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469户口制度(1/2)

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湖泊群的总称。

东部在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江滨一带,西部大致在今天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北面在现今的随州、钟祥一带的大洪山区,南面以下荆江为限,其中有山林、川泽等各种地貌。

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份,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洞庭湖亦古称云梦。

云梦之名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见于典籍,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只说云梦泽在荆州,在楚地,而未言明其具体方位。

“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

《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

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

在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

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

秦汉时期,云梦泽汉江北岸部分已化为平陆,周秦汉时期淤浅、魏晋南北朝时期萎缩。

在汉代,随着逐渐萎缩,有部分水域已退化为泥泞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梦泽已缩小一半。

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宋庆历八年和金明昌五年,黄河先后两次大决口,被云梦泽已不复存在,成为河泽地带,周围百姓便开始造田。

张居正大修荆江大堤其意之一,就是进一步切断江水灌入,进而将这片沼泽彻底改造成良田。

到了后世,北云梦泽消失了,南云梦泽,也就是洞庭湖还依旧在。

一夜接风宴后,魏广德一早起来已经神清气爽,在松江府花魁的服侍下,魏广德洗漱穿戴好,这才走到前厅正堂。

用早膳的时候,胡峻德已经带着知府衙门的人来到这里听候差遣。

好吧,魏广德在松江府这几天,衙门里的公务是暂停处理。

也不是真的就什么也不做了,只是都是幕僚和衙门里小吏处置,小事儿自决,大事儿就得等他定夺。

“明卿,吃了吗?”

魏广德乐呵呵问道。

“老师,学生已经吃过了。

老师请慢用,今日时辰尚早,不急不急。”

胡峻德马上陪笑道。

“嗯,今日先去华亭,把京城的礼物给徐阁老送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码头看看。

这次来,我主要就是看看松江府开埠的成绩。

这次随行人中,还有宫廷画师,陛下国事繁忙无空南下亲眼见见松江府,所以专门安排画师随我南下,将松江码头跃然于纸上。”

魏广德笑道。

“陛下心系松江府百姓,实在是松江百姓之福。

老师,回京后烦请转告松江百姓对陛下的感激之情。”

胡峻德马上就接话,表达出对皇帝的感激。

“昨日宴会上,我看有人对松江府税制不满。”

魏广德这会儿放下筷子,看着胡峻德问道。

“老师,是少数士绅确有不满言论,但也就是他们私底下议论,不敢公知。”

胡峻德脸色微变,昨晚松江府几位知名士绅确实在宴会上表达了朝廷对松江府税制不满的言论,魏广德当时也没接话。

这次全国各地都因为摊丁入亩减轻了百姓负担,而增加了士绅的赋税。

相比过去来说,其实他们还是大赚便宜。

毕竟摊派少了,而税其实也都是该交的,增加的部分就是百姓应该承担的丁税,但这部分也因为新冒出来的田亩分摊后有所抵消,所以增加不多。

最主要还是把以前的旧账抹了,可以说消弭了大量的隐患。

当然,人心都是不满的,有了一就想要二,他们还是想把丁税剥离出去。

毕竟在他们看来,丁税是百姓该交的,不该摊入田亩。

实际上,执行一年来,魏广德也注意到此法确实有弊端。

解决办法其实也有,那就是城乡二元制户口,城市户口缴丁税,农村户口摊入田亩。

就好像杭州之事,就是城里人吃饱了撑的去鼓噪惹出来的祸儿。

至于松江府士绅的不满,自然源自太祖对这周围州府定下的重税制度。

此次税制大改,对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征收极为沉重赋税并没有变化,让地方上有些不满了。

“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可知也已!“

这即所谓“苏松重赋”,以全国1.76%的土地承担了全国将近七分之一的税粮。

这次税制改革,并不涉及税基,所以五府田亩赋税依旧,士绅还要承担丁税,可谓损失极大,尤以松江府为甚。

因为松江府开埠,大量农民涌入码头成为力夫,他们出卖劳动力赚钱养家,不再务农。

但是,他们的丁税却让地主承担起来,士绅们自然怨气很大。

“稍后,你可以悄悄放出消息,朝廷改革未完,现在只是完成大体框架。

对苏松,朝廷也是有考虑的。

当初国朝刚立,天下穷困,独苏松豪富,故而征收重税。

随着各地商贸发达,这种税制会缓慢调整。”

这话,不是魏广德自己决定的,而是和张居正、冯保商议后的结果。

锦衣卫把松江府、苏州府等地情况上报后,自然引起几人注意,连小皇帝看了锦衣卫简报,细问五府重赋后也是哑然。

几倍于其他州府,还维持了二百年。

在这里,魏广德没说五府被征收重赋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初张士诚因为所辖地区豪富,故而轻视朱元璋。

张士诚是真的富,有五府士绅支持,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轻易可以扩募大量士卒和明军作战。

而等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五府在向明朝上贡时却白班哭穷,真把洪武皇帝当傻子耍。

结果就是,有明一朝,对五府施以重赋。

起因,确实是张士诚,但根本原因还是朱元璋不满五府士绅对他的轻视。

而之后明朝各衙门有收税的名目,往往都是向五府征收,比如金花银,五府就占据超过一半的份额,还有工部的工料银,五府也是承担极重。

对此,京官上下都集体默契的无视了。

就算徐阶,也不敢提为苏松减赋之事。

而魏广德此时居然说起以后会帮助苏松减负,胡峻德立时瞪大眼睛,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魏广德笑笑,招招手让胡峻德上前,这才小声把户口制度的概念说了出来。

大明有户籍政策,只是分民户、军户等,现在魏广德提出的城乡二元制户口,就是把后世城乡区别体现出来。

乡下户口不用承担丁税,而是摊入田地之中由地主承担,但这类人自然不能进场做工,否则会处于双倍丁税处罚。

城市户口百姓要承担丁税,可以在城市务工,不管是码头、商行还是工坊都无限制。

这么做,也是因为松江府近半年出现大量农民入城做工,导致农村田地无人耕种有关。

也就是后世的抛荒撂荒现象,此时在大明就出现了。

一条鞭法确实定死了田亩税额,可毕竟分了粮赋和丁税两个科目,地方上调整也非常方便。

各地按照清查的人口确定了丁税总额,扣除城市男丁应该承担的丁税,剩下的分摊到田亩中,计算也非常方便。

虽然相比沉重的粮赋来说,丁税多寡不值一提,但消息放出去,多少可以让士绅稍稍安心,让他们期待后续朝廷的改革就是了。

甚至,如果松江府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男丁来此打工成为城市人口,他们缴纳的丁税完全覆盖松江府丁税总额,地主就可以只缴纳粮赋而不用摊丁税都是可能的。

魏广德把这些话一说,胡峻德就明白了,朝廷其实也是在用这个方法支持工商业发展,士绅们积极支持工商业,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好吧,大明终究是士绅说了算。

如果他们不支持工商业发展,商人做生意就会举步维艰。

给他们看到工商业发展的好处,他们自然知道该用什么立场对待这一场大变革。

实际上,地主士绅也不傻,徐阶不仅大量购置田地,也投资工坊,名下就有多间砂布工坊,就属于横跨地主和商人的集合。

魏广德去徐阶府上,一是表达朝廷对老臣的关心,还有就是希望把消息放出去,鼓励士绅拿钱出来做资本,发展工商业。

至于会不会有人假借农村户口打工逃避丁税,自然也是有办法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