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伐辽第一功!(3/4)
换了一次装备的复兴军,看起来已经脱离了流民兵的影子,开始向正规军大踏步的迈进。
杨德政对此赶到很欣慰。
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辽人南下的脚步能慢一些,好多给他一天时间准备。
只要辽人迟来一天,杨德政麾下的势力就能增加一份。
晋军的兵马在杨五和彭湃的训练下,也正在迅速的形成。
至少目前为止,晋军的兵马已经完成了简单的队列训练。
在队列训练完成以后。
杨新并没有按照原有的训练方式,去训练将士们杀敌的本领。
而是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训练晋军的胆量。
这不,今日杨德政在军中参观的时候,就看到了杨新在训练场上架起了五十个大火圈。
一队队的晋军军卒们,排成队列从大火圈中钻过。
杨新设立的大火圈可不是无害的,反而存在很多危险。
仅仅一上午的时间,晋军军卒里面,就有三百多人受伤。
即便如此,杨新依然没有停下胆量的训练,甚至在彭湃的帮助下,变本加厉的整出了许多惩治人的东西。
总之,从杨新开始训练军卒们的胆气开始。
军中的伤亡就没有开始停过。
而杨新的军中,也多出了一个专门安置伤兵的营地。
杨新在军中参观完了训练以后,就去了军中的伤兵营里,给从丰州、胜州临时征调的大夫们培训紧急救援的措施。
杨德政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忙着。
这一日,杨德政刚从伤兵营出来,就见到陈耀欢喜的冲向他,隔着老远,就听到了陈耀惊喜的喊叫声。
“将军,城墙筑起来了。”
杨德政闻言,明显愣了愣,等到陈耀走近以后,他愕然道:“怎么这么快?”
陈耀乐呵呵笑道:“咱们可是用四十万人在筑三里地的城墙,这已经算是慢了。
今天城门楼子挂匾,杨贵将军让属下请您过去。”
杨德政振奋的点了点头,道:“等我一下。”
城墙筑造好了,对杨德政而言可是一件大喜事。
有这一道城墙在,杨德政就不会再惧怕辽人大军压境了。
杨德政回到了帐篷里,清洗了一会儿以后,换上了一身已经抛光的明光铠,威风凛凛的跟着陈耀前往了陈家口。
到了陈家口以后,杨德政就看到四十万的百姓们汇聚在一道高耸厚实的城墙前,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杨德政站在这道城墙前,深情有些恍惚。
杨德政记得,半个月之前,此地还是一片平地。
半个月后,却升起了一道高达四丈的城墙。
杨德政在万众瞩目下,策马到了城墙下,他跳下了马背,抚摸着关墙上冰冷的青石,心里却一片火热。
陈耀猜不透杨德政心里想什么,见杨德政抚摸着关墙上的大青石,就赶忙解释道:“这些大青石砖,都是百姓们一锤子一锤子从山中开采出来的,绝对没有偷工减料的。”
临了了还补充了一句,“属下和杨贵将军盯着呢,没人敢。”
杨德政很像感叹一句,真是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
可是话到了嘴边,却生生咽了回去。
他转头望着那些负责筑城的衣衫褴褛的百姓们,他不认为这一座关城是一个奇迹。
这都是四十万百姓,用一双手,硬生生堆起来的,没有一点儿奇迹的成分。
杨德政也绝不愿意,用奇迹两个字,去抹杀百姓们的功劳。
杨德政登上城头的时候,就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城门楼子耸立在城关上。
杨贵带着一群类似工头的老头子,正在等候他。
杨德政冲着他们抱了抱拳,郑重的说道:“辛苦诸位了。”
这些个工头老头子,连连摆手,道:“不辛苦不辛苦……”
杨贵笑呵呵的走上前,说道:“别讲这些客套话了,百姓们不喜欢。
你真要觉得他们辛苦,以后统治此地的时候,就对他们好一点儿。”
杨德政苦笑道:“我已经一口气减免了丰州、胜州两地的五年赋税了。
再减免下去,孙仅非辞官不可。
我手里的文官不多,目前只有孙仅这么一个栋梁之材,可不能放跑。”
孙仅的性子,杨延平多少了解一些,也知道孙仅是杨德政看重的人,所以听到杨德政这么说,杨贵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
杨贵笑道:“我已经知道了你给他们减免了五年的赋税,也知道在赋税这一条上,已经没办法再退让了。
百姓们也不求你再见减免赋税了。
不过近日里,有很多百姓找到了我,说是愿意留在这陈家口过活。
听说你弄了一个什么农垦兵团,所以他们也想加入进去。”
杨德政愣了愣,说道:“这件事儿好办,具体的事情,我全交给了陈耀负责。
这样,以后此地肯定要筑造一个屯兵的关城,有近五万的兵马应该会驻守在此地。
所以,以陈家口这一座关城为界,往西,十里之内,全部用于屯兵练兵。
十里地外的那一大片的荒地和草场,全部划拨给农垦兵团。
可以允许他们的家眷们,在那里自建村落。”
跟在杨贵身后的老头儿们听到了杨德政的话,一脸激动。
杨贵转过身,笑眯眯的问他们,道:“怎么样,满意吗?”
老头子们激动的点头道:“满意!
满意!”
杨德政和杨贵两兄弟,同时相视一笑。
杨贵笑道:“琐事已经了解,该做正事,今日此关落成,你需要给它一个名字。”
杨贵沉思道:“你觉得陈家关如何?”
杨贵愣了愣,脸上笑容渐渐的消失了,他低声摇头道:“不妥!
陈家口之所以叫陈家口,是因为此地原先住着陈氏一族。
然,自从石敬瑭把此地献给了辽人以后,辽人为了方便统治此地,就杀光了陈家一族。
提到陈家,总是让人莫名的有些伤感,还是换一个名字。”
杨德政怔了怔,郑重的点头道:“那就叫复兴关。
此地就是燕云十六州重新复兴之起点。”
杨贵眼前一亮,赞叹道:“甚好。”
杨贵早已准备好了笔墨纸砚,杨德政提笔挥毫,在宣纸上写下了复兴关三个大字,又在右下方的脚落,写下了杨德政题四个小字。
早已在城门楼子上准备就绪的两对师徒,其中一对是专门负责雕刻的,他们在看过了杨德政的手书以后,就让人用篮子把他们吊在城墙边上。
在城墙边上,略微向上的地方,有一块专门留白的地方。
师徒二人开始迅速的雕刻了起来。
同样的,另外一对师徒,也开始在一张早已准备好的牌匾上,开始雕刻阴文。
杨德政的字,就这么被他们两对师徒,原模原样的刻在了城关和牌匾上。
雕刻的时间持续了一个时辰。
当两对师徒雕刻完成以后,时间刚好到达了正午。
海量的竹子被扔进了火堆里,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
杨德政掀开了遮挡在牌匾上的红布。
复兴关三个字,镀上了一层金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百姓们人群中,爆发出了一阵狂热的欢呼声。
汉人的百姓,心底里对厚重的城墙总是有依赖性。
一座高大的城墙,隔开了胜州和辽国。
让他们打从心底里感觉到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