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完善建制(2/3)
5%、脂肪4.
3%、糖类73.
2%、钙0.
022% 、磷.
21%、 铁0.
0016% , 还含有胡萝卜素、 维生素b1、b2和尼克酸以及谷固醇 、卵磷脂 、维生素e、赖氨酸等。
最新研究指出 ,玉米中含有一种抗癌因子—谷胱甘肽。
国内外营养学家给予玉米很高的评价,认为:玉米中所含谷胱甘肽其有抗癌作用,它 可与人体内多种致癌物质结合, 能使这些物质失去致癌性 ; 玉米中所含纤维素是一种不能为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 可降低人的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 , 并减 少分泌毒素的腐质在肠道内的积累 ,从而减少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 ; 玉米中所含木质素 , 可使人体内的 “ 巨噬细胞 ”
的活力提高2~3 倍 , 从而抑制癌瘤的发生 ; 玉米中还含大量的矿物质镁 , 食物中的镁具有明显的防癌效果 。
杨鹏记下后,这个时候天色已晚,杨鹏都不知道自己在书房已经呆上近四个时辰,中午的饭也没有吃,出来的时候看见林青儿在等他吃饭。
杨鹏眼睛一红,心里也是感动万分,师傅就是师傅,哪怕再晚都会等自己吃饭。
一开始和师傅练武的时候就知道,那个时候粮食很少,师傅自己吃不饱,也要顾住杨鹏的吃食,每天师傅都出去打一些野味给杨鹏增加营养。
杨鹏走到师傅面前说道“师傅,吃饭去。”
林青儿说道“是什么好事呀!
你那么紧张。”
杨鹏说道“这次段志贤他们拉回来的粮食,是我们大宋没有的,我准备叫张翔的一个团准备试种一万亩,这个粮食叫玉米,一亩就有俩千斤还要多,以后我们这里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大面积的堆广,大宋的老百姓也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还有我们要是拿下燕云十六州的话,也可以在燕云十六州哪里推广种植。”
林青儿说道“那是真的,哈哈,以后不用在看见有人会饿死了。
你做的事情是积了大德。
你就放心去做吧?”
杨鹏说道“目前我们的地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天京新城、大沟和盐山县。
三个地盘互不统属,难以做到有效管理。
我们商议了一番,觉得应该成立统一的衙门。”
第二天杨鹏把张翔,段志贤,林青儿,佘老太君。
花解语,周云镜,杨八妹,杨九妹,赵金喜,程世杰。
杨彤,还有一帮秀才,工匠蔡怀水做代表,在官厅开会。
天京新城内有十万人口,在加上农村的人口也接近二十万,师傅我们只要把新式教育普及下去,出人才的概率会更高的。
杨鹏怕的就是新式教育和传统儒学产生冲突,万一闹大了就不好了。
“我打算成立一个礼部,由你担任礼部尚书,全权负责教育事业的铺开。
这个担子很重,师傅辛苦你了。”
林青儿本来就是现在学堂的校长,所有的人才都是她的学生。
她又有师傅的身份,主抓教育的话,能够省却许多麻烦。
能有事做,不需要困于家宅之中,林青儿再开心不过了。
“城内人口众多,如果全面建校的话,咱们的人手只怕不够。”
对于她的担忧,杨鹏早就想清楚了。
“中学暂且搁置,先把小学建立起来。
先将基础学识普及下去,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或者学到一技之长才更加重要。
五年以后,学习优秀者才能升入中学,其余大部分的估计还是要去做工。”
还有就是杨鹏收留近俩千个孤儿,那都是十二岁以下的。
杨鹏也没打算把所有学生都培育成大才,这也不现实。
在他的设想中,小学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扫盲,让年轻的孩子不要做睁眼瞎,起码能够明白事理,不至于被人轻易欺骗。
第二个作用就是基础技能的培训。
大多数百姓人家依旧为温饱所困扰,赚钱活命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让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学到一技之长,起码小学毕业后还能进入工厂等地,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孰料这个问题在秀才那儿,反而不是问题。
“如此可是太好了,不但各家子弟可以入学,便是寻常百姓的孩子也能受益。”
杨鹏关切地问道:“就怕一些抱残守缺的老学究不满。”
林青儿呵呵笑道:“兴学乃大善之举,当年汴京书院等能够流行于世,无不如此。
大不了咱们的学堂里,也增加一些经义课程嘛。
反正学童也要读书识字,正好两全其便。”
赵金喜拍手称是。
“就是如此,只要咱们的学堂里教了四书五经,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至于主营什么课程,还不是咱们说了算。”
?
今日是大事,该来的人都来了。
张翔代表大家,把情况通报给了杨鹏。
之前新军的行政方面,是没有统筹规划的。
都是占领一地,便管理一地。
天京新城是杨鹏起家之地,但新军目前真正能够管控的地方只有天京新城,天京新城城里则靠杨鹏把控。
盐山县还是以前的县令担任后,又有一些大家族投靠过来,但目前的行政模式,还是原来的那一套。
大沟就更加不用说了。
这里没有大城,遍地乡野,偏偏区域广大。
之前只安排了几个村级的管理人员,各自负责一块,但全都直接对杨鹏负责。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大家都清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建立政权。
而构成政权的基础,就是行政体系。
新军必须要有自己的行政体系了。
杨鹏对这个状况也早就不满了,大家的想法可谓是和他不谋而合。
“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黄光道:“我们的意见是,一定要建立一个中枢,把地方管理这一块抓起来。
免得各地各自为政,甚至会造成互相掣肘的情况发生。”
杨鹏直奔主题。
“关于内阁,你们如何设想的?”
柳元摇摇头,无奈道:“暂时还未形成一致,有人建议沿袭唐治,有人提议因地制宜。
大家都没有什么眉目,还是要问问你的想法。”
杨鹏沉默了,心底思量。
依靠大宋的体制肯定不行,大宋的体制太乱,文官的权力太大,县令的权力也是太大,都有生杀大权那肯定不行。
早在决定自己城主的时候,他就已经构思过将来自己的行政体系该如何设立。
承袭宋治他是不愿的。
宋朝的政治体系看似比较完整和稳定,但见识过了自己的管理的制度后,他自然对宋朝的政治制度看不上眼。
当然了,照搬自己的行政体系也不行。
政治制度这种东西,是要和生产力、经济水平挂钩的。
贸然采用太过于先进的政治制度,弄不好就成了王莽第二。
当然了,决定怎么建立行政体系的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要保证行政的效率。
基于此,杨鹏反复思量之后,提出了他的想法。
“我们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内阁制度,来统管各地治理?”
林青儿没懂,赶紧问道:“何为内阁制度?”
杨鹏解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