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心态过敏(2/2)
当然,艺术片除外。
很多艺术片的表现形式就是注定赚不到钱的,外加投资也小,投资人也不指望能赚钱,甚至不指望回本,就是为了冲击A类电影节,给制作方提升口碑用的,这种情况不做考虑。
但是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叫座不叫好,就有些悲催了。
对于主创和投资人来说,这种情形出现也很尴尬,耳边一片叫好之声,一看票仓,空得能跑马。
甚至很多叫好之人,都未必看过这部片子。
在白井英二看来,《告白》的确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但是由于这部片子风格化也相对浓烈,白井英二害怕除了专业影评人外的普通观众不喜欢。
当然,白井英二料想这部片子无论如何是要比《白夜行》剧院版要强的,不说别的,光是藤原圭的个人号召力就甩出仲代英及好几条街去,“鬼才作家首次执导电影”
的噱头也相对响亮,所以他觉得怎么样,这部电影都不会比《白夜行》的票房表现差。
15亿票房应该是不成问题吧?
点映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有关于这部片子的各种影评和讨论便出现在各种杂志报刊,甚至娱乐节目上。
《告白》一词不断出现在潜在观众的视听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他们走入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兴趣。
点映会后第三天,千叶慎一的评论文章在报纸上刊登了,这位评论家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 “《告白》——90年后最好的日语悬疑电影。”
“看过这部片子,我只有一种感受,藤原圭不愧是年轻一代最出色的作家。”
“电影导演,其实有另一个称呼,叫做电影作家,本质上也是作家的一种。
不同的是,编剧通过纸笔写作,而导演通过胶片写作。”
“这部片子是藤原圭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自编自导的影片。
我对藤原圭的创作编剧能力是有着非常高的信任的,所以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已经料想到了这部电影的剧情会非常精彩,但是作为导演,是否能有着出色的镜头语言的能力,将那精彩的故事表现出来,我还抱有疑虑。”
“然而,电影开始不到一分钟,我就彻底打消了这份疑虑。”
“作为导演,电影手法非常老辣,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将极丰富的内容,注入到电影片段当中,却并不会感觉到纷乱冗余,这体现了藤原圭非同一般的导演功力。”
“电影手法堪称华丽。
甚至这部电影当中,作为导演的藤原圭还略胜作为编剧的藤原圭一头。
明明是新人导演,却演化出了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且运用起来极为老辣,令人惊叹。”
“……”
千叶慎一把藤原圭夸了一通,这么高的评价,这也的确刺激了一部分观众,让他们产生了去剧院一探究竟的想法。
但是也有一些人说风凉话,因为千叶慎一对藤原圭作品一向评价颇高的缘故,有些人甚至给千叶慎一起了“藤原圭的职业马屁家”
称号。
觉得这篇文章是马屁家故技重施了。
千叶慎一也算是道心坚固,没有为了撇清关系,而刻意去给出一些批评性评价。
而是在文末给出了自己对《告白》这部电影的总结性评价:这是一部佳作,喜欢悬疑风格影片的观众推荐观看,相信看过电影的你,会赞同的我的评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