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14章 初筛背后的真实目的(2/2)

风高浪急。

这么多个回合下来,杨廷和也终于越来越了解朱厚熜了。

“还有一法!”

杨廷仪说道,“如今只是王宪还借口裁撤冒滥及重设三大营一事陛下忧切,压着宸濠叙功的事说下一步再办。

若是能及早叙功,齐心协力推动王伯安授爵,则可解此忧。”

“如今我只愿把陛下登基诏书中所心忧之几桩新政推行好,此外就是理学根本之事了。”

杨廷和缓缓说道,“阁臣九卿之外,想要将王伯安挡在第三关,就只有那下月群辩时让他哑口无言。

几位宿儒和致仕耆老,论学问、论历事都各有所长,定要让他们月内能抵京。”

杨潭戴罪之身,他倒是不敢怠慢,可蔡震所代表的宗亲和张锦背后的内臣们…… 杨廷和当然知道这个法子,但此时此刻,“齐心协力”

四字显得很刺耳。

朱清萍苦着脸给皇帝打工,拿着笔开始整理翰林学士及满朝有进士出身、受到举荐的大佬们呈上来的经义心得见解。

严嵩也难得地开始享受到可以按时回家的日子——虽然严世蕃已经被送到锦衣卫舍人的官学那边去了,严嵩其实希望多跟皇帝呆着。

三道关卡,设置得非常合理:御书房首席是要辅助皇帝决策批朱的,那么大的奏疏批复量,确实需要非常敏捷的思维。

由三人辅助,对内阁票拟意见的审核,是准还是不准,原因及可以给下去的意见,严嵩和刘龙都可以说——当然了,主要还是严嵩说。

他静静地听完才看着严嵩,随后问黄锦:“这道疏何时呈来的?”

“今日常朝后刚到。”

朱厚熜深深地看着严嵩。

真有这么渊博的见识,看到这道疏后就能娓娓道来?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