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卷三 李二心思,奸计又来。(2/3)
“陛下,有消息说,裴默如今就在日月山。”
笑了一阵后,侯君集说道。
他如今在李承乾身上下了重注,自然对日月山要比旁人关心得多。
李二点了点头,说道:“朕已知晓了,说出来伱们可能不信,当日被长乐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的,正是裴默等人。”
说到这个,李二就得意。
“那是活该。”
尉迟敬德大大咧咧地说道,“也就老夫当日不在,老夫当日要是在的话,哼,非得教训他们不可。
殿下还是太优柔寡断了,这样的人,大耳刮子招呼上去就对了。”
“所以你只能在这里跟朕吹牛皮,人家高明却可以在外面裂土封王。”
李二没好气地说道,“一个武氏,加上裴默,你当高明还不知这其中的深意?
据悉,当日高明还特意带上了武氏一起,你觉得他不知道裴默的身份?
别忘了,大明王廷是他的地盘,确切的说,是他一个人的地盘。”
“太上皇此举意欲何为?”
高士廉问道。
李二摇了摇头:“别问朕,朕也不知道,可能是对晚辈的喜爱也说不准。”
关于李渊的意图,李二其实差不多弄清楚了。
但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还没确定下来。
在场的,除了魏征和李靖,都是当初玄武门事变的参与者。
对于太上皇,呵呵,他们是真的尊敬,特别尊敬。
当然,哪怕是李靖和魏征也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已经木已成舟,那你太上皇就应该安分一些。
尤其是魏征,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
说白了,他怕再次乱起来。
“好了,不提这个了。”
李二说道,“今年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国库也充盈了些许,各地也没什么灾祸。
随着高明在赤水源站稳了脚跟,就连吐谷浑都安分了许多。”
“这倒是。”
侯君集笑道,“往年吐谷浑每年总会袭边几次,今年倒是怪了,一次都没。”
“往年他袭边不过是为了试探大唐对他们的容忍之度。”
尉迟敬德说道,“今年,今年他都丢了赤水源,再加上河州现在是老程坐镇,他敢袭边,老程就敢杀出去,然后配合殿下,两路大军直奔他伏俟城。”
“陛下。”
李靖闻言说道,“说起这个,微臣建议给河州增兵,慕容伏允不可能一直对赤水源无动于衷的,听闻到现在,他都还没有褫夺大宁王的爵位,怕就是为了他日收复赤水源所用。”
李二闻言笑道:“你这么一说,朕倒是想起一件事儿,你们还记得当初高明是如何拿下赤水源的么?”
众人一听,来劲儿了。
虽然原因他们都知道,但听李二这意思,其中另有内情啊。
“朕要是不说,打死你们都想不到。
当初浇河郡的兵马之所以会受高明节制,是因为慕容顺准备归顺大唐!”
李二无奈道,“一开始慕容顺是找高明合作,欲要和高明一起挥兵北上,再加上一旁的程咬金和牛进达,一同拿下整个吐谷浑。
按理说,他的计划其实没啥毛病。
高明是大唐太子,自然要从大唐的利益出发,对大唐而言,拿下整个吐谷浑意义是不一样的。
所以他当时很自信,这个计划高明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什么截杀不截杀的?
在这等利益面前,算个事儿么?
高明连追杀他的楼宁都放了一马,还许了高官,会在意什么截杀不截杀?
做大事者,有几个在乎私人恩怨的?”
众人点了点头,这话没毛病。
最好的例子就是李二他自己。
在座的,和他以前有私怨的又不是没有,魏征不就是其一。
还有之前死了的裴寂,那也是有私怨的,结果人家死了,该追封的李二还不是一个没少。
这才是做大事儿的样子。
“可高明却转过头就去找慕容伏允合作了,他不要什么吐谷浑,他就要赤水源。
慕容伏允什么性格你们也知道,慕容顺自从前隋就以质子身份进了长安,还在我大唐生活了几年,加之又有我汉家血脉,慕容伏允本来就防着他。
可能也在慕容顺身边安插了人手,反正最终浇河郡的兵马就受高明节制了。
想不到吧?
我大唐竟然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李二说完,自己都摇了摇头。
众人也是一愣,他们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儿。
搞了半天,慕容顺已经有了投唐的心思。
“难怪当初有段时间,殿下封锁了边境,感情是在封锁消息?”
长孙无忌道,“这是怕消息传到长安后,影响他的计划?
哎,可惜了!”
“可惜?
为什么可惜?”
尉迟敬德却是说道,“我认为殿下干得没毛病,什么样的领土都没有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来得结实!
就算慕容顺的计划成功了,那吐谷浑是不是还要交给他来治理?
这和吐谷浑换了一个统治者有何区别?
你再看看现在的大明王廷,那能一样么。”
萧瑀也点了点头:“若是无法在文化上同化他们,确实用处不大,他们今天能归顺,明日也能反叛。”
李二却是笑道:“跟你们说这个,不是让你们来讨论这些的,朕是想告诉你们,不单单是慕容伏允盯着大明王廷。
高明一样盯着吐谷浑,刚刚不是说慕容顺的大宁王还在么?
确实,慕容伏允明知他叛乱都没褫夺他的大宁王爵位,的确是为了将来收复赤水源做准备的。
但高明到现在都没杀慕容顺,你们又以为是为何?
高明啊,这一年成长太多了。
别小瞧了他。”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但并没有多说。
李二今天说得过于多了。
可李二为什么会说这么多,他们其实也明白。
但这事儿,没法明说。
…… 同样是长安,同样是那个密室,同样是那一些人。
自从谋划刺杀李承乾开始,他们就没一天顺遂过。
这一次,吐蕃退兵,已经是他们不知道第几次的失利了。
“现在蜀王和越王跟疯了一样的在找我们,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黑暗中,有个声音响起。
听他这么说,又有人说道:“好几次险些被他们抓到了我们的跟脚,长安怕是待不下去了。”
“无妨。”
还是那个略显苍老的声音说道,“蜀王和越王不过是做给大家看罢了,谁要真以为他们就此放弃了,那才是傻子。
不信你们瞧好了,只要明王一死,这俩人立马又开始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世上,谁都逃不过一个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