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18章 天威莫测(2/3)

但象棋也只是他的爱好之一,他还好戏曲,好藏书,好交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到了御书房,他的任务并不重,皇帝也不向他咨询什么、请教什么。

吩咐他的,聊得多的,反倒是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李开先私心里觉得,御书房伴读学士,多少人想来啊。

而自己的名声,多半在这些方面。

若要不客气地说一句,那是不务正业、本职工作不做好,玩心重。

莫非陛下当真就是找自己来陪玩的?

下完了两局棋,皇帝果然开了口:“听说你的古琴弹得不错,试奏一曲?”

“……陛下,这不妥吧?

臣那只是自娱自乐……”

朱厚熜笑呵呵地看着他:“你不是自号中麓放客吗?

到御书房几个月了,每日里倒是拘谨得很,没有在户部那么自在?”

李开先心里一突,离座弯腰:“臣虽没有一心公务,但不敢误事。

臣自知官声有些不堪,还请陛下治罪。”

“你若有罪,朕为何要点你到御书房?

坐。”

朱厚熜指了指对面,“奏一曲试试,朕不是要你抚琴媚上,此事关乎朕一直考虑的国计。”

李开先呆了呆:国计?

话说到这份上,倒是不能拒绝了。

而黄锦果然找来了一张古琴。

养心殿中庭里响起了悠扬的琴声,朱厚熜闭上了眼睛慢慢听着。

南面的御书房里,徐阶和高拱面面相觑:陛下心里的郁气,竟要用琴音调理了。

难道是本来就因为大臣们猜度皇帝对于东宫开府建衙的态度而不高兴,李开先又不懂得装装糊涂让皇帝下赢?

都是御书房的同事,李开先的棋艺,他们当然是很清楚的。

就凭皇帝最近才开始的对于象棋的兴趣,李开先让陛下两个马两个炮都能赢。

中庭那边,朱厚熜等他弹完了,这才先喝着茶:“阳春白雪,这不是你平日里喜欢散曲吧?”

“……臣惭愧。”

李开先很尴尬,自己这点小爱好,陛下都知道。

朱厚熜笑了起来:“青楼酒肆,士子和百姓都喜欢的,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

朕能在《明报》上御批刊载三国,难道在伯华眼中,朕会因此不喜?”

李开先心头一动:“陛下说此事关乎国计,莫非……与臣平日里喜好的这些事有关?”

朱厚熜点了点头:“王慎中去了明报行,他也在御书房呆过。

几年来,三国刊载完了,又选了些其他的话本来刊载。

市井之间,不论士子还是普通百姓,平日里看《明报》,这些话本小说,倒是谁也不会漏看。”

“……臣明白了。

原来陛下点臣进御书房,正是为这《明报》。”

林希元从明报行转任河套边区正三品实官,王慎中前去接任。

看来,这也是自己后面的路径。

“不,你不明白。”

朱厚熜却这么说,然后站了起来,“如今印刷术比以前强了些,书只是其一。

如今大明内外都安定了些,大明百姓喜欢的,外藩百姓也没理由不喜欢。

那些外使已经启程,有的快到家了,有的还在路上。”

他走开两步回过头来,李开先已经站了起来。

看着他后,朱厚熜说道:“诗文、话本、戏剧、音乐、美酒美食、棋、画,岂有盛世而文化不昌者?

这件事,要有人做的。”

李开先呆呆地看着他。

“着手往这个方向做。”

朱厚熜笑了起来,“你的喜好,正是朕点你到御书房的原因。

听说你尤好藏书,先以这件事为线索。

《永乐大典》该理一理了,不仅宫里,各省大学院、各府城,朕都有心营造一个图书馆。

在这个过程里,大明的文化,要摸索出传往外邦、让他们心向往之的路子。”

“重修《永乐大典》?”

李开先激动了起来,“臣何德何能,岂能主办此事?”

“你现在当然是不够格,但这事岂是一夕之功?

而且此事,也不能像昔年那样,耗费不知多少钱财人力,只是编纂好了束之高阁藏起来,等闲人轻易不得见之。

回头你先和刘龙谈一谈,看看刊刻司那边如今的情况。

记住,朕不是要一个什么嘉靖大典来夸耀文治之功,而是要大明百姓更容易看到更多书,要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多姿多彩的盛景传到外邦那里。

这件事,还得是能挣钱的。”

说要有文化大军,当然要着手去做这一方面。

接下来专心内政,朱厚熜还是有信心新法发力、国家和百姓都比以前富裕一些的。

人过得好了一些,自然就要追求精神生活。

现在容易对外形成影响力的文化载体确实少,但不是不能尝试。

朱厚熜已经有一些点子,但需要有人专心在这件事上,开始更加系统地去做这件事,抱有目的的。

以大明如今的地位,有一些事自然是可以办一办的,比如…… 李开先惊得合不拢嘴:“棋赛?”

朱厚熜点了点头:“你不妨也夺个魁首。

棋赛容易办,到后面,更可定下各种规则,让外邦遣人来参加。

这回他们是为了贺寿而来,但将来,几年一次,他们大可带着银子、带着他们各行各业的翘楚来参加比赛,来买大明的诸多书籍、把玩物事,带着可能得到的荣誉和新奇的体验回去。”

想法有些超前,李开先努力消化。

今日只是畅想,所以朱厚熜说得多一些。

“大赛场如今只是各省军战队较技,平日里再办办其他比赛。

这种事情,如何不能推至外邦,让他们也跟着试试?”

朱厚熜说道,“只用记住一点,若果真有一技之长,在大明会有扬名的机会,在大明可以生活得更好,则外邦英杰,就能渐渐被吸引到大明。”

他嘴角咧着笑:“如今外邦使团到大明,都是堪合,定好人数、日期、路线。

但将来,各地宣交使馆可以只针对个人,他若能说我大明语言、熟习我大明文字、知我大明律例,又有一技之长,自可予其签证,允其到大明来。

或逗留,或久居。

而久而久之,诸邦英才若到大明的越来越多,留在外邦的岂非越来越少?”

李开先震惊地喃喃自语:“这也是疲弱外敌之策……”

朱厚熜满意地点了点头:“多琢磨。

朕点你进御书房,还是大有期许的,莫要自惭形秽。”

李开先今天经历非凡,他不免多了些平日里的气质:“陛下,臣虽不比徐首席、高肃卿之才,却也不曾自轻呐!”

“那就好,朕就是点一点你,让你知道有一条更适合你发挥才能、喜好的路!”

朱厚熜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只怕张孚敬他们都齐刷刷地跑来请罪了。”

和徐阶、高拱两个天资又高、政治素养又强的两个家伙呆在一起,李开先没点自卑才怪。

当初和严嵩一起在御书房的刘龙,虽然主要是出于崔元的提醒想要尽量低调,但他遇到许多情况时慢两拍的样子,就和当初在国策会议上的郭勋一样,有一种清澈天真的美。

朱厚熜心里装着的是关于大明的长远战略,而对于东宫开府建衙这样敏感的事,朱厚熜也有属于他的特别看法。

所以回到御书房,见到张孚敬他们果然齐刷刷地过来了,朱厚熜只是扫了他们一眼:“严嵩都说明白了?”

张孚敬尴尬地弯腰行礼:“臣等都知道了,臣等惭愧。”

朱厚熜扬了扬头:“呈上来吧。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