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059旧港没了(1/2)

月港来往的夷人船只带来了他们的国旗,让明人也知道了,船行海上,就是依靠旗帜辨别的,所以福建官府才制作了这种旗帜作为明船的标识。

毕竟过去的东亚这片海域,行驶的船只都是各自国家制造的,都有鲜明的本国特征。

比如往来大明的中东国家船只,使用的就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使用的就是阿拉伯单桅帆船。

而倭国的造船技术比较落后,所造海船船底扁平,布帆挂在樯的正中,樯还要经常转动,只适合于顺风中航行的海船安宅船。

倭国海船技术如此糟糕,主要还是其闭关锁国的原因,甚至德川幕府还发布了“大船建造禁”,禁止倭国建造500石以上的船只。

朝鲜的情况也类似,技术并不先进,大多都是近海活动的船只。

不过因为东亚几国距离较近,沿着海岸线航行,安全性也比较高。

而大明的海船技术其实相比于欧洲也算落后,只能说在东亚地区最好,最好的海船自然就是大号福船,但不管是做为商船还是战船,显然都不如欧洲此时发展起来的多种船型。

因为亚洲海域活动的船只屈指可数,所以根据船型就能大致判断出所属国家。

这些海船出海,大多也是挂自家的旗帜,根本无需打出国号,自然不需要国旗。

应该说,福建方面给出海进行贸易的商船配上日月旗,主要就是为了便于辨认,毕竟悬挂日月旗的船只一般都是有船引,明军水师遭遇也能有个初步判断。

三条大福船快速靠近港口,虽然航向略微有些偏差,但是在目视大陆后,根据一些参照物,很快就调整航向,向着港口驶来。

岸边码头上,无数穿着短衣短裤的劳工看到有船过来,纷纷聚集在码头附近,希望找到一份工作,靠劳动赚取银子养家糊口。

不多时,船只接近码头,水手将绳索抛到码头上,岸上的快速将绳索固定在泊位的船蹲上。

“碰”

大福船早已降下风帆,最后的距离是靠着惯性向码头靠过来,一阵碰撞声响起,船只稳稳的靠在码头上。

船上又是数条绳索抛下,岸上的帮忙把船只牢牢固定住,几块跳板很快搭起,大船的主事当先下船,身后还跟着几个随从。

“快回去给老爷报信,请他们过来清点货物。”

回头吩咐身边一人,待那人快速跑向月港以后,他远远看了旁边另两条福船一眼。

那边大福船也已经搭上跳板,船上有人下来,很快就向他这边过来。

就在这时候,船上三个穿着和其他水手明显不同的汉子从跳板上匆匆下来,没有说话,领头那人只是和那个管事对视一眼,就带着另两个人直接离开。

远处的劳工们这会儿向这边走了几步,但是并没有敢冲过来,而只能远远的站着等候,等这边管事的招呼他们过去帮忙卸船才行。

三个壮汉快速穿过周围的劳工,也是奔着镇子走去,不多时就消失在人群里。

他们的离开,并没有吸引周围人的注意,毕竟对于出卖劳动力赚钱的人来说,船上下来管事的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今天能不能赚到钱,可都要看他们的脸色。

只是不到半个时辰,就有两匹快马飞奔着离开了月港,向着福州而去,也不管天色很快就要黑了。

“快开门,老爷回来了。”

京城,南熏坊,魏府侧门,一乘大轿停在门口,随从已经开始敲门。

不多时,大门打开,轿夫抬着轿子进去。

不多时,已经喝得醉醺醺的魏广德被两个随从搀扶出轿子,往后院走,管家张吉已经快步过来迎接。

“老爷,你还好吧,我让人烧水。”

张吉看到魏广德喝醉了,急忙说道。

“嗯,多烧点,老爷要洗洗再休息。”

魏广德随口说了句。

很快,一行人就到了后院,在院门口两个随从退下,换成后院的丫鬟。

现在魏府里的丫鬟,最早一批跟着徐江兰来到这里的,大多年龄大了,魏广德没看上,就许配出去了。

现在府里的,都是徐江兰在京城里新买的,训练了半年才安排到后院里伺候。

“让夏荷伺候老爷沐浴。”

进了后院,魏广德吩咐一声,就往浴室走去。

夏荷也是徐江兰当初的陪嫁丫鬟,和她的贴身丫鬟一起做了魏广德的通房,前不久才单独给了个院子,算是做了小妾,也算是魏府的半个主人。

没走几步,魏广德就感觉身后有脚步声响起,回头看了眼,是张吉跟在后面。

魏广德立时站住,问道:“有事儿?”

以往这个时候,在后院院门口,张吉就会离开,到前面去。

毕竟都这么晚了,到后面来可不是规矩。

当然,跟在魏广德身后就另当别论。

“老爷,浙江俞都督来了封信,看老爷这样子,我.”

张吉吞吞吐吐的说道。

魏广德明白了,虽然喝酒有点上头,但大脑还保持着清醒,他知道张吉担心把信给了自己,一会儿自己随手就不知道丢哪儿了。

“你去书房等我。”

魏广德吩咐道。

内院边上不远,靠墙角就是魏广德的书房,张吉答应一声,就转弯往书房那边去了。

小半个时辰,魏广德舒舒服服冲洗一番,本想休息,忽然想起张吉还在书房,套了件外套就先去了书房。

魏广德推门进来的时候,让门口伺候的丫鬟泡了壶浓茶拿进来。

俞大猷的信,魏广德这会儿脑袋有一点短路,也不知道是什么事。

“老爷,这是俞都督的信。”

张吉手里一个厚厚的信封双手递到魏广德面前,魏广德伸手接过,漫不经心看了眼书信的封口,这才撕开,从里面抽出信纸。

张吉过去把烛火拨了拨,又把旁边的烛台也送到书案上,让光线更加明亮。

借着烛火的光亮,魏广德才开始仔细看起书信上的文字。

很快,魏广德就明白过来,信里说的其实就是他让南洋水师追查旧港宣慰司的情况。

旧港,位于后世东南亚第一大国印尼境内的苏门答腊岛东部,距离中国海南岛大约有2400公里左右。

距离虽然遥远,不过至少在元朝时,大量华人就已经开始移居苏门答腊周边地区。

而到元末明初时代,旧港周边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华人聚居区。

虽然当时这里已经有了大量华人聚居,但华人在当地毕竟还是新来者,处在当地印度教三佛齐王国的统治之下。

而在明朝建立之后,因为专注于统一中原并防止蒙古各部的反击,不愿意对周边海上国家用兵,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专门发布《皇明祖训》,在其中明确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中就包括三佛齐。

但明朝虽然承诺绝不征讨三佛齐,三佛齐却也没能逃过很快亡国的命运。

在洪武三十年,也就是《皇明祖训》发布仅仅两年之后,三佛齐就被来自今天印尼爪哇境内的另外一个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给灭亡了。

满者伯夷在灭亡了三佛齐之后,却并没能在三佛齐故地建立有效统治,旧港周边很快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千多华人拥立了一位来自广东南海的华人梁道明为新的三佛齐王。

此后差不多十年时间里,梁道明率领当地华人力抗满者伯夷的入侵,取得了很高的威望,以至于在这段时间里,周边地区有大量华人前来投奔,甚至广东和福建地区曾有上万军民渡海来到这里。

此时,明成祖即位之后,建文帝去向众说不一,有人说他葬身火海,也有人说建文帝逃海外,成祖朱棣即命郑和出海追差,亦可借此机会炫耀武力,以示中国之强大。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队总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船。

其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其次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即所谓宝船。

船队由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州五虎门扬帆启航,开始了长达两年多之远航。

船队先抵占城,南航至爪哇,永乐五年,郑和自西洋返程,路过旧港时,海盗陈祖义诈降,企图抢劫船队。

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他应该是明初时在家乡犯下了什么罪,之后他带着全家逃到了南洋,成为了海盗。

而陈祖义这个人可能也确实有一些领导才能,所以很快他的海盗团伙就得到了急剧扩充,鼎盛期成员甚至超过万人,还拥有战船近百艘。

他的舰队曾经在东南亚、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以及印度洋周边四处打劫,总共抢劫过上万艘船只,还攻陷过各国50多个沿海城镇。

而且陈祖义对船只的打劫是无差别的,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华人就放过中国的船只,所以他的劫掠行为也给明朝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以至于明太祖在位时曾经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本人。

甚至有观点认为,朱元璋在位时出台的海禁政策也跟陈祖义等海盗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有一些关联。

陈祖义的存在,也始终是旧港华人政权的一个严重威胁,而他似乎也非常想争夺当地及周边华人群体的领导权。

郑和和梁道明合作,发兵擒获,由此海内振肃。

船队继续西行,经过苏门答腊、南浡里、锡兰,到达左里,郑和在此地立碑,碑中写道:其国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这支庞大的船队由此返航,于同年九月回到国内。

随后,梁道明回国朝贡,旧港统治权转移到副手施进卿手中。

而郑和将陈祖义带回了南京,并当着各国使者的面将其斩首。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