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玻璃成功。(2/3)

新一个玻璃杯做好后,杨鹏惊喜地发现气泡基本没有了。

他得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圆底玻璃杯。

看着这个完全透明基本无色的玻璃杯,杨鹏感觉银子在朝自己挥手。

不过杨鹏倒是不担心玻璃配方外泄,为了防止玻璃产业的配方外泄,杨鹏早就在生产环节层层设计:他一开始就把烧玻璃的烧窑和投料工序细分为六个步骤,每个步骤交给不同的人操作。

而且杨鹏也不告诉操作投料的工人他操作的是什么材料,只让他知道材料到了就按重量投入坩埚。

而原材料采购人员也只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材料,不知道这些原材料怎么用。

即便是帮助杨鹏建玻璃窖的蔡怀水,他也只清楚玻璃窖的结构,不知道杨鹏的各种材料配方和比例。

想搞到杨鹏的玻璃配方,就要买通所有玻璃作坊工人和所有原材料采购人员,这是极难的。

如果说技术从保密到扩散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话,杨鹏希望这个扩散的日子尽量晚一些到来。

到了六月,杨鹏的两千套别墅已经全部建好。

这些别墅中的一千套被杨鹏租给了各项产业的员工家庭,七十文一间房,租金水平保证杨鹏可以十五年收回别墅的房价。

还有一千套别墅,被杨鹏租给了天京新城中的各色外来商业服务业人员。

天京新城有两千户高消费水平的员工家庭,各行各业都有需求,所以几个月内天京新城就涌入了两、三千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这些人也要住房子,也租住在杨鹏的别墅里面。

杨鹏租给这些外来人员的租金就贵一些了,每月一百零五文钱租一间房,这租金水平使得李植十年就能收回一幢别墅的房价。

房价收回后,租金就是净利了。

两千套别墅的租金,如今也能让杨鹏每个月收入六百多两银子。

当然,其中有少量别墅是卖给员工和外来人员的。

小别墅卖给工人家庭是五十两一幢,这个价格每个家庭限购一套。

卖给外来人员则是六十两一套——其实即便是六十两一套的房子,也比沧州城的房价低一些。

天京新城各行各业需求都火爆,在这里做买卖赚钱容易,这个房价水平也不算高。

别墅建设停止后,天京新城摆脱了大工地的状态,再没有了那么多堆积的建筑材料,建筑垃圾也减少了,整座城看上去整洁了许多。

两千幢别墅也让范家庄初具规模,站在城墙上看过去,城北那些白墙黑瓦的连绵别墅十分整齐美观。

无论在卫生条件还是繁荣程度上,天京新城都是这个时代城市中的翘楚。

玻璃作坊是杨鹏第三个比较赚钱的产业,杨鹏找赵金喜来一问,发现玻璃酒具现在已经供不应求。

玻璃作坊每个月能产两百五十套玻璃酒具,五十套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还好,每个月能卖三十多套。

无色的玻璃酒器则极为畅销,一上市没几天就立即卖光。

而且玻璃酒器的需求似乎是越来越盛。

不光是沧州城的人知道了玻璃酒具的好处,京畿各个府县也有来买的,甚至有南方的富商士绅也派人来买货。

杨鹏销售的一套酒具里面有二十个无色酒杯,能够两桌人使用。

三十两一套的话,平均一个酒杯只卖一两五钱。

和西方货船跨越重洋贩过来无色玻璃杯比起来,天京新城的无色玻璃酒杯就便宜多了,怪不得富商们都要抢购。

虽然如今玻璃作坊每个月能为杨鹏赚六、七千两利润,但显然这个产品的盈利潜力亟待挖掘。

杨鹏立即找来蔡怀水,让他马上动手,在原先的玻璃窑旁边再建一个新窑,扩大玻璃的生产能力。

当然蔡怀水一个人干不行,杨鹏又雇了六个工人作为第二个玻璃窑的员工,和蔡怀水一起建玻璃窑。

蔡怀水建第二个窑子轻车熟路,只用了二十多天就指挥工人们建好了窑子。

第二个窑子一落成,杨鹏就让新窑子全力生产玻璃酒器。

新建的窑子比老窑子多一个坩埚,将玻璃酒器的总产能扩大到了一个月六百套。

玻璃酒器的招牌已经打出去,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杨鹏对酒器的销售有了新想法。

杨鹏要搞一个拍卖会!

以拍卖的形式出售玻璃酒具,就能最大化每一批玻璃酒具的价格,实现最大的收益。

拍卖会面对的对象,当然就是沧州和瀛洲的豪商们。

沧州和瀛洲是南北漕运中转站,是商贾辐辏之地,豪商云集。

这些豪商们买了杨鹏的无色玻璃杯可以转贩到大江南北,获利高于杨鹏自己在店里卖。

杨鹏面对这些豪商拍卖玻璃酒具,一定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而且卖货给这些商贾们,实际上也是给他们赚钱的机会,可以扩大自己的人脉。

主意打定,杨鹏就找到许敏策,和他商量开拍卖会的事情。

许敏策听到拍卖会三个字愣了愣,问道:“拍卖是什么意思?”

“就是让买家竞价,价高者得!”

“原来如此!”

许敏策早就听说了杨鹏新开发的无色玻璃产业赚钱,此时听到杨鹏要开拍卖会卖玻璃酒器,悻悻地说道:“贤弟买卖越做越大,各种点子层出不穷,愚兄都跟不上了。”

杨鹏知道许敏策这是想要好处,笑道:“我这次把每月六百套酒具分成十二个份额,其中十个份额拿来拍卖。

我把剩下的二个份额,也就是每月一百套酒器以三十两一套的价格供给许大哥,让许大哥贩到南方去赚钱,如何?”

许敏策闻言大喜过望,这一百套酒具贩到江南去估计能卖到四、五十两银子一套,刨去运费、钞关和人工费用,这一百套就是每月一千多两的利润。

许敏策暗道杨鹏是个识趣的人,自己把他介绍给沧州县令没有错。

不过许敏策又琢磨:这无色玻璃酒器大量销售,卖到五十两的价格也是极限了,到时候肯定要动用自己在江南的人脉网络宣传,这一千多两银子赚起来倒是没有肥皂买卖那么轻松。

但有这么多钱赚,总是好事。

杨鹏向许敏策让利,也有自己的想法。

许敏策和那些当官实际上是一家人,许敏策在巡抚衙门里很有发言权,向许敏策让利实际上也是加深和巡抚关系的一种办法。

许敏策得了好处,微笑着说道:“贤弟放心,我这就向沧州所有大商人发下帖子,让他们到醉仙楼去参加拍卖!”

顿了顿,许敏策又问道:“时间定在什么时候为好?”

“就后天下午吧!”

而城西的醉仙楼里,此时却是温暖如春,十分干净整洁。

三楼的大厅里摆了不少铜暖炉,让整个大厅保持在舒服的温度上,让聚集在这里的沧州和各地豪商们感觉不到寒冷。

茶几上摆着的香炉里点着香料在烧,让整个大厅香气扑鼻。

杨鹏之前让醉仙楼的小二们按后世拍卖会的样子摆好了椅子,此时所有椅子都面对西面的戏台。

沧州的豪商们来了一大半,坐在椅子上交谈议论着今天的拍卖会。

此前许敏策已经把拍卖会的规则写在了请贴上,这些大商贾们都知道今天的规矩。

“这拍卖真是个稀奇的事情!”

“城主的新点子就是多!”

“我今天就是来看稀奇的!”

“别说,能买到城主的货是好事。

看看许敏策,跟着杨鹏赚了多少银子?”

“啧啧,今天说什么我也要买到一个份额的玻璃酒具!

我卖到苏州去!”

看到杨鹏走进三楼大厅,豪商们都站了起来迎接杨鹏。

“家主来了!”

“见过大人!”

“城主大人别来无恙!”

杨鹏看了看,发现汴京八大商号有六家派人来了,有一些更是家主亲自来。

加上身边的许敏策,除了高家其他七大商号都聚齐了。

杨鹏在人群里看了看,又看到了销售精盐的董家董至义,以及卖碱面给自己的薛员外。

杨鹏拱手说道:“诸位坐!”

走到戏台上,杨鹏说道:“今天拍卖的规矩大家都知道了。

以每月五十套酒具为一组,一共十组,大家竞价购买各组货物,出价最高者得。

竞价成功的商家要交一百两订金给我,然后择日交割货物钱款!”

顿了顿,杨鹏又说:“玻璃酒具上市也半年了,大家都听说过这商品,都知道自家能把酒杯贩卖到多少两,大家竞价时候量力而为!”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