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骑兵与手铳(2/3)
余毕池对杨鹏不行跪礼倒也没有什么办法,只是拱手说道:“游骑将军别来无恙!”
昭武校尉又指着旁边的中年人说道:“这是舍弟余毕仁!”
那个中年人拱手行礼,唱道:“余毕仁见过游骑将军大人!”
杨鹏听到来人的自我介绍,知道这是汴京八大商号之一的余家余毕仁。
余家经营粮食,利用余毕池管粮通判的身份调集船只,从运河进来大量的南方大米在京畿销售,获利匪浅。
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北方越来越依赖南方的粮食供给,余家的生意是越做越大。
这余毕仁来找自己做什么,难道他也要买镜子?
杨鹏正在那里琢磨,就听到余毕仁说道:“游骑大人的镜子生意越做越大,令人羡慕!”
杨鹏呵呵笑了笑,没有回答。
余毕仁说道:“在下想每个月和游骑大人购买三百面小镜子,贩到南方去售卖!”
原来真是买镜子的。
杨鹏笑道:“余公也要买镜子?”
余毕仁说道:“不少漕船回南方都是空船回去,不贩卖些东西实在太可惜了。
游骑大人的镜子十分新奇,一定有销路。”
杨鹏笑道:“这镜子要用透明玻璃做成,成本颇高!”
见杨鹏一上来就说成本高,余毕仁知道李植这是要讨价还价了,拱手说道:“在下一年买三千六百块镜子,游骑将军大人能让利多少?”
杨鹏突然想到这余家做粮食买卖,自己是不是可以跟他买些养猪的麸皮和米糠呢。
如今杨鹏养着大量的猪仔,每个月需要大量的麸皮和米糠,靠小商贾从各地贩卖推高了价格,如果有余毕仁从江南大批贩来,成本会低一些。
“余公,我想和你买大量的麸皮和米糠,不知道可行否?”
余毕仁闻言一喜,拱手说道:“麸皮和米糠是贱物,我在南方积存甚多。
游骑大人要的话,我可以运来便宜卖给大人!”
杨鹏这才欢喜说道:“如果这样的话,我的小镜子可以便宜些,九两一面卖给余公!”
余毕仁说道:“游骑大人再便宜些!”
“已经是成本价了!”
“游骑大人说笑了!”
“确实是成本价!”
和余毕仁讨价还价一番,杨鹏最后死死咬住了九两银子的底价,和余毕仁说好了三百面小镜子一个月的生意。
李植又和余毕仁订下了买麸皮和米糠的生意,让余毕仁以优惠的价格从江南运来这些猪食。
谈了一个小时生意,双方都比较满意,昭武校尉?
余毕池便带着弟弟回沧州城了。
四月上旬,杨鹏的镗床已经造好了三个月,工匠们已经生产了六千多把新枪。
杨鹏的一万新兵已经人手配备一把燧发步枪,并且每天打靶。
经过几个月的射击训练,大多数新兵都能在两百米距离打中人形靶,平均下来十次射击能上靶八、九次。
再练几个月,估计士兵们就能次次上靶了。
杨鹏如今拥有俩万八千士兵,这些士兵配备燧发步枪,战斗力远强于这个时代的其他步兵。
说能以一敌二是保守估计,说的是对上经久战阵的契丹军。
如果对手是流贼山贼,杨鹏的步兵能以一敌三,甚至以一敌四。
李植的强弩部队同样强大,李植用铜体铁芯技术改造了这个时代的强弩,同时又给强弩车装上了轴承,极大提高了野战六磅炮的机动力。
李植用铁模铸强弩,废品率很低,几天就能铸造一门强弩。
部队配备强弩众多,火力十分凶猛。
但是杨鹏的部队仍然有短板——骑兵不行。
杨鹏到现在都没有组织正规的骑兵,有的士兵是有战马的,但那只是骑马步兵,真打起来还是要下马用步枪射击。
真正马上战斗的骑兵,杨鹏的部队里一个也没有。
即便是流贼的塘马,冲击力也远强于杨鹏的骑马步兵。
没有骑兵,军队就没有冲击力,完全依赖于步兵和炮兵的射击。
而且没有骑兵保护侧翼,步枪手们随时面临被骑兵集群冲击侧翼的危险。
如果侧翼被敌人的骑兵冲垮,整个战阵就会动摇甚至崩溃。
更别说需要骑兵机动力的追击战了。
没有骑兵的部队无法追杀逃兵,打赢了只能是小胜,而一旦溃败就是大败,十分凶险。
而且骑兵还可以扮演斥候的角色,四出刺探敌军情报。
如果没有可以对阵敌人厮杀的骑兵,就没有可以收放自如的斥候,在战场上就是睁眼瞎。
虽然杨鹏的望远镜让杨鹏可以看到几里外的情况,但再远处的情况,杨鹏就完全不知道了。
为了适应未来的战斗,杨鹏迫切需要建设一只强大的骑兵队伍。
杨鹏部队原来就有两千多匹战马、驮马:其中战马七百匹,驮马一千六百匹。
击败耶侓红光后,杨鹏又在战场上缴获了一千一百匹战马,如今杨鹏共有战马一千八百匹。
利用这些战马,杨鹏决定成立三个骑兵营,合计一千五百名骑兵部队。
骑兵的士兵,就用久经战阵的选锋团老兵。
这些老兵不但是见过血的战士,而且一个个都练了两年的格斗,他们的刀剑搏杀技巧在杨鹏军中是最强的。
而且这些老兵都配有历次战斗缴获的军马,骑术娴熟。
骑兵要突阵搏杀,杨鹏只能选他们。
占金国现在是选锋团团长,听说杨鹏要把他麾下一千五百士兵变成骑兵,占金国有些发愣。
“大哥,骑兵近身肉搏我也不会啊!”
杨鹏笑了笑,说道:“近身肉搏是最后一招,我给你的骑兵装备手铳,打完步枪打手铳,敌人早就崩溃了。”
杨鹏当然不会让这些骑兵随便冲上去和敌人肉搏,这些骑兵依旧装备燧发步枪。
骑兵靠近敌人两百米时候就可以开枪射击,打完一轮子弹后才骑上马接战。
而且杨鹏还要给这支骑兵队伍装备手铳,让他们冲到敌人二十米时候可以再射击一次。
两次射击后如果敌人还没有崩溃,再冲上去肉搏。
相信这样的战术足以让选锋团士兵击败同样数量,甚至多于自己数量的敌人骑兵。
手铳可以说就是后世的手枪。
在近身搏斗中,手枪的灵活是足以决定战局胜负的。
打定主意,杨鹏开始制造手铳,把自己设计的手铳画成了图纸。
杨鹏设计的这种手铳同样是燧发弹燧发枪。
虽说这种枪一般是在十几米距离射击,但也可能是在二十米、三十米的距离上应急射击,有时候也是需要一定的精度的,而燧发弹能提供比圆形弹丸高得多的命中精度。
而且燧发弹密闭性好,威力大于漏气的圆形弹,破甲能力更强。
最后,因为杨鹏的士兵们用惯了燧发步枪,突然在手枪上用滑膛枪还会有些不适应。
而杨鹏的两百米尼枪工匠有专门的膛线拉床两百台,拉膛线成本不高,所以当然选用线膛手铳。
后世的手枪虽然也是短程武器,但同样也都是线膛枪。
杨鹏设计的手铳长三十五厘米,重三斤,同样使用燧发点火。
战斗时候骑兵先给手铳装上火药、引火药和子弹,用棉布包住子弹塞进铳膛,不让子弹和火药从铳内掉下,然后将手铳插进腰上的手铳皮袋里。
战斗中近距离遭遇敌军时候从皮袋子里取出手铳,直接射击。
手铳一把的成本只要五两,枪匠们七天就能造好一把。
四月下旬时候,杨鹏已经得到了一千五百把手铳,装备给了配有战马的一千五百选锋团骑兵。
五月初二,天气已经很炎热了,大家都换上了轻便的夏装。
杨鹏带着几个军官来到训练场上,看选锋团骑兵演示手铳冲阵。
十五名士兵排成三排,先在两百米外射击稻草人。
只听到噼哩啪啦的枪响,十五个稻草人身上纷纷被打出窟窿。
十五个选锋团士兵入伍已经两年多,训练了上千发打靶,此时十五枪全部命中目标。
打完步枪,士兵们翻上马背,朝前面的稻草人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