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天波杨府。(2/3)

杨排风有拿着一箱各种厨房用的刀具,这个做饭的丫头还真的是对厨房的东西感兴趣,其他的她看都不看一下。

却说太宗尝以后事决之赵普。

普曰:“先帝既误,陛下岂容再误?

金匮之盟,未可全执。”

于是太宗遂有立子之意。

至是,偶沾重病不起,召寇准、八王等入瞩后事。

帝曰:“先帝以天下付朕,掌理二十二年矣。

今当以此位还于八王,庶不违皇太后之命。”

八王奏曰:“陛下皇子长成,人心所属,谁敢有异议?

惟陛下善保龙体。

臣决不愿为君,须与七王为正。”

太宗良久问寇准曰:“卿且言孰可付神器者?”

准对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宫,不可也;谋及近臣宰辅,亦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而立之。”

太宗乃曰:“既八王不肯为君,当以元侃主社稷。”

准拜贺曰:“知子莫若父。

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太宗又谓八王曰:“朕此病莫保,卿善辅汝弟。

先帝尝言:‘当代代有谗臣,以乱国政。

’今赐汝铁券头免死牌十二道,若遇奸臣当国,得专制之。

且杨业有子延昭,此人必能定乱,须重用之,勿弃也。”

八王拜受讫。

俄而帝崩,寿五十九岁,时改元至道三年三月日也。

后人《咏史诗》曰: 混一中原志亦勤,堪称美政化维新。

苍天若假当年寿,竟使黎民望太平。

太宗笃前人之烈,成未集之勋:混一中原,并包四海,中外宁谧,偃武修文,礼乐文章,焕然可述。

时既晏驾于万岁殿,众文武乃立七王元侃即位于福宁殿,是为真宗皇帝。

群臣朝贺毕。

尊母李氏为皇太后。

命中官奉太宗灵枢于偃陵。

封王钦为东厅枢密使,谢金吾为枢密副使,进八王爵为诚意王,其余文武,升职有差。

次日,参知政事宋琪奏曰:“臣蒙先帝之恩,在位已久,无益朝廷,乞陛下允臣解职归乡,不胜感激。”

真宗曰:“朕初即位,正赖卿等相扶,如何便舍朕而去?”

琪曰:“朝廷清贵无数,区区微臣,何足念哉?”

帝见其意真切,遂准奏。

宋琪辞帝而归。

越数日,吕蒙正、张齐贤等,封章迭至,各称辞官解职。

帝俱允之。

自是朝廷重事,专委枢密使王钦所理。

却说八王趋朝而出,忽一人拦住车驾,喊冤告状。

八王问曰:“告状者是谁?”

其人哭曰:“小人胡银匠之子。

日前父亲被新王召入府中打造鸳鸯壶,欲以谋害殿下。

数日不出,被王枢密恐外人知觉,谋死于府中。

小人有冤无处诉,只得投殿下作主。”

八王听罢怒曰:“日前斟酒之际,吾意亦猜至几分。

当时惟见王钦在旁调度是事,不想起此毒意也。”

乃令左右接过状纸,取黄金十两与告状人而去。

八王复命回车驾入朝,正遇着王钦与帝在便殿议事。

八王直前奏曰:“臣于午门接得一纸冤状,告称王枢密私谋胡银匠。

臣已准理,特来奏知陛下。”

真宗听罢,大惊,乃曰:“王钦常在朕旁,那得此事?

王兄勿听奸人之言。”

八王笑曰:“谋杀胡银匠,本为臣之故也。

臣以忠心待陛下,陛下何用疑心,听信谗言,要害自家骨肉?

若非太祖皇帝有灵,社稷何如?

臣若有意为君,不到今日矣。”

王钦忙进前奏曰:“八大王以势压臣,故来于此说词,岂有谋杀人命,往日不告,而待陛下已立大位,敢向午门谤天子耶?”

帝未答。

八王大怒,抽出金简,望王钦劈面打去。

王钦躲避不及,正中鼻准,血流满面而走,八王一直赶去。

真宗忙下金阶劝救曰:“万事看朕之面,饶他一次。”

八王乃住步,指王钦骂曰:“汝若再为恶,吾即诛之,今姑缓汝之死!”

言罢,愤怒而退。

王钦乃伏于帝前请死。

真宗曰:“八王先君爱臣,朕且让之,何况于汝。

今后凡事但宜避之。”

王钦顿首辞去。

归至枢密府中,深恨八王,欲思报怨之计。

乃修下密书一封,遣心腹人,漏夜送入幽州见萧后,奏道:“宋朝太宗晏驾,新王即位,朝中无甚良将。

若发遣人马入寇,则中原可图。”

萧后得奏,与群臣商议。

萧天佑奏曰:“耶律休哥屯兵云州,屡请举兵伐宋。

既宋朝遇丧,正宜乘其无备,一举可以成功。”

道声未罢,卷帘将军土金秀出班奏曰:“宋君善能用人,边庭帅臣,皆是雄虎之将。

王钦所言,未见的实。

若即举兵南下,难定输赢。

臣有一计,能使宋朝献纳山后九州之地,与陛下掌管,不劳兴军众也。”

后曰:“卿有何计?”

金秀曰:“陛下今可遣人资书一道,与宋朝通知:臣与麻哩招吉、麻哩庆吉部五千骑,于河东界,约与宋人比试。

臣之箭法天下无双,招吉善枪,庆吉善刀。

若宋朝知此消息,定选一武艺出众者,来与臣等放对。

果是臣之对手,则迟数年征伐;如对臣等不过,则知宋朝无人,那时陛下御驾亲征,直抵汴京,来之江山不难夺矣。”

萧后闻奏大悦,即遣使臣赍书,径赴汴京,进上真宗。

书曰: 幽州君后萧,书奉大宋皇帝陛下:兹者孤闻贵朝有丧事,未及吊慰,负罪负罪!

近因通好之议,自古为美。

往年兵革不息,民遭荼毒,孤甚悯焉。

今特遣驾下小臣二员,于晋阳分界,与宋之君臣会猎一番;且讲息兵之由,早定封疆,庶免边衅日生,军士震骇。

千载之遇,惟国君留意焉。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