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新城募兵(2/3)

虽然卖油的价格还和沧州一样,但买家就多多了。

吴库薄利多销,一个月能赚二两五钱银子。

加上他媳妇在家织布的收入,他家一个月有三两八钱银子收入。

这么多银子足够他一家五口人生活了,不但能吃饱饭,还能冬做棉袄夏做单衣,逢年过节吃上肉。

不仅如此,天京新城的房租还便宜。

以前吴库在城主租两间漏雨破屋子要三钱银子每月,而如今吴库在将军大人的别墅里租两间房子,风雨无忧的好房子,只要房租两钱一分。

如今的好生活,是以前吴库不敢想的。

然而今年年底更好的事情来了,城主大人免费给孩子们书读,让孩子们上学堂读书!

读书那是多体面的事情啊?

吴库出身贫苦,一辈子也没上过一天的学,最崇拜的就是读书人。

每次看到读书人,他都是毕恭毕敬陪在一边,不敢随便说话。

就连他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名字,都是他花一百文钱请一个秀才帮取的。

听说在城主大人的产业里做事的人,只要读过书认识字,一年两年下来都会提拔成主管,拿三两,甚至四两银子的月钱,前途和文盲大不一样。

以前吴库毕竟只是个卖油的,出不起束脩钱,没法供两个孩子读书识字。

但如今城主免费给孩子上学堂了,这样的好事吴库不会错过,他早早就往官厅里去报了名。

官厅里的人说这读书男孩女孩都可以读,男孩一个班,女孩一个班。

不过第一批只让八岁以上的孩子入学,吴库的大儿子去读,小女儿再等几年。

十二月二十,学堂就开学了,吴库的长子便去学堂里读书了。

只用了两天,儿子就学会了写名字。

吴库见儿子会写字了,兴奋不已。

他拿着儿子写的字到城北集市里四处炫耀,到处告诉别人这是自己儿子在学堂里学的。

那些看了吴库儿子“书法”

的人都夸吴库儿子有出息,让吴库十分自豪。

这一天,吴库收摊前又在外面炫耀了一通儿子的“书法”

,这才回了家。

到了家里,吴库一进门就看到儿子在桌子上用清水练写字,他顿时喜上眉梢——儿子这么用心读书,要不了多久就能识文断字了,那岂不是要出息了?

以后儿子长大了若是能给将军大人做事,岂不是也能当上个主管?

吴库把卖油车推到厅堂墙边,走到桌前和儿子问道:“儿子,你写的这是什么字?”

吴库的儿子抬起头来,说:“这是今天先生新教我的字,便是爹的名字,吴库的库字!”

吴库听到这话笑逐颜开,说道:“爹都不会写自己名字呢,你倒是会写了,真出息!”

吴库的儿子抽出一张纸,说道:“爹,我教你写名字!”

吴库闻言一喜,说道:“好,儿子,你教爹写名字!”

吴库的儿子拿出一张白纸,将毛笔蘸了墨在纸上写了吴库的名字,把那两个字交给吴库,说道:“爹,你拿根筷子对着我写的字练吧。”

吴库见儿子写字写得熟练,乐得眉开眼笑,说道:“好!

好!

我儿子真本事,将来一定比爹有出息!”

镗床是用来给有孔工件的孔洞进行加工的机床,早在前几年就出现了,是用来加工家具的。

作为一个设计师,杨鹏当然知道镗床的原理。

杨鹏如今已经作出了轴承,做出镗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杨鹏做的是人力镗床。

铸造了几个齿轮做传动装置后,杨鹏将人力转动的旋转力传到了镗杆上。

在轴承中转动的镗杆十分稳定,镗杆高速旋转中逐渐向前运动,就能逐渐扩大加工物的孔洞。

用镗床来加工工件上的孔洞,比用钻头来钻孔精确的多,能镗出精度更高的孔。

杨鹏做出的镗床是用来做燧发枪枪管的,镗杆杨鹏使用的是自己能搜集到的最好钢材——精钢。

虽然没有合金钢,但淬火再回火后的精钢切削熟铁是没有问题的。

杨鹏带着十个铁匠在铁匠铺里忙了十五天,做出了大宋的第一台镗床。

做好了镗床,杨鹏在镗床上为枪管做好了专门的固定槽,让枪匠用镗床镗枪管。

枪匠们先用细镗杆镗,再用粗镗杆镗,用了一天时间就镗好了一根枪管。

枪管镗出来了,看上去挺好,但杨鹏心里没底。

他让枪匠用寻常用药量四倍的火药检验镗出来的枪管,发现火药炸过后枪筒没有裂纹,没有问题。

试验成功后枪匠们围着镗床左看右看,为城主大人制造出这么精巧的机械赞叹不已。

城主大人一定是鲁班投胎转世,否则怎么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发明一个新物事出来?

跟着城主大人做事,前途似锦。

“大人高明!”

“城主大人真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我造鸟铳造了几年了,还不知道可以这样做枪管!”

听到工匠们的赞叹,杨鹏得意地笑了笑。

有了这镗床,燧发步枪的制造速度可以极大提高。

现在一天就能镗好枪管,一个枪匠只需要七天就能完成生产一把燧发步枪的全部工序。

比起以前一个月制造一把步枪的速度,镗床能让速度提高三倍。

以前没有镗床,杨鹏只能靠雇佣更多匠人来做燧发枪。

实际上杨鹏已经把周围几个州县的工匠搜罗一空,再雇佣更多枪匠要去京城或者山东了,这种思路的操作性和成本都十分不理想。

但有了镗床,枪管就快多了,杨鹏也不需要继续扩大自己的枪匠队伍了。

做出了镗床,杨鹏仿佛已经看到几千几万把燧发步枪堆积在仓库。

有了更多的步枪,士兵们就能组织更多的打靶训练,不怕打靶太多报废枪支。

因为经常打靶训练,如今一万老兵的燧发步枪都快接近使用寿命了,需要装备新枪。

再加上一万新兵需要大量的打靶训练,训练需要的枪支数量是很大的。

报废的枪支用料是可以拆开来回收的,枪支的各个部件可以分别回炉重铸,等于报废的枪支重新制造不需要多少材料费,只需要人工费。

而镗床让造枪的人工费大大降低了。

所以枪支报废重造就不需要多少银子。

杨鹏立即让五百个工匠全部停止了米尼步枪的制作,全部组织起来制造镗床,要在一个月内造出一百台镗床。

只要有了一百台镗床,五百工匠们轮流使用镗床,就能在一个月内生产两千多把燧发步枪,满足俩万八千士兵的训练需求。

十一月中旬,城主的气温已经很低,寒风呼啸。

城北的土窝子已经无法帮助难民们抵御严寒,到处漏风。

好在给难民们的房子已经建好了——杨鹏九月份在周围州县招募了一千五百泥瓦匠,加上难民们自己动手给泥瓦匠们打下手出苦力,两千多户难民家庭的新房子已经全部在十一月中旬建好。

难民的房子铺着瓦顶,防雨防风没有问题,但为了赶工期,房屋的砖面上没有涂石灰。

水泥砖墙裸露着,看上去没有那么美观。

不过难民们没有那么多讲究,他们之前在家乡住的大多是漏风漏雨的茅草顶土屋子,能住上砖瓦房子已经非常高兴了。

以后等难民们收获了粮食,生活富裕起来,再找人涂白石灰也不迟。

不但如此,给难民们修建的屋子也比较小,一千五百泥瓦匠一共建了三千二百间屋子,算下来要三个难民合用一间屋子。

不过这也不是大问题:给贫民们建的屋子聚集在小村子里,在屋子和屋子之间留有很大的余地。

等第一年应付过去了,第二年等贫民们收获了粮食得了银子了,就可以在预留的空间上扩建屋子。

另外,难民们棉被棉衣不足。

虽然被契丹兵掠去时候难民们也是带着棉衣棉被的,这是穷人家唯一值钱的东西了,即便被契丹兵掠到辽东去他们也会带着棉衣棉被。

但以天京新城的标准来看,这些大宋穷苦贫民们的棉衣棉被就十分寒碜——破破烂烂的棉衣,几个人合用的棉被。

靠这样的装备过冬,挨冻是难免的。

杨鹏不想自己领地上有人冻病冻死,十月份就让人到周围各州县买了六千张棉被,又订做了六千套天京新城士兵穿的制式棉袄,棉袄上染着大大的天京二个字。

这些东西到了十一月中旬到位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