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春秋笔法(2/3)
也只有那些真正的妖孽级修士,才有在同一修为层次与之争锋较短长的资格。
而在人类修士引以为傲的智慧方面,四阶真灵也丝毫不逊。
而且,智慧完全开启的四阶真灵,相较于人类修士,还有个意想不到特别优势。
四阶真灵的智慧虽然完全开启,智商不输于人类,但却干净纯粹,如赤子婴儿,没有丝毫杂念、妄念、邪念,得一“真”
字。
这样的心性,放在人类修士身上,那就是天生的修行种子,万中无一的良材美玉。
可这在四阶真灵身上,却是标配。
有的四阶真灵,对人类而言,或许很凶残,很恐怖,如同灾劫的具现,却依旧不改其“真”
性。
因为这些原因,原本在一二三阶还居于下位的非人生命,在四阶时已经站在了与元婴真君相同的高度,甚至,还要更高一点。
彼时,这片还不叫星宿海的四阶灵脉的主人,便是一头有着悠长寿命,实力据说已经达到四阶巅峰层次的奇特真灵。
按照古籍中的记载,这头真灵与水相亲,乃是天生的“水之精灵”
。
其实力虽然强大无比,但性情却异常平和,对人类修士没有敌意,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而那位传说中在此地立下“星宿宫”
这片基业的初代老祖,不仅本身实力强大,更是修行者中罕见的“学者型修士”
。
“兼通百家,溯远古,知未来,上及日月星宿,下达人间万象”
这是一本古籍中对那位初代老祖的记录。
看这评语,夸张到像是神话传说。
不过,不管里面到底有多少夸张的成份,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位初代老祖本事一定很大,知识一定很丰富。
而这也是此间原主,那位四阶真灵眼中最具魅力的特质。
一个妖孽级别的人类,一个强大的四阶真灵,两者具体如何交往,如何一点点走近,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古籍中并没有记录。
这是所有古籍中都缺失的空白片段,故事一下子就跳到了两人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初代老祖在此创立“星宿宫”
这个结果。
虽然古籍中没有提及,但孟周却也大约能够脑补出一二。
扯了这么多,问题再次回到这头强大的四阶真灵。
“星宿宫”
初代老祖最初发现这头四阶真灵,也是两人相处交流之地,在一片所谓的“海中之海”
,也就是后来被称作“星宿天池”
的所在。
也就是说,“星宿天池”
早在“星宿宫”
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它原本乃是一头四阶巅峰真灵的栖居、修行、感悟天地的居所。
其特性,也是早在那头四阶真灵时期便已经奠定。
具体的原因,古籍中有两种猜测。
一种猜测是,这是那头四阶真灵在修行、成长、触摸天地的过程中,在其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星宿天池”
发生了这般特别的变化。
这种因某一个体的过分强大,而对其长期居住之地带来特别改变的情况,并不罕见。
三阶大妖的栖居之地,一旦超过一定年月,也都会在潜移默化间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另一种猜测,则是“星宿天池”
的特性源自于这头四阶真灵的有心设计。
其实力已经太过强大,星宿海虽然广袤,可对这头四阶真灵来说,或许也就刚刚够吃的程度。
其虽性情平和,却也不可能坐视自己都不够吃的情况下,出现新的“抢食者”
。
因为这样的思考,那头四阶真灵于是以其居所“星宿天池”
为核心,做了一番极有针对性的改造。
当其在“星宿天池”
内修行,以海量四阶灵气为食之时,星宿海范围内,所有四阶层次的灵性力量都将或、或禁、或是向“星宿天池”
集中。
总之就一句话,“在我吃饱之前,谁都别想抢”
。
当梳理到这里的时候,其实,问题的答案已经若隐若现了。
“‘星宿天池’虽然早在星宿宫之前就已经存在,并非某个居心叵测之人的恶意设计。”
“但是,在星宿宫此后的传承中,一定有某个居心叵测之人对‘星宿天池’进行了恶意的篡改!”
因为,孟周从那些古籍中提炼出来的“星宿天池”
特性,是有存在在其中修行之时,基于“护食”
的目的,将四阶灵脉星宿海范围内所有四阶层次的灵性力量全都“强行管理”
了起来。
“我没吃饱前,谁都别想抢!”
也就是说,只要四阶真灵结束修行,“星宿天池”
的特性也会消失。
被其强行管束起来的四阶灵性力量,也将重新自由。
可现在的“星宿天池”
的特性却是,一旦有元婴修士进入“星宿天池”
,并调动其中力量修行,那么,在这些元婴死掉之前,星宿海范围内所有四阶层次的灵性力量就再也不能被其他结丹修士“食用”
。
这微妙的差异,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那些古籍中有关最初的“星宿天池”
、有关那头四阶真灵以及初代老祖的记录有误。
可这却不是某一本古籍上的记录,而是许多本古籍的共同记录!
这些古籍的著书人不同,著书时间也不相同,时间跨度动辄以百年计。
孤证不立,若只有一本古籍使用了这套说辞,存在失误或者说谎的可能。
可若多本跨度以百年、甚至数百年计的不同著书者都使用了这同一套说辞,“失误”
或者“说谎”
的可能性就非常之低了。
最初的“星宿天池”
,很可能就是这些古籍中记载的那个样子。
至于为何变成现在这般模样,那就只可能是在星宿宫传续的过程中,有某个居心叵测的“聪明人”
借助“星宿天池”
原来的特性,因势利导,巧妙改变,使之成为了现在这般“恶毒”
的模样。
这一刻,孟周想到了晏庄,想到了练子陵,想到了“郑伯”
,他的心中几乎得出了肯定的判断。
“都不是什么好鸟!”
“这样的风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出现这么一个坏种,岂不是理所应当?!”
孟周觉得,这种事发生在“人才辈出”