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霍光专权(1/3)
话说武帝当日遗诏使霍光辅佐,以金日磾、上官桀为之帮助。
又另作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霍光为博陆侯,上官桀为安阳侯。
及武帝既崩,霍光与群臣开读遗诏,金日磾见了便对霍光说道:“现在主上年幼,我三人职掌大权,若遽受封爵,不免惹人议论,且将此事搁起。”
霍光听了点头称是,上官桀也就无言。
到了昭帝始元元年九月,金日磾忽得一病,日见沉重。
霍光恐其不起,急白昭帝,授他侯封。
金日磾卧受印绶,才经一日,便即去世。
昭帝甚加痛惜,赐以墓地,从葬茂陵,谥曰敬侯。
日磾长子为武帝弄儿,因淫乱为日磾所杀。
尚有次子金赏、三子金建皆为昭帝侍中,与昭帝年岁不相上下,每日一同卧起,甚是亲爱。
金赏承袭父爵,身佩两绶,金建仅佩一绶。
昭帝时年九岁,见他二人所佩印绶兄多弟少,特语霍光道:“金氏兄弟两人,何妨并给两绶呢?”
霍光答道:“金赏嗣父为侯,故有两绶;余子例难封侯。”
昭帝笑道:“欲加侯封,但凭我与将军一言。”
霍光正色道:“先帝有约,无功不得封侯!”
昭帝听了也就无语。
先是武帝遗诏本是三人同封,如今既封金日磾,霍光与上官桀也就一同受封。
时卫尉王莽之子王忽身为侍中,在外扬言道:“先帝崩时我常在左右,岂有遗诏封三人之事,此乃群儿自相贵耳!”
霍光闻言大怒,切责王莽。
王莽遂将王忽毒死。
金日磾既死,只余上官桀一人帮助霍光。
上官桀与霍光的关系非同一般,霍光一个女儿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而且生下一女上官氏。
因此每遇霍光休沐出外,上官桀便代其入内判决政事。
霍光因他是儿女亲家,且又同受顾命,所以相信不疑。
但重要事件仍须霍光定夺施行。
其初二人相安无事,但为时既久,彼此遇事各执意见,上官桀遂与霍光争权,究竟争他不过,因此积下许多嫌隙。
旁有宾客见霍光权震一时,便进言道:“将军不见昔日吕氏擅权排斥宗室,不与共事,是以天下不信,卒至灭亡。
今将军当国,帝又年幼,宜用宗室,遇事多与大臣商议,方可免患。”
霍光依言,乃选宗室刘辟疆、刘长乐二人为光禄大夫,又命刘辟疆兼守长乐卫尉。
霍光使盖长公主入宫供养昭帝,以为她年老寡居,家中无甚牵累。
可他不知盖长公主有个相好名叫丁外人。
丁外人籍隶河间,生得英俊美貌,盖长公主朝夕勾引,丁外人也就移篙近舵,两人凑合成双,与窦太主情行相似。
如今盖长公主被召入宫,宫禁森严,丁外人不得擅自出入。
不过盖长公主思念丁外人,时常外出,有人便将此事报告霍光。
试想盖长公主身为皇姐,与一个平民私通,论起当时法律本应伏诛。
但霍光觉得过去武帝对于馆陶公主都十分优待,皇姐与人私通也情有可原,于是叫昭帝下诏让丁外人一同入宫。
盖长公主见到诏书自然欢喜。
从此丁外人便毫无顾忌地出入宫中。
光阴荏苒,到了始元四年,昭帝已十二岁,盖长公主在宫既久,后宫之事归其掌管,因见昭帝年纪渐长,便欲为昭帝纳周阳氏之女。
周阳氏系淮南厉王之舅赵兼,得封周阳侯,后来便改姓周阳。
长公主与之素识,以故欲纳其女。
事还未行,却被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得知。
上官安即霍光女婿,听说此事后忽然生心,欲将己女配与昭帝。
又想自己女儿即是霍光外孙女,此事霍光必然赞成。
若得他允许,长公主也无可奈何。
上官安想得心花怒放,急来寻霍光告以己意。
霍光见外孙女尚幼,不肯听从。
上官安一场扫兴,回到家中埋怨丈人太拘执,心想失此机会未免可惜,沉思良久忽得一计。
遂又往见丁外人,他与外人十分相得,便向他说道:“听说长公主选择后宫,我有一女容貌端正,想仰赖长公主之力得入宫中立为皇后,此事成否全在足下。
足下若肯向长公主前尽力成全,我自然感激图报。
汉家常以列侯匹配公主,足下奉有明诏得侍公主,何愁不得封侯?”
丁外人闻言心中甚喜,立即应允。
乃入见长公主,备述上官安之语。
长公主于是告知昭帝,昭帝立召上官安之女入宫,封为婕妤,拜上官安为骑都尉。
过了月余,长公主又力劝昭帝立上官氏为皇后,并擢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上官氏得立为皇后,霍光以为是昭帝及长公主之意,且因是自己外孙女,所以也没阻止。
过了一年,长公主又使昭帝加封后父上官安为桑乐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上官安便恃势骄淫无恶不作。
一日昭帝召入宫中赐宴,上官安宴罢回家后对宾客大言道:“今日与我婿饮酒很是快乐,我婿服饰何等华丽,我家器物不得相配,不如全部烧掉。”
家人慌忙阻止才得保存。
上官安感恩长公主,便欲为丁外人营谋封侯,但是封拜之权在于霍光,必须得他允许。
于是不时守住霍光要求封丁外人为侯。
霍光任他纠缠只是不肯。
上官安身为女婿,终难拗过丈人,于是告知父亲上官桀。
上官桀又向霍光提及此事,霍光仍然不听。
上官桀见封侯无望,便想拜丁外人为光禄大夫,使他能入见昭帝。
霍光忿然道:“丁外人无功无德,如何得封官爵,愿勿复言!”
上官桀自觉没趣,归来告诉上官安,父子二人见事不成,自觉无颜面对丁外人。
却说在汉武帝病重的时候,刘旦派人飞马赶到京师,向武帝提出要带兵回京宿卫都城。
这个请求让汉武帝大怒,要知道生死在百姓之中还是忌讳,更不用说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刘旦这样做就是提醒父亲死期不远,要赶紧做出决定。
刘旦此举白白被剥夺了三个县邑,还失去了刘彻的信任,也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汉武帝驾崩,刘弗陵继位,刘旦更加加快了造反的步伐。
上官桀于是遣人私与刘旦交结,令其上书请封丁外人为候。
刘旦自前次谋反不成,数年以来郁郁不得志,今见上官桀父子肯与交结,心中大喜,便想借此联络朝臣为其党羽,乘机谋取帝位,于是遣人上书昭帝说道:“臣与陛下独有长公主为姊,丁外人宜受爵号。”
昭帝见书后问霍光,霍光力持不可,昭帝遂将书批驳不准。
长公主得知此事始末,遂与霍光有隙。
上官桀父子费尽心力为丁外人求封,均被霍光把持不得如愿,心中异常惭愧,便归怨到霍光身上。
上官桀自想先帝在日,我就位列九卿,居霍光之上。
如今父子并为将军,又是国戚,皇后系我孙女,霍光不过是外祖,反得专制政事,令人不平,于是遂起争权之心。
正当此时偏又发生一事。
有太医监名叫充国,乃是上官桀岳父所爱之人,倚借外戚之势,无故闯入殿中。
左右报知霍光,霍光命拿捕下狱,交与刑官讯明复奏,应处死罪。
上官桀又向霍光讨情,霍光不允。
到了冬月将尽刑期将近,眼看充国一命不保,却被长公主闻知,便替充国献马二十匹求赎其罪,方得减刑免死。
上官桀因此深怨霍光,愈加感激长公主。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丁外人虽不得官爵,却依仗长公主在长安武断横行。
又与前京兆尹樊福积有仇怨,今见樊福免官家居,便使刺客将樊福射死,事后将刺客藏匿长公主第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