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296手下留情(1/2)

东林党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四十余年时间。

“东林党“是明末时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从万历时期萌芽,天启年间兴起,,直至崇祯时掌权,最终彻底亡国。

可以看见的是,东林党的兴起之路与明朝的灭亡之路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

伴随着东林党在朝政上的彻底掌权,明朝也一同随之滑入深渊。

东林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顾宪成创办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在万历二十二年被万历皇帝削去官职,遣送回乡。

回到无锡后,顾宪成利用自己的文学底蕴,修复了东林书院,并召集了一批失意的官僚和学者,发起“东林大会”,形成了以讲学为名、讽议朝政的组织。

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量士大夫和在野政客的参与,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舆论中心,进而形成了与齐党、浙党等政治派别对抗的“东林党”。

东林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时期,在天启帝朱由校即位后,东林党一度掌控朝政,但由于天启帝更信任宦官魏忠贤,东林党受到压制。

魏忠贤借助天启帝的保护伞,对东林党人进行打压,导致东林党人被逐一清除。

崇祯帝即位后,虽然重用东林党人,但由于东林党内部缺乏一致的政治纲领,最终在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中蹉跎岁月。

说到底,还是因为东林党自诞生就是个没有统一纲领的组织,就是一群朝堂失意者希望重返朝堂而临时组合在一起,相互提供帮助。

也因此,东林诸人都各有各的小心思,根本就不能形成合力。

不过现在,距离东林党形成还为时尚早,魏广德也没有意识到这些。

毕竟,都是十多年后的事儿。

东林党虽然名气很大,可终究贬大于褒,更多还是被人后人咬牙切齿的议论。

现在的魏广德,还在考虑怎么让邹元标躲过这次劫难。

再怎么说,这个憨憨还是江西老乡,他要是见死不救的话,多少会让其他江西老乡心寒。

芦布离开以后,魏广德也无心处理政事,就在思考应对之法。

张居正那边,此时怕已经咬牙切齿,誓要撕碎邹元标了吧。

冯保估计知道了,也会是这个心态,好不容易才有了几日的局面。

想到之前陈矩给他的消息,魏广德相信肯定冯保又会把这事儿往上靠,说邹元标欺负皇帝年幼,廷杖之后,要么罢官,要么流放。

当然,这是最坏的局面,到这份上,魏广德也没法以老乡的身份在小皇帝面前求情。

而此时刑部后院,魏时亮值房里正在爆发一场激烈的争吵。

是的,魏广德能听到消息,那说明消息早就已经扩散开来。

自己衙门里的观政士上奏弹劾首辅,在当下的局势下还不依不饶,可不就让刑部上下一阵侧目。

魏时亮听到消息以后,也是被气个半死。

之前魏广德也和他说过,让他招呼下在刑部的人,别往上凑。

之前,因为上奏的人多,特别还是新科进士的第一次奏疏,因为法不责众的想法,魏时亮也没有多说什么。

可即便这样,魏时亮还是在昨日就对邹元标等新人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再上奏了。

但是结果呢?

转天,邹元标就把奏疏递上去了,继续咬着张居正不放。

“邹元标,昨日我已经和你说的清楚,此事是宫里的决定,不能掺和其中,为什么你就是不听。

赶紧的,去通政使司把奏疏要回来,或许还能把事儿平了,不然你未来仕途难料。”

此时的魏时亮已经直呼邹元标的名字,是在把他气得不行,说了半天还是不为所动。

不管怎么说,他一个官场前辈如此苦口婆心,难道是要害他?

“尔瞻心性已决,此事绝无更改。

首辅不忠不孝,还要陷陛下于不仁不义,是在可恶。”

邹元标低着头,虽然对魏时亮的态度有所不满,但终究是科举前辈,他也不敢造次,但仍旧坚持自己的主张。

“此事是魏阁老的的要求.”

刑部魏时亮还在劝说邹元标,而芦布已经快步出了皇城,直接前往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就在皇城之外,距离不远,所以芦布很快就到了。

还好,邹元标的奏疏还留在衙门里,暂时没有往宫里送。

找到人,芦布快速把魏广德的意思告知对方。

“奏疏先压一压,暂时别送进宫里,等邹元标自己来拿回去。”

“可是有规矩”

“不要说规矩,就是一天时间,你们很容易做到,又不是让你们私自拿走这份奏疏。”

“最迟明日早上,奏疏一点会送进宫里。”

“行。”

这边安排好,芦布马上就火急火燎往刑部去。

于是,在魏时亮值房里,芦布看到了低头不语的邹元标。

“魏大人,只是阁老给你的字条,通政使司那边先把奏疏压后一天,今日无论如何要让他去把奏疏收回。”

没有避开邹元标,芦布也意识到这是个犟种,干脆就当面,看似压低声音对魏时亮说道。

以势压人,这是官场常态。

对于大部分执着于官场的人来说,知道魏广德的态度,大多都会因此而转变。

不过,也不知道邹元标到底是为了在万历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亦或者他真的坚持“礼法”,在卢布表达意见后,邹元标依旧不为所动。

正常人做事,自然有自己的目的。

这个时候弹劾张居正,为非就是为名为利,甚至借此讨好魏广德,希望得到提拔。

可魏广德态度明确,皇帝态度明确的情况下,依旧如此坚持,就殊为不智了。

“魏大人,再劝劝,若真劝说不动,散衙前给内阁递张条子。”

芦布离开前,拉着魏时亮到值房外小声嘀咕道。

等芦布回到内阁,把刑部那边的事儿一说,魏广德也是气得不行。

真觉得中了个进士就不得了,一辈子蹉跎的进士多了。

魏广德稍微思考便下定了决心,等此间事了,这个人绝对不能留在京城,有多远滚多远,发配到边远的下等县去混到死好了。

实际上,对于邹元标,魏广德有所耳闻。

年初在江西会馆还见过他,不少人都说他是这一次来京城会试的举子中才干最为出色之人。

吉水那地方,当初出了多少大明朝的达官显贵,所以书香气极重。

而这个邹元标少年时拜师嘉靖进士胡直,随其出游,遍历名山大川,拜访了诸多书院,饱闻各家学说,是个有见识的。

这点,起点倒是比魏广德高得多。

魏广德出举前也曾把江西的山山水水游遍,诸多书院也都一一拜访过。

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然此观点其实在古代也很受质疑,因为许多学问大家坚持的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此间其实就关键的三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这三点的含义。

读万卷书就是博览群书,掌握理论知识;行万里路是指要在生活实践和大自然的游历中去体验去发现。

只有万里路,才能看得远,才能让已有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

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指要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就要“躬行”,就要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陆游在诗中强调了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凸显了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不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却是有失偏颇的。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非是对立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据说是杂文家刘齐提出来的,而明代董其昌《画旨》中记载的是: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不过魏广德的看法则是后世通俗的看法,加上他在大明朝的亲身体会,和书上记录却是不同。

读万卷书就是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

行万里路也是为了走入仕途,不远万里到京城参加会试、殿试求取功名,能够入朝为官为皇上办事,并且发挥自己的人生意义。

书读得再多,不能进京城参加会试有个屁用。

魏广德务实,面对邹元标这种愣头青却也是毫无办法,只能想着远远大发了免得惹祸上身,凭白丢了前途。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