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天下谁是英雄(2/3)
没过多久,绿林军杀进来了,商县人杜吴杀死了王莽。
为了抢夺他的尸体,人们互相伤害,在争抢中伤亡。
后来又把王莽的头颅挂出来示众,胆子大的人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吃了。
曾经富有四海、万人之上的统治者,最终落了这么一个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更有意思的是,王莽的头颅还被后代统治者收藏,直到西晋。
王莽作为反面教材,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是君主,再说臣子。
1402年六月,南京城乱如麻。
方孝孺静坐家中,等待被捕的一刻。
3年前,朱棣在北京起兵,以“清君侧”
的名义,反对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
发兵前,他的军师姚广孝跪地嘱托,说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希望不要杀他。
“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姚广孝意味深长地说。
朱棣打下南京城后,方孝孺果然不逃,也不降。
下狱后,朱棣再三请人去劝降,方孝孺终不从。
等到朱棣准备登极时,为了借重方孝孺在天下士人中的名气,便要他起草登位诏书。
方孝孺身穿孝服,大哭上殿,见朱棣。
史书记下了两人的对话。
朱棣:先生请不要悲伤,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周成王。
方孝孺:那成王现在哪里?
朱棣:他(指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死了。
方孝孺:成王不在了,为何不立成王之子为帝?
朱棣:国赖长君(意为朱允炆之子年幼,不适合掌国)。
方孝孺: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这是我们的家事,请先生不要过度操心。
说完,命左右上纸笔。
朱棣:登极诏书,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写了几个字,随即掷笔于地,大哭。
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
朱棣:难道你不怕诛九族?
方孝孺:便诛十族奈我何!
朱棣彻底被激怒,当场命人用刀割裂方孝孺的嘴巴,从脸颊割到耳朵。
方孝孺的族人、朋友、门生,一个个在他面前被处死,他都不为所动。
轮到他的弟弟方孝友,他罕见地留下眼泪,弟弟反过来劝他,“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
整整杀了7天,一共杀了873人.
最后才轮到方孝孺本人。
他慨然赴死,并写了一首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死时,年仅46岁。
这是中国历史上株连最广的一次惨杀。
方孝孺,此后成为“骨鲠之士”
的代名词,成为明朝最硬的“硬骨头”
。
朱棣请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其实不过是做做样子,写不写都是一样!
方孝孺偏偏不写,且扬言灭十族也不写!
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与你同归于尽?
朱棣与朱允炆,谁有资格当皇帝?
父死子替,兄终弟及,都是前任皇帝在自说自话,本身就没有公理可言,却在伪命题中求解正义,结果肯定是缘木求鱼!
方孝孺无端连累家人、亲友,以及知交、门生,看不懂有什么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
,每位皇帝都有他所重用的一批班底。
不要说两个不同的朝代,就是同一个朝代皇位更迭,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流动。
可是在五代就有这么一位官场不倒翁,历经四个不同的朝代都做到了宰相之位。
有人骂他是奸臣的代表,有人赞他一心为民。
他到底是谁呢?
这个人叫做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
他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再加上他曾经代表后晋高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父子关系,一共做了十一个皇帝的臣子。
后人很多痛骂冯道是小人,一味苟全而活,没有羞耻之心。
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
,司马光更骂他为“奸臣之尤”
。
宋元时期的胡三省称其虽然“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
清朝通俗小说家蔡东藩,一个落魄书生更是怒斥“太师冯道,最号老成,实最无耻。”
其实,历史上的冯道,虽然八面玲珑,游走于历朝的帝王之中,却是典型的道德君子。
他爱护百姓,怜惜苍生,不贪享乐。
至于忠君,也要有可忠之君啊……唐庄宗,一个就知道听戏唱戏卡拉ok的皇帝,忠于他?
那你得会唱戏。
唐明宗好点,冯道也没有不忠于他啊。
到李从厚,太短了,做皇帝才个把月时间。
冯道跟李从厚还没树立感情呢。
后面李从珂跟石敬塘皇位更替,一个唐明宗半子,一个唐明宗义子。
清官难断家务事,还是皇族家务事,冯道管他干什么,谁做不都是你们自已人?
而当耶律德光灭掉后晋,占领汴梁,蹂躏中原时,已外放做官的冯道主动进京。
可他绝不是来争官做的,冯道此次进京,只是在尽己之能做些救人的事。
石敬瑭在位时,冯道曾出使契丹,耶律德光很欣赏他的才华,想把他留在契丹,但冯道找了个理由溜回了中原。
这次耶律德光灭掉后晋,冯道又赶来和他见面。
耶律德光没好气地说:“你怎么又来见我了?”
冯道恭敬地表示:“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几乎用骂人的口气问道:“你是个什么样的老头子?”
冯道自嘲地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这样的低声下气,耶律德光的火气消掉大半。
当耶律德光问冯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时候,冯道说:“现在佛祖救不了苍生,只有皇帝你才能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