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1/2)
炮台,就是架设火炮的台基,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工事。
一般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具有两门以上的火炮,是旧时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构筑的永备炮阵地。
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的火炮。
阵地为永备工事,比较坚固。
由于现代战争的变革和火炮的机动性,炮台已不再作为战时工事,因此遭到了遗弃,只有一些具有战略意义或历史意义的炮台被保护下来,并成为历史遗址,如中国沿海城市的厦门胡里山炮台、上海吴淞口炮台、烟台东西炮台和旅顺电岩炮台等。
这些炮台架设的多为近代岸炮,在抗击外来侵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炮台是在海防、江防和边防要塞中构筑的一种火炮阵地。
分明炮台和暗炮台,用块石砌筑,每个炮台可置数门至数十门炮。
火炮呈圆形、新月形,成一字形排列。
相关记载 1、旧时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构筑的永备性火炮阵地。
一种旧式的固定的火炮发射阵地。
构筑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
《清史稿·兵志三》:“以亲军炮队营驻大沽炮台。”
如:上海的吴淞炮台。
2、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炮位或平台,亦作“礟台”
。
修筑在江海口岸等险要处用以安放大炮的工事。
宋陈规《守城录》卷一:“城面地步不广,必然难安大炮,亦难容数多。
虽有炮台,炮台地步亦不甚广。”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台。”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张尚书筹议慑服邻邦先图自强疏》:“烟台无礮台,无陆军,又无兵船,先无自立之根本,转恐无以制人。”
王闿运《到广州与妇书》:“乡村族居,多建礮台。”
1、天津大沽口炮台 中国近代史与大沽口炮台有着紧密的联系。
19世纪30年代,英国侵略者向我国大量倾销鸦片,残害中国人民,造成大量白银外流。
在北方,鸦片经大沽口进入天津。
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触怒了英国侵略大沽口炮台上的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者,于1840年6月悍然挑起鸦片战争。
8月,英军入侵大沽口,提出割地、赔款等无理要求。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同意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巨额赔款、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先后四次入侵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军民奋勇抵抗,同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战败后,清政府意识到了大沽口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1858年7月,咸丰皇帝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海防军务,镇守大沽口。
他在大沽口原址重建新炮台,增高、加宽、增厚旧炮台。
修建后的炮台共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两座,分别以“威”
、“镇”
、“海”
、“门”
、“高”
五字命名。
后又在北岸石头缝中增建一座炮台,作为后路策应,俗称“石头缝炮台”
,因它的位置在西北方向,西方文献又称之为"西北炮台"。
此外,僧格林沁还增强了炮台的布防和火力配备,加强守军的战备训练,做了一系列的战备措施。
2、广东虎门炮台 乾隆中后期开始清王朝政治日趋腐败,国力日渐衰落。
西方各国开始觊觎中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
清朝内部坚决主张禁烟的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到达广州,查禁鸦片,收缴鸦片两万多箱,从6月3日到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同时与爱国将领关天培在东莞县虎门积极布防,设置炮台11座,大炮300多门。
但腐败的清政府却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1841年1月7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派兵突袭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生等英勇牺牲。
主张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义律求降,答应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等通商口岸、赔偿烟款。
道光帝感到失地赔款,严重损害了清朝声威,于是下令对英宣战。
义律于2月25日率军舰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战,守卫战士多次击退英军,但始终等不到援军。
他们一直坚持到晚上,终因寡不敌众,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现在虎门炮台上的“义勇之冢”
,埋葬的就是当时抗击英军的部分士兵。
虎门白草山西麓沙角炮台后方还有“节兵义坟”
,埋葬着1月7日牺牲的陈连升和大部分士兵。
3、厦门胡里山炮台 位于厦门岛西南部,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当初修筑此炮台用了五年时间。
炮台上最有名的是当时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巨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达6460米,花费白银5万两。
该炮在抗战初期还击中过一艘来犯的日本军舰。
1997年9月,胡里山炮台设立了荣光宝藏博物院,其中展出的一门小炮是葡萄牙人于十三世纪制作的,长11厘米,重0.
22公斤,直径2.
4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炮。
所以,胡里山炮台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两门炮。
4、澳门大炮台 澳门大炮台 澳门大炮台(FortalezadoMonte)(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位于大三巴牌坊附近。
历史上曾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重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也是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是澳门主要的名胜古迹。
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御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
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钢炮,现今古炮已失去军事作用、但成为澳门的重要历史文物和见证。
炮台上有一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古树参天;巨型钢炮,雄踞于旁。
台上留存着不少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
如炮台上的古塔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之一。
空地中心右侧的古钟,由著名铸炮专家铸造,曾被运回葡萄牙,几年前又由修女会转赠回澳门。
炮台入口处的石雕,纪录了这座炮台抗御外敌的战绩。
炮台四周环境优美,可俯瞰澳门全景,还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
大炮台上有两个博物馆,一个是澳门博物馆,直通大炮台下面的大三巴牌坊,另一个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介绍大炮台的历史。
5、深圳赤湾左炮台 左炮台位于深圳鹰嘴山,沿上山公路前行约百米,就看到炮台城的城门。
拾阶而上,右边立有一块块诗碑,上面镌刻着林则徐的诗词,这是1990年江总书记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而题写的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赤湾左炮台 左炮台就在鹰嘴山上顶。
据了解,赤湾原有左右两座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共有生铁炮12门,都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
的蛇口半岛顶端,踞山面海,左右炮台成犄角之势,钳制赤湾港口,雄视伶仃海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主要的海上屏障。
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时,曾重修赤湾炮台,为禁烟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利用炮台,在伶仃洋、穿鼻洋大败英军。
历史沧桑,赤湾炮台现在只剩下左炮台保存完好,当地有关部门曾于1985年对炮台进行修复。
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拨170米的鹰嘴山头,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
全长26.2米,宽15.5米,台高4.5米,围墙高3.7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
南面的高台宽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