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卷二 邱博闻的选择(2/3)
“派人去其他营寨通知一声,让大家都注意点儿。”
想不明白是为什么,伊原振便交代了一句。
他不怕贺鲁的人来,就怕这个家伙调转方向,去偷袭其他的营寨。
说到底,如今大明王廷的防线太长了。
当初李承乾离开的时候,留下的守军不过两千人。
又要封锁大唐和赤水源的边境,又要守住那条黄金商道,可以说,已经是相当吃力了。
当然,如今的大明王廷也是今非昔比。
就伊原振他们都能清晰的感受到。
昔日,大明王廷才多少兵马?
最开始,不过区区三百之数!
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王廷发展太快了,快得他们都觉得这就像是做梦一般。
而就在这时,一斥候来报。
“将军,楼宁的人和贺鲁的人在邱林部的旧址上打起来了?”
“啥玩意儿?”
伊原振都愣住了!
楼宁的人和贺鲁的人在邱林部的旧址上打起来了?
邱林部他们当然知道,当初血洗邱林部,他们可是都参与了的。
“确定他们是打起来了?”
伊原振问道。
斥候说道:“别说将军不信,我当时都看傻眼了,这两部的人,一碰头,二话不说就干了起来。”
“这是好事儿啊将军。”
有人说道,“不管他们谁输谁赢,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什么坏事。
狗咬狗,挺好的。”
伊原振却是摇了摇头,道:“楼宁的人怎么会出现在那里,为什么你们之前没有发现?”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这两部怎么打起来的,而是楼宁的人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而且,事先一点儿风声都没。
“谁也没想到,楼宁从草原上销声匿迹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兵马藏在了邱林部底下的暗室之中,刚刚,他们就是从暗室中走出来的。”
斥候说道。
刚看到楼宁的人从暗室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也是吓了一跳。
“一出来就和贺鲁的人撞一起了?”
伊原振又问了一句。
斥候道:“不是撞一起了,楼宁好像就是专门为了等他们的,一出来,就迅速集结了人马在等着贺鲁的人。”
伊原振沉默了。
他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有可能么?
有可能的。
“你继续再探。”
片刻后,伊原振说道,“其余人做好准备,不管楼宁是出于任何动机,都不要松懈。
如果这两家伙,都拼死了,那才好。”
他能理解,但不代表他能接纳。
双方本就是死敌,死敌就应该是你死我活。
而他的安排其实也没错,在没有接到李承乾的命令之前,他必须这样做。
没过多久,王玄策来了。
王玄策的到来,倒是让伊原振颇为意外,笑道:“王侍郎今日怎么有时间来末将这里?”
对于王玄策年纪轻轻就爬到了自己头上,他倒是没什么好嫉妒的。
毕竟人家对于大明王廷做出的贡献是摆在那里的。
“伊参将。”
拱了拱手,王玄策说道,“借一步说话。”
伊原峰一听这话便知道王玄策是专程来找自己的,听这语气估计还是有要事。
“王侍郎,请。”
说着,就将王玄策请到了自己的大帐之中。
王玄策也不拐弯抹角,说道:“想必伊参将也已经猜到了本官的来意。”
伊原振不过是略一琢磨便大致猜到了一些,说道:“王侍郎真是为了楼宁等人而来?”
“不错,正是如此。”
王玄策说道,“在之前,楼宁便有了投效之心。”
对于这件事儿他自然是知道的,而他的到来也是李承乾早就安排好的。
李承乾也怕伊原振这些人坏了事儿。
“楼宁狼子野心,他说投效就投效?”
伊原振不能理解,说道,“谁知道他是不是做戏给我们看?”
“伊参将所言极是。”
对于这个,王玄策也不否认,说道,“所以殿下才将其安排在了邱林部的旧址,为的就是防备着贺鲁一部。
准确的说,这两部殿下都防备着,哪一部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都能有人制衡。
这不,今天就起了作用。”
对于李承乾的这个安排,王玄策佩服得五体投地!
伊原振想了想,倒也没有多言,确实,殿下这个安排在今日便起到了奇效。
可他一时半会儿还是难以接受。
让他和一个昔日有着血海深仇的家伙并肩作战,他总是有些接受不了的。
不单单是他,他麾下的那些将士也接受不了。
“王侍郎今日是想来劝我们放下这些仇恨?”
伊原振问道。
王玄策当即摇头,道:“不不不,本官无权劝阻任何人放下这些仇恨。”
“那王侍郎今日所来为何?
就是为了告知这个消息?”
伊原振继续问道。
王玄策笑了笑,道:“伊参将误会了,本官今日所来,只是想参将明白一个道理,如今的大明王廷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大明王廷了。
我们会有更多的敌人,更多的对手。
未来,我们的大明王廷也将越来越强大,很多时候,我们都得站在大明王廷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就好比今日,我知道参将很想领兵出战,毕竟那是楼宁,估摸着参将也好,两位尚书也罢,就算是殿下,都恨不得食其肉,剥其皮,但为了大明王廷的利益,我们得忍。
至少暂时得忍,参将觉得是不是如此?”
伊原振没急着说话,而是在思量王玄策的这些话。
刚刚得知楼宁就在那边的时候,他确实有过一些疯狂的想法,但最终还是被理智所压制住了,也许这就是王玄策说的,为了大明王廷的利益,不得不忍受吧。
“下官明白了。”
伊原振说道,“王侍郎放心,本将定会将大明王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伊参将果然有大将之风,本官佩服。”
王玄策当即笑道。
他没有劝伊原振放弃仇恨,只是让他们以大明王廷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的劝解自然更容易让人接受。
要是王玄策一上来就跟他讲大道理,说什么为了大明王廷要放下仇恨之类的,那两人绝对会不欢而散。
有些时候便是如此,换一个说法,大家都能理解。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人都讲道理,碰到两个胡搅蛮缠的人,那就纯属扯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