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卷三 搬空大唐建大明(2/3)
她能在这里感慨世道不公,那是因为她的父王强势拒绝了达延芒结波,因为她的父王是慕容孝隽。
但别人能拒绝达延芒结波么?
不能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叫做慕容孝隽的父王。
在慕容婉秋沉思的时候,王城之中却是热闹非凡。
都没等普西偌和李勤俭知会那些商户关于为期一年的粮食免赋的事儿,那些一早就嗅到了商机的商人们早就开始从大唐运送粮食过来了。
大明王廷如今人口众多,一场大战加上连年的雪灾过后,粮食定是供不应求,刚好借此机会来消耗一些去年的陈粮,毕竟马上新粮也要出来了,也需要空出粮库来,毕竟今年又是一个难得的丰收年。
至于大唐那边,对于商人们将粮食拉到大明王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到底,大明王廷他姓李,未来姓唐,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像黄嵩他们这些泾阳的商人,更是将家里的粮库都搬空了,一车一车的往这边拉。
没办法,相比泾阳,日月山才更适合他们这些生意人,不过这些年家里也没啥本钱,除了粮食,还真拿不出什么来。
再加上一早就得到了李勤俭的提点,他们哪里还抓不住这个机会。
“有这些粮食,倒是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但还是远远不够。”
普西偌说道。
数十万人的粮食缺口,也绝非几个人商人就能解决的。
李勤俭笑道:“普尚书无需担忧,如今我大明王廷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想必只要我们放出粮食免赋的消息出去,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进来,熬过了今年,日子终究是要好过一些。”
“这倒是。”
普西偌笑了笑,道,“这样,粮食的事儿,就交给你了,我去找伊原锡商议一下草原上筑城的事宜。
大明王廷啊,真是让人期待,老夫也想看看,这大明王廷最终会走到哪一步。”
李勤俭笑了笑,便施礼离去。
如今,他们也愈发的有了几分官样子。
等普西偌找到伊原锡的时候,伊原锡正乐呵乐呵地拿着一个滑轮在手里把玩。
这玩意儿就一个好,省力!
对于他们工部来说,更是一个神器。
两人仔细商议了一下,最终定下明早就由两部一起押送粮食前往草原。
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押送着粮食抵达草原的时候,那些牧民该是何等的诧异。
这些年来,慕容顺可没拿粮食救济过大家,大家都是自己硬抗过来的。
而就在他们两人商议的时候,李勤俭以户部侍郎的身份,邀约了在日月山所有的大唐商户于酉时三刻在长明酒楼饮宴。
不管忙不忙,李勤俭的邀约,众人都是没办法拒绝的。
没办法,人家现在是官!
“诸位,今日本官邀约大家饮宴,可是有好消息透露。”
李勤俭一上来就卖起了关子。
程正昊当即问道:“李侍郎,不知是何好消息?”
“从即日起,大明王廷对于粮食交易,为期一年内,免一切赋税。”
李勤俭笑道,“不单单如此,长明商行所售一切皆可以粮食折算,且用粮食折算者,可优先发货。”
众人一听就知道,大明王廷缺粮食了。
想来也正常,以前的大明王廷不过万余人,粮食自然是不缺的。
可如今,大明王廷数十万人,缺粮食也就理所当然了。
黄嵩等人一听,脸上就是一喜。
这感情好啊。
“铜钱不能再采购纸张这些了么?”
有人当即问道,他家可没有那么多粮食。
李勤俭说道:“你误会了,实话跟诸位说好了,如今大明王廷缺粮食。
本官也知道很多人已经猜到了,甚至起了一些小心思,但本官还是要奉劝大家一句,莫要动什么歪心思。
想趁我大明王廷危难之际,来发国难财,那你就得做好被我大明王廷报复的心理准备。
当然,强取豪夺自然不会,生意场上的事儿,自然还得生意场上解决。
但是大家莫要忘了,我家殿下起家靠的就是在生意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如果不信,大可以试试。”
“李侍郎说笑了。”
黄嵩一脸笑意地说道,“左右都是赚钱的买卖,这点儿大家还是拎得清的。”
李勤俭却是依旧冷脸道:“最好便是如此,对了,再知会你们一声,大明王廷要不了多久又会发卖一些新的物什,各位若是想赚钱的话,还是早做准备的好。
有一点儿诸位大可放心,大明王廷发卖的东西,一定不会差,利润嘛,估摸着比纸张还要高一些。”
李勤俭本就是生意人出身,自然深谙此道。
要想大家积极参与进来,有了大棒,自然也得有甜枣。
“李侍郎。”
有人急忙问道,“不知道此次又会是何物?”
“这是你该打听的么?”
李勤俭双目一瞪,说道,“此乃我大明王廷的机密,岂能随意打听?
到了发卖之日,自然会告知诸位。
再说了,大明王廷发卖的东西,何时差过?”
又有人问道:“那什么时候发卖?”
对于大明王廷出产的东西,他们倒是不担心,的确,正如李勤俭所说,大明王廷出产的东西,还真没差过!
“过一两个月吧。”
李勤俭说道,“具体的时间,本官也不敢下结论,听说这笔生意比较大,殿下想等等再看,诸位若是想从中分得一杯羹,还是早做准备的好。”
他这话其实就是瞎扯,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多多的准备钱粮罢了。
不过大明王廷也的确有新品要上市了,但时间却是没个定数。
众人一听,也是动了心思。
之前发卖纸张的时候,就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让尉迟家和魏家占了便宜。
这回,大家可不会再犯那样的错了。
酒宴结束,李勤俭很是得意的回到了在城里的宅子。
在这城里,他也是有宅子的。
有些时候,在城里忙到半夜,回去的城门早就关了,所以,他们这些官员都在城里置办了宅子。
不过刚刚坐下没多久,就有人来报,说西突厥的使者又找来了。
没办法,李勤俭只好起身在大厅会客。
如今,就这西突厥使者的事儿没解决了。
“李侍郎,深夜造访,还请见谅。”
使者很是客气地说道。
李勤俭摆了摆手,道:“贵使客气了。”
“那连弩的事儿?”
对于这家伙什么目的,李勤俭心里跟明镜似的,闻言,故作为难地说道:“贵使的要求,本官也回禀了殿下,殿下念及贵国的难处,倒是愿意出售一些连弩给贵国,可这价钱,是不是太低了些?
想必贵使也知道,本官乃商贾出身,咱们在商言商,不说赚你们多少钱,但至少不能让我们亏钱是不是?
在长安,一把好一点儿的弓箭都要数贯,一副连弩你就给八百多文,这价格,属实没办法接受。”
“那依李侍郎的意思?”
使者问道。
虽然李勤俭拿长安的弓箭做对比不合适,但八百多文的价格,也的确是少了点儿,这个他自己都知道。
李勤俭说道:“我们制作一副连弩,所有成本加一起是一贯二,不多要一文,但你也不能少给我一文,总之,不能让我们亏钱,对不对?
当然,我们是友邦,一副连弩,我们可以额外赠送五十支弩箭,这是两国邦交的情谊。”
“一贯二?”
使者想了想,说道,“不能再少点儿么?”
“这是成本价,贵使回去的时候,可以问问大唐那边,当初我们卖给他们的时候,折算下来可是一贯有五。”
李勤俭说道,“之所以这次便宜卖给贵国,还是看在贵国使臣远道而来,还送了我们一些马匹和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