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74飞将军李广(1/2)

却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与刘濞牵头组团的七国彻底闹崩。

七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长安杀来。

汉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统军对抗七国联军。

同时汉景帝又把自己的胞弟梁王刘武推到前面,让他死守梁都睢阳。

刘武面对强势的七国联军,派人向周亚夫求援。

哪知道周亚夫死活不肯派出援兵,这让刘武恨死了这个功二代。

后来周亚夫见时机成熟,立刻率领三十六将出关平叛,李广以骑都尉的官衔位列其中。

当时汉军追至昌邑城下,李广一路上箭射刀砍,奇迹般地夺得叛军军旗立下大功,从此名声大震。

刘武看到李广热血偾张的战斗场面,不禁暗生结纳之意。

后来刘武设宴款待汉军诸将,对年轻的李广好一通夸赞,还私自授给他梁国将军印。

政治经验不足的李广认为刘武是皇帝的胞弟,有窦太后罩着,妥妥的就是帝国的储君。

也就收下了梁国的将军印。

汉景帝很快听说了李广与弟弟的交集,立即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想烧刘武的冷灶,那就上边关去烧吧,离朝堂远远的,眼不见为净。

就这样,在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李广丧失了绝佳的封侯机会,只是以上谷太守的身份被发配到边关,找匈奴撒气了。

这是汉景帝对李广的变相惩罚,却在后世成就了李广的不朽声名,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一个太守的兵马有限,战功也大不到哪儿去,而且李广经常是自己杀得兴起,忘记了手下人。

最后清点战功时,李广杀敌数十,部下却伤亡过百,功不抵过。

如此一来,虽然无日不战,但李广真的没有啥过硬的战功,也就离封侯渐行渐远。

当然这背后还有大汉的基本国策,只要匈奴做得不过分,也不想与之大打出手。

李广闲居无事,一日乡间有人来请饮酒,李广随带一个马兵前往赴席。

饮到天晚回家,路过亭下,正值霸陵县尉巡夜前来,厉声喝止。

原来汉制不许人民夜行,夜行者谓之犯夜。

李广未及答言,从骑已代为报名,说是故李将军。

县尉此时亦酒醉,悍然说道:“就是现任将军也不宜犯夜,何况是故将军呢?”

遂将李广并马兵留在亭下睡了一宿,次早方得归家。

李广素性褊狭,受了霸陵尉侮辱怀恨在心,要想报复。

李广时时以射猎自娱,生性尤喜射虎,每居边郡,听说其地有虎,便随带弓箭亲往射之。

李广常日随带兵士,跨山越岭寻觅虎迹,虎若被他遇见,一箭一只,莫想望活,也不知杀了多少。

一日李广行到山中转角之处,忽然一阵风过,迎面来一班斓大虎。

那虎一见有人便蹲在地上,大吼一声张牙舞爪猛扑过来。

此时李广与虎相去不过数丈之地,随从兵士见来势凶猛,一时猝不及防,吓得手足无措。

李广张弓搭箭急向那虎射去。

说时迟,那时快,那虎一爪早扑到李广身上。

一班兵士急持兵器来救,忽见那虎四足一蹬,直挺挺地倒地而死,行近看时,原来李广一箭直贯虎心,所以死得如此迅速。

再看李广身上也鲜血淋漓,众人回想适才情景危险万分,不觉毛发悚然,遂扶李广回去延医调治。

李广此番几乎命丧虎口,在他人早怀戒心,偏他毫不介意,待得伤痕平复,仍然出外射猎。

又一日复巡至山麓,遥望丛草中间似有一虎蹲着,急忙张弓搭箭射将过去。

从骑见他射中虎身,立即过去牵取,谁知走近草丛仔细一瞧,并不是虎,却是一块大石!

最奇怪的是箭透石中约有数寸,上面露出箭羽,用手拔它却不起。

大众互相诧异,返报李广。

李广不信自来观看,果然不错,于是再回到原处注射,箭到石上全然不受,反将箭镞折断。

李广连射数箭终不能入。

石性本坚,非箭镞所能贯入,李广视石为虎全力射之,而又适中其隙不足为怪。

一次汉景帝不知怎么想起了李广这个家伙,就派宦官借口巡边到李广军中查看。

此时正赶上匈奴来犯,宦官便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忽然遇上了三个匈奴人。

宦官觉得以多打少可以立功,就向那三个匈奴人杀去。

谁知这三人箭术超群,不仅伤了宦官,还将其随从射杀殆尽。

宦官吓坏了,只得纵马逃回李广身边。

李广一听就知道宦官遇上了匈奴射雕人,这让他非常激动。

李广就喜欢与匈奴射雕人pk,可总是遇不到。

如今听说有射雕人出现,李广立即麻利地带上一百多名骑兵去找场子。

在宦官的指引下,李广一行追上了射雕人。

这三个家伙真是艺高人胆大,也不骑马,只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那意思似乎是在等着李广来追。

这也太嚣张了,脾气本来就不好的李广如何受得了!

李广立即对准射箭,但听弓弦响处,一个早已倒地;二人未及开弓,又倒一个;余下一人正想射箭,李广第三箭又来了。

三个人两人身死,一人尚活。

左右赶上捉来,李广问明来历,果是匈奴中的射雕者,遂命左右将他捆缚。

李广上马正待回营,忽见前面尘沙大起,定睛一望却是匈奴马队,约有数千人漫山遍野而来。

李广骑兵骤遇匈奴大队,人人恐惧,自顾只有百骑,众寡悬殊万难抵敌,便要策马逃走。

李广连忙阻住道:“不可,今与敌军相隔数里。

若是逃走匈奴一定自后追射,我等立刻死绝;不如立住不走,匈奴以为我是诱敌,不敢来击尚可保全。”

于是李广拔队反向前行,相距匈奴阵地二里之处时才吩咐立定,又命兵士悉数下马解鞍休息。

部众疑虑道:“敌兵甚多,今若解鞍,遇有紧急,恐来不及。”

李广道:“胡虏料吾必逃,今解鞍以明不走,正欲使他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

部下只得依言而行。

匈奴见此情形果然不敢来击。

李广与匈奴相拒良久,忽见匈奴队中出来一个将官,乘坐白马巡视军队。

李广飞身上马,带了十余骑直向此人奔来。

相离不远,李广一箭射去,敌将应声而倒。

李广勒马仍回原地,解鞍放马即卧地上。

看看天色已暮,匈奴觉得李广举动怪异,心想汉兵定有大队人马埋伏近旁,不如退去免中其计,遂传令回兵。

时已夜半,李广等到匈奴人马退尽方才率众还营。

到得营中已是平明时候。

景帝闻知此事,深赞李广甚有将略,又调李广为北地、雁门、代郡、云中、陇西等郡太守,皆以力战著称。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

武帝素闻李广之名,将他调为未央宫卫尉,边郡太守程不识也召回京师,让他做长乐宫卫尉。

李广用兵尚宽,随便行止不拘行伍;程不识用兵尚严,部曲必整部众谨受约束。

两将都是防边能手,士卒愿从李广,不愿从程不识。

程不识也推重李广,但谓宽易致失宁可从严。

两人名望相同将略不同。

越年,匈奴遣使申请和亲。

王恢说不如与他绝好相机进兵。

韩安国这时为御史大夫,主张和亲。

王恢说道:“陛下即位数年,威加四海统一华夷,独匈奴侵盗不已肆无忌惮,若不设法痛击,如何示威!”

韩安国反驳道:“臣闻高皇帝被困平城七日不食,及出围返都不相仇怨,可见圣人以天下为心,不愿挟私害公。

自与匈奴和亲利及五世,所以臣以为不如主和!”

王恢又道:“此语似是而非。

从前高皇帝不去报怨,乃因天下新定,不应屡次兴师劳民。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