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423渤海(1/2)

今日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只有微风吹佛,是个好天气。

天津城外直沽码头上锦旗招展,从天津卫城到这里的道路已经被京营官兵封锁,戒备森严。

随着城里一队车轿到来,码头上也活跃起来。

今天就是预定的水师大阅之日,没想到天气如此之好。

昨日还刮着西北风,在这样的天气下进行俞大猷策划的大阅,可是有很大难度的。

前两日的演练,可是把水师官兵累了个够戗。

谁能想到,转天天气就变得如此之好,也不得不让人感叹或许,皇帝,还真是天选之子。

魏广德的大轿在张居正后面,前面就是皇帝的龙撵,巨大龙撵彰显出皇家气度,实际上在三日前就已经让这些外国使团代表开了眼界。

是的,那就是豪华。

不过今日万历皇帝乘坐的龙撵又和那日他们看到的不同,而是最尊贵的大辂。

大辂不是用马牵引的,而是用大象。

实际上,在明朝流传的宫廷画像里,并不缺少大辂的踪迹。

它的豪华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高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宽八尺二寸五分,坐垫高四尺一寸有余,换算成现代的单位,高近4米,宽2.5米左右,坐垫高1.3米左右。

坐在上面,可谓一览众山小,好不气派。

车子四周垂挂着如意滴珠板,类似现在的流苏,不过这上面的珠子颗颗价值连城。

坐垫下方,是用红色的油漆涂满的箱子,分为十二部分,每一部分用金粉分别画上麒麟、狮子、犀牛、天马、大象、凤凰、孔雀、白鹤等12种禽兽。

大辂有两个车轮,车轮装饰也是非常豪华。

车轮外框涂上红漆,有18根辐条,每根辐条雕刻华美,就连钉子上都有花纹。

车轮的车心部分,用铜制贴金的莲花花瓣似的轮盘进行装订,车的牵引绳用的是皇家特有的黄色绳索编成的。

是的,这就是象车。

万历皇帝到天津一路上都是龙撵,其实是玉辂。

明朝初年,礼官制定了皇帝车辂形式,明太祖一共有五种车,分别是玉辂,这种车规格最高,一般用于祭祀等非常重要的场合。

然后是金辂,含金量极大,勤俭的朱元璋曾经下令,用铜代替金,礼官认为用金子也花费不了多少,朱元璋却说自己富有四海,这么做绝不是吝啬,而是为了给天下做个表率。

接下来就是革辂、象辂和木辂了,这三种车使用的场合比较普遍,皇后、妃嫔也能够使用。

礼制是这么规定的,但是朱元璋并不是这么做的,到洪武六年,天下差不多安稳的时候,朱元璋才着手去办这些事情。

但是依然没有制造玉辂,因为这种车过于耗费民力物力,朱元璋自佃农起家,深深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直到永乐三年,皇帝才完全制造出了全部出行车辆,分别是大辂、玉辂、大马车、小马车、步辇、大凉车辇、板轿等车。

大辂和玉辂,车体上都装饰了大量宝玉,只是一个用象牵引,一个用马匹牵引,都是皇帝车驾里最尊贵的车辆。

此时,司设监的卥簿、仪仗大量的旌旗和华盖都已经退到一边,张居正带着魏广德等朝臣已经侯立在大辂旁。

冯保上前请示,万历皇帝这才走出轿厢,沿着台阶一步步下来。

在朝臣一侧的外国使团一下子都瞪大眼睛,也只有朝鲜、琉球两国使团,因为频繁朝贡大明的原因,所以见到过大明皇帝身穿的冕服。

是的,感觉今天很重要,所以万历皇帝一身冕服前来参加水师大阅。

这无疑,让水师大阅的档次大大地提升。

原本,礼部是建议皇帝着甲观礼,不过昨日小皇帝心血来潮,打算以冕服观看大阅。

因为这事儿,昨日礼部和内阁还在御前好一顿拉扯。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有这样的规定,也就限制了皇帝穿戴衮冕服的仪式,祭天地、宗庙。

通天冠服则是社稷等祀使用,其余仪式并没有严格规定,可以皇帝自选。

小皇帝也是因为此条,认为只要皇帝觉得可以,其实除了天地、宗庙、社稷等重大祭祀活动需要按照太祖规定穿戴外,其他活动皇帝可以自选穿戴衮冕服、通天冠服和皇帝常服。

既然自选,他选择明日以衮冕服观礼水师大阅,并没有破坏礼法。

其实,反对的主要来自礼部,冯保也不同意。

而支持者自然是次辅魏广德、兵部张科,辅臣申时行犹豫后还是表达了支持。

实际上,魏广德多多少少是已经感受到小皇帝有试探百官的意思。

倒是最主要的大臣,首辅张居正态度棱模两可,这次并没有和冯保站在一起反对。

此外,定国公徐文璧等武臣勋贵,都也表达支持皇帝的决定。

在任何时候,勋贵都是站在皇帝一边,除非皇帝的决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最终,因为没有得到张居正的强力支持,万历皇帝选择着冕服观礼成为最终决定。

其实,衮冕服的意义不止是皇帝着装那么简单,其价值是仅次于传国玉玺一样的存在。

“衮冕”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礼服。

而改朝换代,根据古代的礼制,必须行登基大典,着衮冕,以传国玺昭示天下。

故每逢乱世除了传国玉玺,衮冕就是另一个争夺的对象,以示传承之意。

“这就是明国皇帝的礼服吗?”

“听说这是最正式场合才能穿戴的,就是太远,看不清上面绣的是什么,真是可惜。”

“应该是明国最好的纺织品了,如果能够拿到运回去,各国王室一定会为了它们掏出大价钱。”

“明国皇帝头上戴的那个是什么?明国皇帝的王冠吗?”

一群欧洲人在那里小声讨论着万历皇帝身上的冠服,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但隔得老远也能感受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威压。

那日在天津卫城门口迎接皇帝,他们还能清楚看到明国皇帝那张明显稚嫩的脸,而今日再见,在冕冠十二旒玉珠的遮挡下,让他们心里生起了种神秘威严的感觉。

“听说他们的皇帝有几辆马车,哦,还有今天这辆象车,真好看。”

“是的,让我大开眼界。”

几个代表还在小声讨论,几个机灵点的使团代表已经回头对身后的人吩咐道:‘记住这些,回去画出来,让国王和王国的贵族也看看明国王室出行礼仪。’

毫无疑问,这里大部分国家的礼仪制度和大明不同,毕竟大明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礼法。

虽然改朝换代难免会有所变化,但明朝礼法设置之初就是参考周礼和汉唐礼法而成,算集大成者吧。

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传承,都是觉得好就学着弄起来。

一乘步撵被抬了过来,万历皇帝坐上步撵,四个强壮的太监抬着步撵在华盖前呼后拥下向着码头而去。

码头上,停靠着四条大型封舟,都已经张灯结彩,大量水手站立在船上各处,跳板已经搭好,就等皇帝和大臣们上船就可以出航。

步撵直接抬上封舟,之后是冯保、张居正并排而行,身后依次是内廷太监和朝廷主要随行官员。

而其他随行官员和各国使团代表,则被鸿胪寺官员引领到其他几条船上。

一切早就做好计划,执行也是井井有条。

很快,人员上船后,随着号角响起,四条封舟离开码头,顺着内河向着不远处大海驶去。

直沽在今天津市内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汊口一带,东汉末年就逐步形成了以海河为中心的内河航运网。

隋朝开凿大运河,连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使天津地区航运由区域性转为全国性,为天津港日后成为中国北方水陆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

天津地区最早形成的海港是唐代刘家台,而直沽是金元明清时期转运漕粮为主的内河港。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以及戍守军卒的衣食住行用,尤其是粮、盐等都要从全国各地征集筹运。

后世的天津港,则是在塘沽兴建码头使天津内河港区逐渐向深水域延展的结果。

其实,此时大部分所谓海港,都是依托河道建立的内河港,这种港口便于防守,只需在河道入海口设置炮台就可以封锁海面,保护港口。

而没有码头,大量士兵和补给就不便于快速下船登陆,只能靠船上少量舢板运送,费时费力。

所以,明朝以往对于海防的轻视也在于此。

当然,虽然不利于大军运动,但却非常适合倭寇侵袭。

这也是嘉靖中后期,倭乱兴起时海防一团糟的原因之一。

封舟顺水而下,很快进入渤海湾,此时下层水手已经开始划桨,为封舟提供动力。

小皇帝第一次出海,甚至也是第一次坐上大船,他登上船尾高楼,扶着栏杆四处观望,显得即兴奋又好奇。

不过,当封舟驶出内河进入渤海湾后,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小皇帝在惊讶的张大嘴巴。

还是那话,没有亲眼见到,单靠书里文字记录,很难理解到大海的辽阔。

虽然大海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除了水还是水。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