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279矛盾(1/2)

“有矿。”

李如柏双眼放光说道,老哥说了这么多,他也不是笨蛋,自然就想到了。

“哈哈.”

李如松大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道:“这次你出去,顺便查查附近那里出产宝石,尽快控制那些矿场。

你要知道,大明的那些矿山都是朝廷的,因为需要才会允许开矿,产出也多是朝廷自用。

像宝石矿这种,还没人听人说过。

只要咱们能抢先占下缅甸的宝石矿,还有那些出产金银的矿山,那可不就有源源不断的财富进账。”

“对对对,还得是大哥看的远,我这就带人出去把矿山占了。

指不定还有多少人惦记这些矿山,就云南那边就有不少商人每年都往这边跑几趟,怕是早就在打这些矿山的主意了。”

李如柏这会儿也有些急了,云南那帮坐地户,怕是早就对缅甸的这些资源眼红得紧,只是碍于缅甸有自己的王朝,自己的手伸不进来。

以后,这里成为大明的土地,那帮人肯定要拾掇着沐王府那边想办法过来搞矿的。

谁想要吃独食,肯定绕不开云南的土皇帝沐家。

就算现在缅甸的土皇帝成了他们李家,可也不能和沐王府闹得太难看。

惟一的办法,就是抢在沐家前面把这些矿山搞到手。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就是这个道理。

大明从立国开始,对于开矿的总体政策就是禁矿,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开矿的利润可比种地高太多了。

要是运行民间开采矿山,那大家都为了利益奔着挖矿去了,谁还会安心种地?

而且,开采矿石许多时候还会损害农田,和他的基本理念相悖。

大明,终究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度。

最起码,朱元璋是这样想的,所以对于工商业的政策,和禁矿政策一样,都是偏向于保守。

除了开国那段时间因为需要商品流通,短暂支持了一阵子,之后就以户籍的理由开始大肆限制。

只是限制,不是完全禁止。

因为朝廷也需要商人沟通市场,贩运货物满足百姓的基本需要。

对于开矿,一般都是以朝廷为主导,朝廷需要什么就开采什么,并不以获利为主要目的。

民间开矿也多是铁矿为主,生产农耕器具,限制颇多。

当然,虽然朝廷禁止民间私自开矿,但面对矿山的暴力,地方上许多时候都选择阳奉阴违,私下里偷偷开采。

而之后的明朝历代朝廷,也大多支持朱元璋的理念,特别是担心矿工聚集而生出事端来。

明朝时期的矿业和现今的矿业最大不同在于,安全性非常低,矿难风险远高于现今,所以当时从事开采矿业的人普遍被视为豁出性命的亡命之徒。

比如明末辽东乱起,经略熊廷弼就非常排斥招收矿工。

他认为矿徒们穷凶极恶、唯利是图,难以驯化管理成军,还容易惹出祸端。

这点,就和戚继光的理念完全相悖。

戚继光更看重矿工的凶悍脾性,再有相互的协同性,可以让他设计的军阵能够相互协调运转,造成最大的杀伤力。

可以说,各人对此有各人的看法。

戚继光知道矿工凶悍,但都是为了财,所以以利诱之。

而熊廷弼则只看到矿工桀骜难驯,所以就完全排斥他们。

在他眼里,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维护利益必然会抱团抵抗朝廷的管理、封禁,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在历史上,从明初到明末,矿工闹事就屡禁不止,例如正统年间爆发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就是朝廷为解决财政问题开矿引发的矿工作乱。

此后成化朝、嘉靖朝均为解决财政困境而复开过,但是都因为矿工骚扰而再次禁绝。

所以到了万历朝,官员们总体来说依旧反对开矿,毕竟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个容易引发时段的地方,如果禁矿就可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有这种思想存在,所以他们反对反对开矿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下面一些地方私自开矿,其实还真多和朝中大臣关系不大,也多是下面人在做。

当然,他们禁矿,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事儿,那就是矿税,说起来也是属于大明朝的工商税。

不管是成化朝还是嘉靖朝,亦或者后来闹出巨大风波的万历朝,朝臣们,特别是南方的朝臣们最敏感的其实就是担心朝廷、皇帝因为矿税而对工商行业打主意,征收工商税。

北方士子稍好,南方士绅经商成风,要是朝廷严格收税,那就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

反正此时的大明就是这样,朝廷和民间都有开采一些矿山,但是总量有限,能满足自身需要即可,并没有大规模开采各种自然资源。

魏广德当然知道工业发展离不开矿山开采,但他做的更多的还是沟通商贸,通过贸易赚钱。

现在国内的矿产资源还是能保持供需平衡的,所以他是根本就没往开矿这方面去想过。

毕竟,后世开矿引起的环境污染,还有矿山的安全性,他很清楚,所以他对开矿并不十分热衷。

煤老板的传说,他听说过,但那不过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之后几年又有多少人还注意到这个群体,大多都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消失了。

这次稍微注意缅甸,还都是冯保的提议。

在他习惯的思维里,都是在国外募人挖矿,至于污染和安全,跟他有什么关系。

而李如松知道朝廷对于矿山的政策,也就是打算搞个既成事实。

一直都存在的矿山,就算大明管理这片区域,也不能说停就停,说禁就禁。

所以,他有把握让这些缅甸的矿山继续开采,为他们李家赚取源源不断的财富。

李家就在这里,再有京城的支援,根本不怕云南沐家。

大不了分出一部分利益给京城那边的人,反正李家还是有得赚。

“多带些家丁过去,到时候占下矿山就让家丁带人守在那里,别管是谁都不用管。”

李如松继续给兄弟交代道。

以后李家要在大明混下去,京城那边的孝敬怕是还要增加,就从这些矿山的产出里面出好了。

李如松打仗是不怕死,但脑筋还是蛮灵活的,否则也不可能带领明军打那么多胜仗,特别是之后在朝鲜的对倭作战。

那场战争,明军可是没占到兵力优势,也就是火器犀利,外加倭国没有的精锐骑兵,让明军有更多的战法用到倭人头上。

“哥,我这就去调兵。”

有了捞钱的法子,李如柏此刻片刻都等不及了,就想马上动身。

他不是傻子,此时缅甸的现状,若不尽快把这些矿山拿到手里,不说别人偷采偷挖造成的损失,就是矿山里多少总有些库存吧。

要是管事儿的人看着此时缅甸的混乱,心生贪念之下会不会监守自盗,也不好说。

“出去小心点,现在缅甸那些残兵败将还没有全部臣服。”

看着小弟跃跃欲试的样子,李如松还是提醒道。

搞钱重要,可自家兄弟的命更重要。

他可不想因为一些身外之物,就让兄弟身临险境。

当然,支走李如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想留他在东吁城里,一天到晚想着那批贡品。

早晚会出事儿。

看着李如柏出门,李如松又扳着手指算了算,清单应该已经到老爹手里了吧,也不知道自家老爹看着清单上的东西,会不会也想兄弟那样眼热。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想想感觉不会,老爹眼光还是有的,那些钱能贪,那些不能贪,他心里其实清楚的很。

正如他所想,京城文书发出去几天时间,他就受到了第一次缴获财宝的清单。

十多箱宝石玉器,还有几十万两金银,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用黄金白银和黄铜制造的精美器物要上交京城。

看到清单,李成梁就已经挪不开眼了。

这笔财富太大的。

就是那十多箱宝石玉器,至少也是十几、二十万两银子,还有近五十万两黄金白银,这得是多少钱呐。

官做到总兵,每年经手的银子也不少,可是也没这么多。

“咚。”

李成梁的手狠狠砸到桌子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留在东吁城里的财宝有这么多,那水师到底从城里带走多少财富,简直不敢相信。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