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这工作不轻省(2/3)
自己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之前每次来个人,自己就得打碎一麻袋棒子面。
“行了!
你忙活着吧,我还有事儿要忙。
打碎的棒子面你先拉到一旁放着,等我检查完质量后再封口。”
“知道了。”
周文忠也拿着菜刀忙活了起来,张秀芳看了一会儿后就离开了。
看着玉米棒子一根根的丢下去,打碎之后又流了出来,感慨着:时也命也。
5袋玉米棒子很快就打完了,把砍下来的玉米棒子用脚踢到一边。
再次拉起板车,踏上了“征途。”
这次装了6个麻袋返回,机器又响了起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墙上也没有钟表,只能看天色来判断,机器旁边已经堆了26个麻袋,周文忠已经累瘫坐在了地上,自己整个背部都是疼的,腰也疼,全身上下都没劲,中午也没吃饭,根本就顾不上吃饭,早就饿过去劲了。
这时候张秀芳也走了过来。
瞅见周文忠的这个状态笑了笑,然后把自己棉袄的袖子往上提了提,弯下腰把手伸进麻袋里搅和了一下,从麻袋里抓出一把棒子面瞅了瞅,最后把每个麻袋都检查了一遍。
走到墙角的位置,又拉过来一把地秤,把法码拨调到了某个位置。
周文忠看着她的举动心里不屑一顾。
“嘁……给老子两个吸铁石,我让你一袋少20斤。
这活儿我熟啊!”
“别坐着了,赶紧过秤,马上就下班了。”
周文忠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腰疼!
背上也疼!
也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从床上爬起来。
猛地一使劲,麻袋砸在了地秤上。
“悠着点儿,这秤还要呢!
这可是新秤!”
“知道了。”
张秀芳手里拿着个铁簸萁,看着秤杆。
或是从麻袋里抓出一些,或是往里添一些。
周文忠这时候正俯身看向这个底层,上面写着:广州衡器厂,1959年出品。
其实真正做到统一的10两一斤,是在1958年时候。
老秤是一斤16两。
也就是每两31.
25克。
在解放后至1958年,除了东北三省,其他的地区,包括京城也是用的老秤。
在1956年时候,又实行起了一阵子18两秤。
也就是16两再加上2市两。
这就是老秤的两种区别。
1958年时候,正式!
全国!
全面型的废止16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50克一两的标准。
所以,全国的衡器厂都在1959年初做出了调整。
“别瞅了,赶紧抬下去,再换另一袋。”
周文忠把秤上的麻袋搬下来,又换上一袋新的,手里拿着绳子系着麻袋口,先系一下,再把绳子窝个圈,麻袋揪揪套进去,再折一下,最后再系个活扣,嘴里也说着话。
“这活儿也不难啊,我一下午就弄了26袋,如果我上午也过来干活的话,我一天就能弄50袋,一袋1分钱,我一天工资都5毛钱了!
一个月下来就是15块钱。”
“呦,算数挺快的啊!
你什么学历?”
“初中。”
“原来是初中毕业,怪不得算这么快。
你忘说了一点儿。
每个礼拜必须休息一天。
一个月休息4天。”
“那我把这4天的活儿,平均摊下去做,不就行了。”
“呵呵,等你过几天再说这话吧。
去北墙那边,地上有画好的白线,这是你和马二宝堆放麻袋的地界。
等明天他来了后,你和他搭班干活儿。
具体的劳动成果怎么分?
等明天你们俩自己决定。”
周文忠说着她说的空地瞅了瞅,然后问道:“我自己干,不行吗?”
“自己干?
你要是能把麻袋提溜起来再说吧。
你以为这活儿轻快吗?
等你往上堆的时候就知道了,估计你和马二宝俩人都干不动,越往上堆放,越难!”
周文忠看了看旁边如山的麻袋,已经放弃了刚才的想法,又看了看其他人两两相互配合搭配着往上摞麻袋,爬高上低的样子。
“你要喝水的话,门口的桌子上有暖瓶,都是开水。
记得拿个搪瓷缸子。”
“我买不起。”
张秀芳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帮着周文忠系绳子。
“一共25袋,剩下这半袋就先放着,明天留着添秤使。
你把这些麻袋都拉回去,横着堆放,我好记数。
一定不要竖着放。”
“知道了。”
周文忠揪着麻袋放在了一块儿薄木板上,然后弯着腰,向着刚才所说的位置,拉了过去,刺啦刺啦的响了起来……… 看着码好的麻袋,周文忠喘着粗气,伸手进怀里,从空间中取出碗,走到门口位置,拿着藤条暖壶倒上一碗温开水,先是漱了漱口,往旁边地上一吐,再然后咕咚咕咚连喝两碗。
“嗝……”
又倒出一些水涮了涮碗,把水泼在地上。
伸直了腰板,抻一抻自己的胳膊腿,双手放在后腰上,挺着肚子扭来扭去。
一旁坐着记录的粮站正式工,40来岁的中年妇女看着周文忠的举动,有些好笑。
“你准备去当文工团员啊?
跑这儿表演节目来了?”
周文忠瞥了她一眼说道:“我腰疼!”
“哈哈,腰疼?
你年纪轻轻的知道腰在哪儿吗?
你还腰疼。
哈哈哈…………”
这老娘们把周文忠吓得落荒而逃。
“占老子便宜!
呸。”
一溜烟跑回自己的操作台,张秀芳从远处拿着个本子走了过来,周文忠把碗放回空间里,张开手掌揪着上面已经磨破的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