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风云变幻(1/2)
柳二老爷将话说到这个地步,荣成翰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了柳二老爷的意思。
他如今虽常在御前行走,但是却没有官职。
永靖王却是参赞军机大臣,在皇上面前,以及在兵部说话都十分管用,尤其是在兵部下辖部门官吏的升迁选调上面。
柳二老爷的要求并不过分,可以说是极容易做到的。
作为上官,消息灵通,并将这些消息运用到决策中,这是一项十分基本的技能。
柳二老爷这样说,不过是向永靖王爷提供了一些信息,也免得永靖王在有关的决策中做出误判。
然而,荣成翰却没有立刻就应承。
荣成翰的脸上,分明是有些为难之色。
不仅柳若姒看出来了,柳二老爷也看出来了。
柳二老爷是万分不愿意让荣成翰为难的。
“也罢,你只当是咱们师生之间随便聊聊,不必要挂在心上。”
柳二老爷忙就说道。
他是耿介的人,所以也特别能够理解别人这么做。
“先生放心,我必定会在父王面前提起。”
荣成翰这时却抬起头来,向柳二老爷许诺道。
“是不是有什么为难之处?”
柳二老爷就关切地问,“若是为难,万不可勉强。”
“先生只管放心吧,这件事,我也会记在心里。”
荣成翰就道,“对于关侍郎的为人,我也有所耳闻。
相信父王那里,也是清楚的。”
在权贵云集的京城,关侍郎的官职并不算高。
然而,关侍郎极善权术,且为人行/事狡诈狠辣,手下很是聚集了些阿于奉承之辈。
成事或许不足,要败事却颇有余。
说白了,就是一个小人,而且还是个非常有手段的小人。
说了这些话,荣成翰已经面色如常。
柳二老爷就没有多想,放下心来。
“……告诉你母亲,准备饭菜。”
柳二老爷就对柳若姒道,一面就跟荣成翰说起别的事情来。
柳若姒答应了一声。
就站起身,轻手轻脚地从屋里走了出来。
柳二老爷并不知道荣成翰的为难,而且,这件事,荣成翰也并不应该有什么为难的。
但是,谁又能知道,永靖王和荣成翰父子之间,却与一般的父子之间有许多的不同。
荣成翰最不愿意的,就是向永靖王开口,求助于永靖王爷。
但是。
今天她们跟荣成翰提了,荣成翰还是答应了下来。
柳二老爷和柳二太太固然已经不将荣成翰当做外人,越来越亲密,荣成翰那边,对柳二老爷和柳二太太也是越来越敬重、顾及了。
柳若姒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
是因为她知道,荣成翰或许城府极深,但是在有关永靖王爷的事情上,荣成翰却从来都做不了假。
他的为难以及他的应承,都是出自真心。
如果今天换做另外一个人,荣成翰是绝不会答应的。
劝说柳二老爷答应柳三老爷托情的请求,不仅是为了巩固二房和三房的感情和联盟。
也是为了试探荣成翰。
出来这样的结果,柳若姒不能说不高兴。
然而,在高兴之余,还有许多其他的情绪混杂其中,一时之间,柳若姒自己竟然有些理不清楚。
管那么多那。
柳若姒纠结了一阵,就想,不管怎样,努力往前走就对了。
听说柳二老爷要留荣成翰吃饭,柳三太太格外的殷勤。
特意拿了自己的私房吩咐厨房里头精心地准备了一桌宴席,柳二老爷又将柳三老爷请来,陪着荣成翰一起用饭。
柳玉湘也被叫了来,还有柳玉汶、柳玉海。
柳二太太又准备了一桌小宴席,将柳三太太、柳若姗请过来,她们女眷们坐了一席。
宾主自然尽欢而散。
她们这边这样一番动静,柳府上下自然都知道了。
柳老太太没说什么,只是连连点头,只不过,柳大太太、柳大/奶奶那里,却着实不是滋味。
转眼,就到了立秋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下来。
柳若姒帮着柳二太太打点完了一家上下的秋装,柳二太太专门给柳若姒做的换季衫裙也都做好了,又将给柳老太太准备的针线都送了过去,得了柳老太太的夸赞。
“以前还不觉得,如今管了这针线房才知道,这一家上下,要打理起来还真不轻松。”
柳二太太闲散惯了的人,因此才有这样的一番抱怨。
虽然有柳若姒在她身边帮着,手下还有能干的媳妇婆子们,针线房的事情也不算繁杂。
柳二太太的这番抱怨,就有点撒娇的意思了。
虽然是做了母亲的人,但柳二太太有时候还难免露出些小儿女的情态来,当然只是在柳二老爷面前,偶尔也跟自家女儿撒撒娇。
柳若姒知道柳二太太的意思,忙故作殷勤地上前就给柳二太太捶腿。
“娘辛苦了,我来服侍娘。”
柳若姒笑着道。
柳二太太就被哄的笑了起来。
晚间,柳大老爷、柳二老爷和柳三老爷从朝中回来,众人都到柳老太太屋中给柳老太太请安,陪着柳老太太闲聊。
兄弟几个就说起朝中最近的政事变化,皇帝最近十分勤政,朝中接连有升迁选调的大事发生,这些天,又连续有几位老臣告老,皇帝都应准了。
这就意味着,朝中近期要有很多重大的人事变动。
这样的事情,自来是引人注目的。
兄弟三个议论着,就说到了其中最被人所关注的一件事。
左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安国公杜仲礼向上递了告老的折子,上面终于准奏了。
“杜老国公这告老的折子,都递了有两三年了……”
柳大老爷就叹道。
安国公杜仲礼也是开国元勋之后,如今已经年过七十,且身患疾病,从大前年开始就向今上乞骸骨。
可今上念他劳苦功高,政绩卓著,一直将折子留中不发,不肯准奏。
这次才终于答应下来…… “今上接连两天打发了不同的太医去安国公府上,怕杜老国公,也就是在这几日了……”
柳二老爷就叹道。
他们翰林院还负责替皇帝起草圣旨,因此有些事情比别人知道的还要清楚些。
安国公都要死了,皇帝再不愿意,也没有留着人不放的道理。
柳若姒偶尔也听柳二老爷说起当今这位皇帝的某些作为,在柳若姒心里,这位皇帝似乎还不错,只是太会使唤、压榨大臣了。
柳大老爷和柳三老爷也跟着叹气。
“当今实在是重情、念旧的人。”
有用的人就必定要压榨出他的最后一丝可用价值来,这就是当今的重情和念旧。
柳若姒在旁边腹诽道。
当然,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她是绝不敢说出来的。
“这左军都督府的职位空缺出来,不知要补哪一个?”
柳三老爷就道。
这么一个关键的职位,要换人自然并非泛泛的事情,因此也就备受瞩目。
“当今朝中,能够补上这个职位的人,屈指可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