他们真就这么想的。
当然,从这也能看出他们的确是没安好心。
“请。”
杨县令笑了笑,倒也没有多说。
虽然他现在已经是贵为一县之尊,但当官对于他来说,还是有些陌生,可要说到做生意,呵呵,那他妈是他老本行了。
…… 日月山,刑部。
慕容孝永正在头疼。
这些时日,日月山已经有好几起孩童丢失的案子了。
其实,在李承乾没有过问之前,他就已经很关注了!
一来是他初掌刑部,也想做出一些成绩来。
二来嘛,这些丢失的孩子虽然出生都不算太过于显贵,但身份终归是有些特殊。
比如其中一孩子是普氏一部的,那孩子虽然不是普西偌的直系后人,但普氏一部可是李承乾起家时的拥趸,搞不好那孩子李承乾都认识。
“这么多天,一点儿线索都没?”
慕容孝永问道。
如今的刑部,说白了就是慕容孝永的一言堂。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刑部至少有大半都是慕容孝永组建起来的。
在他之前,大明虽然也有刑部,但几乎等于没有。
“二爷,这贼人也太狡猾了一些,自从五日之前动手了一次以后,再无任何踪影了。
我们查遍了日月山的所有客栈,都一无所获。”
说话这人明显是慕容孝永从浇河郡带来的。
“我怀疑他们会不会已经不在日月山了?”
又有人说道。
慕容孝永闻言,也没说话。
说实话,让他们这些家伙来查案子确实是难为他们了。
这玩意儿,那也是看天赋的。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说道:“有线索了,有线索了。”
“什么线索?”
慕容孝永立马问道。
那人立马说道:“有人在几日前的深夜看到有马车北上,像是去了浇河郡。”
“浇河郡?”
慕容孝永一愣。
“派人,速去浇河郡调查。”
慕容孝永说道,“本官这就进宫,回禀殿下。”
事关浇河郡,他也怕出现什么岔子,别忘了,他可就是浇河郡的土著,这要是查来查去,查到和他有关,那就搞笑了。
大明宫中,李承乾听慕容孝永说完,也是一愣。
人贩子和浇河郡有关系?
“叔玉。”
李承乾看了看这段时间一直跟着自己的魏叔玉问道,“最近浇河郡可有什么事情发生?”
自从那日过后,魏叔玉就跟着李承乾做起了当初萧钺、高纯行所做的事儿。
别看他年纪小,但做这些倒也还行。
当然,李承乾只当是给他一个机会锻炼一番罢了。
毕竟就是整理文书,倒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
魏叔玉闻言,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当即说道:“兄长,前几日浇河郡郡守上奏,说是近日会和各国商团接洽,尽可能的恢复浇河郡的商贸。”
杨林是个做事儿很讲规矩的人,这事儿他也早早就写了奏章送回了日月山。
只不过李承乾事情较多,有些时候漏看了,倒也正常。
这会儿听魏叔玉这么一说,顿时一愣,问道:“其他各郡可有类似的奏章?”
“没有。”
魏叔玉的记性还是很好的,当即就摇了摇头。
“有意思。”
李承乾一下子就懂了。
这各国看来是没安好心啊。
浇河郡嘛,和哪国都不接壤,这些家伙却跑去和浇河郡通商,其心可诛。
“殿下,这有何不妥?”
慕容孝永有些不解,虽然这问题他本不该问,但事关浇河郡,他还是有些担忧。
李承乾说道:“伱不懂,虽然我大明如今有五郡十三府,但同时五郡十三府也存在竞争关系。
大家都想把自己的治下建设得更好,但想要建设需要什么?
很明显嘛,这些家伙是想挑拨我大明各郡之间的争锋,倒也是好胆!”
说完,李承乾不屑一笑。
他是一点儿也不担心。
慕容孝永见和浇河郡本身没多大关系,当下也就不太在意了,只要别把他们给牵扯进去就行了。
“你说人贩子可能劫掠了孩童去了浇河郡?”
李承乾问道。
“暂时只有这一个线索。”
慕容孝隽说道,“近日,微臣的刑部派了大量的人手去调查,几乎将整个日月山都翻了一遍,但却没有任何发现,只有这一个疑点,微臣已经派人去浇河郡调查了。”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查,严查!
你可亲自前往浇河郡调查,杨林会配合你的。”
虽然这事儿不大,但大明王廷自建国以来还没发生过劫掠人口的事儿,尤其是孩子,所以李承乾必须要给孩子的家属一个交代。
严查也就不奇怪了。
“微臣领命。”
慕容孝永当即躬身道。
等他走后,李承乾皱了皱眉头。
他总觉得最近的事情有些奇怪。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的话,先是日月山有孩童被劫掠,然后就是各国商团前往浇河郡,最后就是苏毗北上犯边。
严格的来说这三件事儿,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
这般想着,李承乾在纸上将三件事儿书写了下来。
他想看看这三件事儿有没有什么共通点。
“兄长是怀疑这三件事儿是一件事儿?”
魏叔玉站在一旁小声地嘀咕着。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为兄也不知道,不过既然发生在同一时间,总要琢磨琢磨才是,万一是一件事呢?
那么做这件事儿的人究竟有何目的?”
李承乾是个很谨小慎微的人,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疑点。
当下,就将几件事梳理了一遍。
一边梳理,一边在纸上添添减减,还一边问道:“去浇河郡的商队都有哪几个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